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是第几套广播体操?

作者&投稿:关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播体操的历史发展~

1951年11月24日,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同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9个单位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联合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领导全国人民做作操。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播体操研究小组的文章《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体操节目从1951年12月1日开始播放,各地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开始播放。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回首广播体操60多年来走过的足迹,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体育的根本宗旨:让更多的人在运动中强健身体。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与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思路不谋而合。1950年年底,一份手写的报告递交到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内容是建议新中国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打报告的人叫杨烈,当时是体总筹委会的秘书。建国之初,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全国体育总会还没有正式成立,只有一个筹委会在代行职责,由团中央直接管理。筹委会就在王府井南口的一栋小楼里办公,和全国青联在一起,工作人员也只有几名。当时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没有任何基础可言,一无场地,二无器械,全北京只有一座正规的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还是1937年修建的。除此之外,连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1950年8月,体总筹委会向前苏联派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出国访问的体育代表团,希望学习并效仿当时苏联的体育制度。杨烈是12名成员中唯一的女性。杨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侨商家庭,青年时代就东渡日本学习体操和体育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中断学业,辗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杨烈充分发挥了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组织了大型团体操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负责体育工作的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总会主席廖承志亲自把杨烈接到北京,请她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出谋划策。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表团考察了前苏联的体育发展状况。当时,前苏联的全民体操运动发展得很全面。他们的体操分成三类,一类是卫生操,一类是辅助性体操,一类是器械体操。卫生操是在早上根据广播或独自进行的一种体操,一般称为“早操”,由8节到12节组成,时间约10分钟到15分钟,分为妇女体操和老年体操两种。这种独特而且便于大范围推广的运动形式让杨烈深受启发。从苏联回国后,体总筹委会确定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发展体育运动的方针,并且明确规定,在恢复经济时期,不搞大型运动会,着重抓普及。体育工作要由学校到工厂,由军队到地方,由城市到农村,把重点放在学校、工厂和部队。此时,杨烈的报告提交到体总筹委会,建议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以此动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她的这个建议,恰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把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放在首位的思路不谋而合,很快便得到了批准。参照日本的 “辣椒操”,创编中国的广播体操。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到哪里去找专业的体操人才呢?杨烈想起了同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的同事刘以珍。刘以珍是北师大体育系科班出身,曾学过日本的体操,何不让她帮忙?刘以珍欣然应允。“我也是体总筹委会的委员,能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点儿事,这有什么好犹豫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刘以珍老人回忆说,“要说起我做体操的历史,可有些年头了。”早在上大学期间,刘以珍就开始做一种“辣椒操”,还曾在全校做过推广。“体育系有一台录音机,还有‘辣椒操’的唱片,每天早上起来,我把录音机拿到操场上做‘辣椒操’,就有同学跟着我做,慢慢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刘以珍所说的“辣椒操”,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有音乐伴奏的徒手操。1928年,日本颁布了第一套全民健身操,这套操是通过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指挥大家一起做。因为广播电台覆盖面非常大,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收听广播音乐做体操。日本人因此亲切地把这种体操叫做“广播体操”。随着来华日本人的增多,“广播体操”被带到了中国。日语“广播”的发音,非常类似汉语的“辣椒”,因此中国人就把这种体操称作“辣椒操”。“我在师大念书时,教我们体操的都是日本老师。”刘以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的体操老师叫石津诚。“日本的广播体操有5套,厚生操,女子青年广播体操和男子青年广播体操各两套,这些资料我都有。”正是因为成竹在胸,所以创编全民健身操这项任务并没有难住刘以珍。“全民健身操运动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清晨起床之后,简单地活动一下身体,好神清气爽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当中去。对学生来说呢,上午上了两节课,中间需要休息一下。”本着这个宗旨,全民健身操的时间不能太长,动作不能太难,还得全身都活动到。日本的广播体操动作,不外乎就是四肢、胸背、腰腹部的锻炼。徒手体操的基本动作很多,只要组合起来,能把这些部位都锻炼到,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刘以珍根据日本的广播体操,很快确定下了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基本框架:一共10个小节,总长5分钟左右。头一节是“下肢运动”,内容其实就是先踏踏步;紧接着第二节叫“四肢运动”,其实就是弯弯腿、伸伸胳膊。这两节算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体活动开。从第三小节开始,运动的强度便逐渐加大。第三节“胸部运动”,要求弓步扩胸,继续对四肢进行锻炼。接下来的三节“体侧运动”、“转体运动”、“腹背运动”把锻炼的重点部位转移到腰腹部,其中的“腹背运动”难度最大,动作要求身体前屈,膝关节伸直,双手指尖触及地面。体育出身的刘以珍大概没想到,这个动作对普通人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第八节“跳跃运动”过后,就是“整理运动”,让人体从剧烈的运动状态逐渐平静下来。因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呼吸运动作为结束的,所以刘以珍也在“整理运动”之后,加了一节“呼吸运动”,整套操就结束了。刘以珍创编这套广播体操动作顺序的思路,成了以后编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则:先由离心脏较远、负荷量较小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开始;中间由胸部、体侧、体转和腹背运动组成,逐步加大动作的幅度和负荷量;然后转入较剧烈的、负荷量最大的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最后以整理运动或放松运动结束。“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看着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正当刘以珍为编完动作而欣喜的时候,她忽然意识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编广播体操不是上体育课,做做示范,口头讲解一下就行了,这是要通过出版发行以文字和挂图的形式与全国人民见面的,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文字说明。这件事若放在今天,会容易很多。但在当时,广大人民的体育素养很低,对于体育名词更是毫无概念,体育专业发展水平也很低。如何把这10节动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述出来呢?“当时我掌握的体操术语太少了,很多动作说明不知道该怎么说。身体部位的名称、动作的方向,都讲不清楚。”刘以珍说。是叫脖子还是叫颈部?叫肚子还是腹部?叫脚后跟还是踵?是斜着伸直了还是侧上举?是弯胳膊还是屈臂?……当时很混乱。向全国发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学统一的说明的话,将来做起操来,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动作都出来了。刘以珍只好搬来了日本体操术语词典,做起翻译来。“比如‘振’和‘举’就是不一样的。