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任意三位皇帝的功绩和评价,不少于600字

作者&投稿:蒲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论文:评价一位皇帝的某个事件(不少于600字)~

表面背后的李逵
——对《水浒传》中李逵的人物评点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等等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要数“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你会说“李逵?不就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嘛!”但今天我要谈一谈我眼中的李逵。

一 野蛮背后的可爱

众所周知,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个最为野蛮粗鲁的角色,由于他只知杀人,不问好坏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却认为,他的野蛮被后有着无比大的可爱。
和其他107将不同,李逵上梁山,成为绿林好汉,并不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革命思想的彻底,而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
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黑旋风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 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杀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时遇到回家的哥哥李达,就劝李达“同上山去快活”。就连黑旋风那最被一些人称道的一番话,即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这一番话,也远不是出于什么彻底革命的高尚动机,因为就在“夺了鸟位”句后还有最关键的一句:“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说来说去,所有的目的就在于此,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么坚决的农民思想根本谈不上。
总之,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举动有近于童趣的天真烂漫的一面,所以说他可爱也不无道理。

二 忠诚背后的依恋

也许你会认为李逵能致死不虞地追随宋江,不顾一切地替他卖命,视如己出地帮他打江山,是出于他对宋江那种格外的、特殊的忠心。但我觉得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恋。因为对于李逵来说他同样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之父。你一定记得当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是何等的狂喜,兴奋。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对他那卤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世间能有几人能这般对待粗鲁蛮横,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答案是仅此一个。
我至今还深刻地记得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卤的黑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要比他后来跳楼劫法场还难得多。后来,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亲的深深的依恋。

三 惹祸背后的成全

纵观《水浒传》全集,你会觉得李逵是个“惹祸鬼”,因为自己卤莽的个性,简单的头脑不知为大家闯了多少祸。这一点可以从宋江亲手结果李逵的行为不难看出。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但是再往深一点看,李逵的惹祸背后却隐藏着对宋江的成全。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就说,李逵的叫嚣造反要拥戴宋江做皇帝,“道出了宋江强压着的想当皇帝的心声”,而宋江对李逵的喝斥,则“似乎是在谴责自己内心那不可告人的部分”。夏志清的这一结论也许是受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一直就认定宋江是满口忠孝心怀不轨的伪君子,而直肠直肚的李逵则常常将宋江那不可告人的心事叫喊出来,不正成全了宋江吗?
多翻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就会发现,这种“宋江+李逵”式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类似题材的白话小说中是太多见了。如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杨六郎和孟良,秦琼和程咬金等等。宋江也好,刘备也好,岳飞也好,杨六郎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事谨慎、理性,是中国式的榜样、楷模。 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心想招安的宋江、被昏君勒死而不反抗的岳飞、受奸臣陷害而认命的杨六郎、明知道罗成是给人害死而不敢多说的秦琼,如果作品中出现的全是这类忍气吞声的中国式的楷模,那读者还不得给憋闷死?那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有李逵这类人物了,秦琼不敢骂唐天子没良心,让程咬金来骂,杨家受了得势小人的窝囊气不好发作,那就让孟良连夜去杀那小人,岳飞不便犯上反抗昏君,但牛皋可以造反,宋江老是念叨招安,但一心想当皇帝,那就由李逵来叫喊夺皇帝的鸟位……
虽然像李逵这样所谓的“莽将”人物,一般不会是大部头作品的第一主角,但他却又实实在在是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异常活跃的角色,因为他不仅成全了像宋江那样的“儒将”,还使作品增添了一大半鲜活的生命!

这就是我眼中的李逵——野蛮背后的可爱、忠诚背后的依恋、惹祸背后的成全。也许我的这些见解不一定正确,但我希望的是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不会再说:“李逵?不就是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嘛!”

  评价 唐太宗纳谏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徽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一、秦始皇
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就在于统一了中国大陆上所有民族的语言,度量衡,文字,使民族融合大踏步发展,保证了秦国统一六国,不再分裂。
还有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国,还在于连接和修筑了万里长城。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一。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2)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
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来看.秦始皇在历史上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需要.比如修建长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长城在保护长城以南农业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几千年的积极作用.又如你杀害儒生,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但同时也统一了全国思想.(2)对秦始皇出于个人享乐目的的暴政,我们要完全否定.典型的是宫殿,陵墓等的修建.(3)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更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这两点都是要在回答人物评价题时,需要避免的.

