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这句话时谁说的?

作者&投稿:瞿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这句话时谁说的~

唐太宗
唐太宗是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对君民关系认识很清楚,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明确地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又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及此,不觉惕然震惧”。

(1)既骄且逸(2)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3)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4)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史实。材料一认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是既骄且逸。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举措避免了“一朝而败”。 唐太宗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轻人民的负担,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等。

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

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

原文: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译文:

秦始皇平定了六个国家,隋炀帝统治着全中国,(但是他们)既骄傲又懒惰,最终一时间完全失败,我有什么(资本)值得骄傲的?想到这些话,不自觉地感到警惕,甚至极度惊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

典故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出现的,李世民深知隋王朝灭国的教训,所以在继位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国家,尤其是在法制建设上做到了铁面无私,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是在隋朝灭亡之后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权,唐太宗亲眼目睹了大隋在农民战争中土崩瓦解认识到农民阶级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唐太宗常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时刻惊醒告诫自己和部下要爱民如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可以发展经济走向富强。

从下面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做出的贡献:

1、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原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魏征以前曾当过道士建议杀掉太宗,尉迟敬德和秦琼都曾是降将但唐太宗不计前嫌知人善用。后来还重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忠直廉洁之士为唐王朝初期招揽了一批文武人才。

2、完善制度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于合议问政还可以让三省互相牵制,地方上延续了隋朝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还实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他还下令合并州县减轻农民负担。

3、法制建国唐太宗十分注重法制建设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十分谨慎,在贞观之治时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制订了贞观律做到公平公正那时官吏清正廉洁各司其职老百姓安居乐业。

4、加强军队和边防建设唐太宗在继位前就跟随其父参加了多次发的战役平定了叛乱深知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在继位之初大力推行府兵制先后平定了周边多个小国四方服悦唐朝由此声名远播。

5、发展经济唐太宗很是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关注农业生产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贞观时期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政治上清明廉洁制度上更加公平公正国防力量加强了经济上繁荣昌盛,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犯罪率减少了,人民心中没有怨气自然的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政要



进入初唐,唐太宗是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对君民关系认识很清楚,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明确地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又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及此,不觉惕然震惧”。

此话出自《新唐书 虞世南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貌似是 李渊 或 李世民

李世民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无一不可得而自骄也...
答: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骄傲放纵,一朝而败,我怎么能自己也骄傲呢?话说到此,不觉警惕和震惊!”1 、此话出自《新唐书 虞世南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2 、这些话提到的历史事件有: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不到15年就灭亡。隋炀帝杨广继承富硕繁荣的帝国,不到14年就灭亡。如果骄傲而且...

材料一: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
答:材料一认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是既骄且逸。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举措避免了“一朝而败”。 唐太宗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轻人民的负担,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大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等。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这句话时谁说的?
答: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原文: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译文:秦始皇平定了六个国家,隋炀帝统治着全中国,(但是他们)既骄傲又懒惰,最终一时间完全失败,我有什么(资本)值得骄傲的?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这句话时谁说的
答:唐太宗 唐太宗是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对君民关系认识很清楚,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明确地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又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及此,不觉惕然震惧”。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无一不可得而自骄也...
答:而后就是有关一段某某人在某个地方的石板上刻了一段咒骂秦始皇的话,结果被屠村了。这个事情吧,本身就值得商榷,还不知道存不存在呢。而除了这点小把柄似乎也看不出秦始皇在其他那些方面残暴无仁了。 再看看后来的那些不可以一世的君王,动不动灭九族,屠城之类的不可胜数。然后秦始皇被骂的就是苛政...

...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
答:(1)秦始皇:长城;隋炀帝:大运河。 (2)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考诗赋,利于唐诗的繁荣。 (3)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4)...

根据材料,唐太宗认为秦,隋“一朝而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唐太宗认为秦、隋一朝而败的原因是穷奢极欲。根据查询《贞观政要》相关资料可知,材料内容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表达了唐太宗认为穷奢极欲是秦、隋一朝而败的根本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包括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制度、减轻百姓的...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历史规律,小乱有小治,大乱出大治,开国初期就不思稼穑隋炀帝亡国,李世民知道民愤的可怕故而贞观之治出现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
答: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答:唐太宗(或:李世民) ;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
答:出自《新唐书 虞世南传》,“吾”指的是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