‘举’是一个很硬的动作,而‘振’呢,是一个摆动的过程,依次经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这在编操前我都不是很清楚。”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以珍总算为第一套广播体操配上了文字说明。于是,我们在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图解上就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左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右臂向前、左臂向后自然摆动;而后右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左臂向前、右臂向后自然摆动。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第一节动作“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看着挺热闹,似乎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给广播体操配乐的时候,作曲家们经常发出抗议。动作和文字说明完成之后,还要为这套体操动作配上音乐。有人向刘以珍推荐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曾经谱写过雄壮的《新四军军歌》,请他来谱曲自然合适不过。但是,让音乐和体操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操专家陆奂奂老人这样解释: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节奏,而且要非常连贯,但是广播体操动作是分节的,一节和一节之间要有停顿,从配乐的角度讲必须有区别,做操的人才能听得明白。给广播体操配乐的时候,编操的人要求动作做到几分几秒完成,音乐到了几分几秒也必须有一个停顿。“我们音乐要表达的话还没说完呢,你不能让我们硬停啊!”作曲家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抗议,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迁就动作。所以,让体操动作和音乐完全合拍,始终是录制工作中最大的难题。中央乐团的音乐家们在给第五套广播体操录音时,愣是录了三四个通宵才完成。而第五套广播体操问世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时间倒回到50年代,技术设备条件更差,录音难度当然也更大。可惜,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今天已经难觅踪影。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来头也不小。据刘以珍回忆,她本来想自己做挂图模特,但又转念一想,还是应该找一位男模特,健壮的块头会显得更好看。于是她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马约翰。马约翰是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有个儿子叫马启伟,小伙子从小就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发育得很好,身材健美,做广播体操图解上的模特正合适。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了。此时距离杨烈第一次提出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正好一年。这一天,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9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广播体操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寿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20%。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个简单的入伍体检就把很多热血青年挡在了大门外。现在有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又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从上到下都很乐于推行。由于广播体操在当时必须借助广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们纷纷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共同商讨,组织了“广播体操推行委员会”。一大批“广播体操骨干分子训练班”、“广播体操传授站”、“广播体操推行小组”一下子从各地冒了出来。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宣布成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广播体操推广半年以来的丰硕成果。当时,全国各地已经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也加班加点,为满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够完善的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其中以各学校学生参加者最为踊跃,仅北京市统计就有23万学生参加,上海学生80%以上每天做广播体操。20世纪50年代来访的前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1952年9月,7岁的谢东在重庆的一家兵工厂子弟小学上学了,第一堂体育课就是学习第一套广播体操。当时学校的操场建在起伏的丘陵上,分三大块。高小(5、6年级)的学生在一块操场上做童子操,中小(3、4年级)的学生在“打莲枪”,而他们这些初小的学生,则在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童子操硬邦邦的,做起来很威武,动作也比较难;打莲枪就是把竹竿掏空了,里面放上铜钱,有一米多长,然后耍来耍去。”比谢东大四岁的哥哥上五年级,每天穿着学校统一配给的豆沙色军装做童子操。可到了第二年,童子操和打莲枪都不见了,因为广播体操新鲜有趣,动作也很帅气,那些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开始跟着他们这些小不点学起了广播体操。上世纪70年代,广播体操一统天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强烈愿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改革开放前,一些地方虽然有了基本的体育设施,但是很少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的体育场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学,只要一吹风,漫天的灰尘,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不小心摔倒在球场上,煤炭渣把人扎得血糊糊的。下雨天在泥地球场踢球,深一脚浅一脚,天晴后泥巴干了,满球场的泥巴脚印。那个年代拥有完善的球场和绿绿的草坪在那个年代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在它陪伴下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甚至更早时候,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响起,“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这种场面,已经深深埋入人们絮絮叨叨的怀念里。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锻炼身体是手段,目标是更好的投入工作。你加不加入群众性的健身运动不是由你个人所选择的,这是革命的需要。对于许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是一种标志,它提醒着工作,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把自己的身体激活。2005年3月,引入了游泳、武术、保龄球、射箭、踢毽、健美操等现代体育运动基本动作的《大众广播体操》又一次刷新广播体操的历史。被赋予了鲜明时代色彩的这套操,不知道能不能再次激起人们曾有的全民做广播操的热情。2010年8月9日起,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北京体育广播将会每天播出广播体操的音乐。曾经做广播体操在中国的百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方式,百万人同做广播体操的景象令一代又一代人难忘。2013年7月16日,一段广播体操视频走红微博 ,主体是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做起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留学生们和着口号开始“伸展运动”,做起了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参与者最多的运动是什么?足球?篮球?我想,可能是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做,第七套广播体操,原地踏步-走”,浑厚洪亮的男中音,相信是很多中国人对广播体操最深刻的记忆。它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少年,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你还会经常与这段音乐不期而遇。有人评论说,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锻炼身体、继续革命的历史使命。即便是在号称年轻现代国际化的深圳,也深深刻上了它的烙印。每个工作日下午3点半,到市民中心瞧瞧,那里保准会响起你最熟悉不过的音乐,还有不少人在走廊里摆手动脚,跟着节奏在做操呢。他们的认真劲,绝对不亚于我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这也证明了广播体操的魅力所在。回顾9套广播体操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动作的设计理念,还是到人们对广播体操的推广和接受程度,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今的80后还小时,推行的还是第七套广播体操,每次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站起来刚够凳子高的小朋友们,懵懵懂懂地在大操场上伸手弯腰,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每天都要做一样的游戏。