2)唐太宗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5、他确立了大唐帝国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使周边诸国俯首称臣,与中国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他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一是好大喜功,东征高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不再听得进不同意见,变得固执和偏信。

三是迷恋金石丹药,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弟兄,也是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页。甚至是他执政后兢兢业业努力所试图淡化的一页。

当然,还有其他。

但是,这些错误和不足,毕竟是白玉上瑕疵,遮蔽不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光辉。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所幸的是,李世民对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原因,认识非常到位,并不把功劳完全记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己的过失,李世民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临去的时候,李世民曾撰写《帝范》12篇,以期教育太子李治。帝范,不是他成功的典范,而是他的过失和错误。

他曾对太子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贤哲的帝王作为老师,不要效法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珠玉不断,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都网罗而来,行游于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老百姓不堪其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错,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它。”

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这一点,李世民比任何帝王做得都好。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自我评价和当世评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后人究竟怎样评价。实践证明,李世民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因为,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一代代后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三、宋太祖
宋太祖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公元960年,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通过陈桥兵变,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之后继续执行后周的先难后易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结束割据局面后实现国家统一和为巩固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赵匡胤兵不血刃的登上皇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结束各地割据混战的局面,而且治国有方,使得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而且政治上的许多措施对后代影响甚大。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言简意赅的总结了宋太祖的功绩和后世对其的评价。纵使其过于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措施造成宋朝的长期不振。但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一:南征北讨定天下,统一全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兵不血刃登上皇位;但宋太祖并未对后周皇室大加诛杀,“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驽犯,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而文教与,染虐杀之余风而宽仁布”宋太祖之创宋代周,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可以说是最具仁心的。
乾德元年(963年)起,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先后消灭荆南、湖南两个长江割据势力;又先后灭后蜀、南汉、南唐,最后于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北汉投降;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也就从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内政
宋太祖统一全国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5]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6]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巧妙应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7]三大纲领,采取“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内外相制”“更戌法”等措施,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宋太祖主张以文臣治国,这一思想对明清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三、经济上:
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劝课农槡,兴修水利
虽然宋太祖的历史功绩不一般,但他的有些手段未免有点矫枉过正,有些措施也略失英明:
如实施“更戌法”,虽可防止武将专权,却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如过分强调“抑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宋太祖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且有些措施略欠得当,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纵使宋太祖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宋太祖是个睿智英明的好皇帝。

中国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及功绩
答:毛泽东同志将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东方战神——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十位皇帝
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个人想法,仅供参考: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

中国历代皇帝谁的功绩最大
答:第二位: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绩卓著。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暴君,实行暴政,秦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西汉王朝的第六代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

中国明朝和清朝皇帝有哪些?各有什么功绩?
答:仁宗朱高炽 政治清明,在位一年。 宣宗朱瞻基 经济发展,局势稳定,史称“仁宣之治”。 英宗朱祁镇 宠幸阉宦,土木大败。 景泰帝朱祁钰 代理国政,井井有条,反击蒙古,在位不长。 宪宗朱见深 钟情女色,不理国政。 孝宗朱祐樘 广开言路,中兴明朝。 武宗朱厚照 荒唐皇帝,事实上著名的荒唐帝王。 ...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是谁,都有那些功绩
答:秦始皇-嬴政的功绩最大无人敢与他媲美,众所周知;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斗量衡、修筑万里长城这都是任何一代帝王都做不到的!至于他的过失嘛,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比如焚书坑儒这也有历史的原因,逼得他不能不这样做嘛。希望采纳

中国古代史有名的盛世王朝和皇帝与主要大臣有哪些,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学会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秦朝中央集权...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
答:这题目太大了,找个抄劲的答案吧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哪位皇帝对中国历史做的贡献最多?_百度知 ...
答:如果非要比较的话,相对来说,是康熙吧,其实,这三个人都是在让中国的文明大倒退,闭关锁国始于次,康熙怎么说,也还是收回了台湾,东北那块还还毛子干了一仗,没有丢什么土地,雍正说的过去的功绩就是税制改革吧,摊丁入亩,乾隆,呵呵,十全老人,狗屎一坨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皇帝是谁?
答:杨爽的四次迎击突厥,功劳不比霍去病差。要知道初唐可是直接让突厥打到了长安城下。历史书上只留下了天可汗,但是几十年前杨坚就已经被称为了圣人可汗.大唐建国二十年还在吃隋朝的余粮,由此可见隋朝的国力强大到什么地步。明太祖 朱元璋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每一个朝代的皇帝能有他的皇位来的正。

请说一下汉朝历代皇帝的主要功绩和良好的政治措施 ?
答: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