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

作者&投稿:麻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我们这边吃“六大盘”,寓意“六六大顺”,盘子比较大,一盘顶现在4盘菜,我家是祖传青花鲤鱼盘,与电视里鉴宝青花官窑大盘差不多大。那个时候我家九口人吃饭,6盘菜过年足够了。那个时候过年一盘红烧肉,一盘红烧鱼,一盘安庆特色菜“山粉圆子”,一盘小炒(干子炒粉丝),一盘红烧鸡块(鹅、鸭块),还有一盘其他菜,总之,凑够“六大盘”就行了。



过年可以敞开吃,不会挨大人骂,也没人阻止。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匮乏,特别是农村,平时很难见到荤腥的,肉要凭票供应,其他副食品也要凭票供应,所以过年全家人在一起煞煞馋,开开荤,小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因为过年论吉利,不能骂人打人,除夕之夜大人们都忍着,吃团圆饭的时候,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见到也只是善意加微笑的提醒一下,少吃点,别伤了胃。记得有一年除夕团圆饭,我吃了6块红烧肉,而且是大块,一块足有一两,我还想再吃,再去用筷子夹,可母亲想制止,怕我消化不良,父亲说,平时难得让孩子们见一次荤腥,过年就随他们敞开吃吧,反正今年过年腊肉腌制50斤,比较充足。可母亲还是劝慰我,明天再吃,少吃多餐。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这边流行过年吃十盘菜,寓意“十全十美”,盘子比较小,还可以烧火锅,用菜园子里蔬菜与腊肉混搭,鱼一盘腌制的腊鱼,还再烧一盘新鲜鱼,另外还有炖鸡、鸡蛋、花生米、牛肉、羊肉及内脏等,菜比较丰盛,过年需要喝酒,上世纪60——70年代过年全家老少都喝,只是小孩子喝红酒,而且少喝,也是象征性喝一点,喝醉的情况少见,但我每年三十喝酒之后头都晕了,话也比平时多,说的话带有一点醉意。南方人过去全家人都围坐在堂轩八仙桌上,一起动筷子,非常讲究,不能一个人没有上桌,不能有人先动筷子,先放下筷子,同时吃饭,同时放下筷子散席,先吃完的人,不能离席,必须等最后吃完的人放下筷碗。现在过年我们这边仍然是吃“十盘菜”,鸡鸭鹅、猪牛羊肉、香肠、小炒,两个火锅,肥肠、猪肚子等等。年夜饭越来越丰盛,越来越精致,孩子们不再狼吞虎咽,贪吃了。



我们那里吃的还是比较的简单的,也没有多少的肉,可能会拿少部分的肉做肉丸子,或者是做红烧肉,然后做一些家常小菜,比如炒茄子,炒青菜等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们父母出生的时候,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过春节时能吃点儿面条白馒头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如果再能吃一顿肉馅儿的饺子,简直就是美味。

我们那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过春节也是吃饺子的,只吃饺子,但是饺子馅儿里边儿放一丁点儿肉。饺子皮儿是用白面红薯面。做的饺子皮儿。光吃白面吃不起。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有酒坊吗
答:没有。那时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大型国有酿酒企业的用粮也由计划供应。

牧牛往事散文
答: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只是一个追求梦想。而耕牛作为农村犁田耙地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生产队的主要财产,农民们将其视如珍宝。因此,能否将耕牛喂得肥硕健壮,放牛娃就显得尤为重要。安排谁去放牧,生产队有时还要开会讨论,没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以及家庭成分不好的小孩根本轮不到。我在上小学之后成为生产队当时为...

大寨乡的发展历程
答:大寨并不大,全村200户人家,52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 0多年里,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

知青下乡是哪一年?他们下乡做什么?难道是因为粮食产量不够吃了?为什...
答: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如何看待农村中六七十岁的老民办代课教师,怎样才能使他们老有所养?_百...
答:至今仍在困扰着人们,尤其是曾经担任过民办教师的人们。 不错,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我认为,应该同以前的义务兵一样对待,一样定位。将他们称之为有特殊贡献的农民,这样比较合理,也深得人心。 民办教师,这一群体的出现,应当追溯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解放初期...

回忆童年为主题的散文:泥哨子
答:在儿时的记忆中,我的童年几乎是和泥巴联系在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鲁中地区的偏僻农村,我们在窘困的物质生活面前,不像现代的孩子们有花样繁多的玩具,有看不完的动画片,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天放学后,在一望无际辽阔的田野里,我与小伙伴们把书包往家中一放,如同放飞的小鸟,快快乐乐...

那年我用过的收音机
答:那年我用过的收音机,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普通百姓家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线广播,到了七十年代,收音机仍是奢侈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下面分享那年我用过的收音机,来看看吧。 那年我用过的收音机1 那年我用过的收音机 晚饭后,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亮晶晶的星儿,像宝石似的,镶嵌在辽阔无垠的夜空。我习惯于一个...

奶奶家有颗柿子树
答:      就是这棵柿子树,一直伴随着奶奶,帮助着奶奶度过了那几年最艰苦的岁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群众温饱尚未解决,缺衣少吃是每个家庭面临的困难。年事渐高,无劳动能力的奶奶日子过的更是艰辛,除父亲极其有限的经济接济外,奶奶屋后这棵柿子树就成了她经济的重要...

石棋峪的乡村民俗文化都有什么?
答:石棋峪的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1. 井陉的民间戏剧流派繁多,剧目丰富,传统的剧种有秧歌、丝弦、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评剧、京剧、老调等。井陉俗称“戏窝子”,全县318个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有197个农村业余剧团,盛极之时“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2. “...

你吃过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是什么?
答:我吃过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是川东北地区农家席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肘子。肘子是用大块五花肉,大约长宽15厘米左右,划成横顺2厘米左右的方块,用咸烧白的方式制作而成,烧白,肘子是川东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桌上不可少的八大碗中必不可少的两道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物资还是很贫乏的,猪肉凭肉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