到第九套广播体操诞生并推广时,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再那么庄严而神圣,在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搞笑版甚至恶搞版的视频,人们用“囧”、“恐怖”、“好玩”等各种字眼,表达了对传统的全面挑战。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增多,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内容的全面丰富,才可以颠覆以往的严肃谨慎,以轻松、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项原本也是平常而健康的体育运动。广播体操是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工间操形式,从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至今,一直是各企事业单位工间操的主要形式。在北京市政府2009年颁布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中,确定由市总工会、市体育局牵头,联合卫生局共同推进职工工间(前)操项目,并明确规定要保证每名职工每日一次健身活动,每次不少于20分钟。国家非常重视广播操的发展和普及推广,大约每隔五至十年都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变化更新一次,每套广播体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11年8月8日起通行的是第九套广播体操。 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两年多之后,在群众的要求下,1954年,国家又颁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第二套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调整,增加了运动量和动作难度。由于前两套体操大量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内容,在1957年推出的第三套广播体操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在创编中,也请来多位武术大师。这套广播体操中国特色更强,这一特点也在后来的广播体操中得以延续。1963年4月15日第四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广播体操配乐中有一个响亮的男声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在动作上前三套广播体操的原则以简单好学为主,到第四套时候便开始趋于成熟。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体操运动曾一度中止。197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第五套广播体操。1981年,第六套广播体操正式与公众见面。其动作新颖、舒展,并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来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1990年5月,国家体委又继续推出了第七套广播体操。还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其动作难度较大,不便于掌握。1997年,国家体委公布了第八套广播体操,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2007年停止播出,于2010年8月恢复播出。第1套:动作最简单1951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这一套广播体操动作最简单,一节操基本只有一个动作。第2套:增加下肢动作1954年7月正式公布,运动量比第一套大些,并适量增加了下肢运动量,动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呼吸运动”和“整理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觉得每节动作的操练中,都必然要进行呼吸。第3套:成为当时风尚1957年正式公布。曾有报道说,当时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且由原来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有关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当时,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了时尚。第4套:增加新版1963年的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较前三套的动作,第四套体操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继续增加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第5套:增加新动作1971年9月1日正式公布,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着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第6套:增加新乐曲1981年9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动作新颖、舒展,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兴趣。该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第7套:设计难度增大1990年5月8日推出,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据后来调查,人们普遍反映这套动作难度较大。第8套:降低难度1997年6月20日正式推出,与第七套希望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抗衡的设计理念不同,第八套动作设计上删繁就简,设计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它,不至于因为动作太难而手忙脚乱。第9套:突出风格2011年8月8日推出。第九套广播体操又名《大众广播体操》。《大众广播体操》由8节徒手体操组成,共计4分45秒。它以“科学简便、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为原则, 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广播体操对锻炼者产生 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精神传导系统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是第四套和第五套 。9套广播体操的发展历程如下:第1套:动作最简单
  1951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这一套广播体操动作最简单,一节操基本只有一个动作。
第2套:增加下肢动作
  1954年7月正式公布,运动量比第一套大些,并适量增加了下肢运动量,动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呼吸运动”和“整理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觉得每节动作的操练中,都必然要进行呼吸。
第3套:成为当时风尚
  1957年正式公布。曾有报道说,当时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且由原来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有关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当时,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了时尚。
第4套:增少数民族语言版
  1963年的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较前三套的动作,第四套体操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继续增加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
第5套:增加生产劳动动作
  1971年9月1日正式公布,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着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
第6套:增加民族风格乐曲
  1981年9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动作新颖、舒展,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兴趣。该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第7套:设计难度增大
  1990年5月8日推出,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据后来调查,人们普遍反映这套动作难度较大。
第8套:降低难度吸引人气
  1997年正式推出,与第七套希望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抗衡的设计理念不同,第八套动作设计上删繁就简,设计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它,不至于因为动作太难而手忙脚乱。
第9套:与太极等个运动融合
  第九套诞生于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融入射箭、健美操、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整套操动作幅度大,对人体产生的运动负荷呈现了由低缓高、中间调整的生理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广播体操
答:第八套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繁华后出现了哪些情况呢呢?
答:第七套广播体操为何删简就繁?这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密不可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的迪斯科、健美操,传统的太极拳、气功、武术都蓬蓬勃勃地开展,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可选择性日益丰富。到了80年代中期,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各广播电台悄悄地停播了广播体操节目。正...

刘以珍怎样把广播体操10节动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述出来呢?_百度...
答:中央乐团的音乐家们在给第5套广播体操录音时,乐团和工作人员七八十人,愣是录了三四个通宵才完成。而第5套操问世已经是在上世纪70年代,时间倒退回50年代,技术设备条件更差,录音难度当然也更大。可惜,第1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今天已经难觅踪影。而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来头也不小。据刘以珍回忆...

我国共颁布了几套中小学广播操?
答:我国共颁布了三套中小学广播操

第一套广播体操是哪个年代做的
答:通知下发之后,各级政府、军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厂矿都积极行动起来,掀起学做广播体操的热潮,并且迅速普及,每天早晨在上午10点、广播体操节目的旋律回荡在城市乡村的上空,后来形成了工间操的制度。那种全民齐做广播操的盛况在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可见一斑。无可否认广播体操在...

广播体操获奖
答:广播体操获奖如下:广播体操,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运动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以来,广播体操不仅深入人心,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日常锻炼方式。在国际上,广播体操也备受瞩目。自1987年开始,每四年一届的世界广播体操比赛便成为了广播体操领域内最高水平的比赛。在这场比赛中,...

高分悬赏:跪求中国60年来大众健身的历史
答:另外,1957年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也激发了亿万群众的游泳热潮,1965年6月1日上海组织的大型群众渡江活动,这场群众渡江活动历时两天半,全上海市有2.5万余人参加。迄今为止,这两种锻炼方式仍然是国人健身方式中最普及的两种。20世纪70年代——象征性长跑活动 上世纪70年代,群众健身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潮流...

工前操现状
答:在上世纪80年代,"广播体操"的乐曲在上午10点左右的街头巷尾回荡,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被纳入了做操的行列。王女士,从事会计工作近20年,曾有过工前操的经历,她认为,如果能有适合现代工作环境的健身操,单位应该安排这20分钟,以提升员工健康。她指出,虽然现在许多公司由于办公环境的改变,如...

广播体操:适合办公室的健身运动
答:当然,开始时,可能会遇到挑战。我曾见证过一位同事,初次尝试时喘息连连,但经过几天的坚持,她逐渐跟上了节奏,那份成就感与满足感,远超过最初的困难。所以,不论你是办公室的新兵还是老手,不要犹豫,现在就加入广播体操的行列,让身体和心灵一同飞翔,迎接健康与活力的新篇章。科技的进步虽然带来了...

什么是第七套广播体操呢?
答:第七套广播体操为何删简就繁?这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密不可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的迪斯科、健美操,传统的太极拳、气功、武术都蓬蓬勃勃地开展,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可选择性日益丰富。到了80年代中期,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各广播电台悄悄地停播了广播体操节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