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日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再举一个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作者&投稿:朝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二战时间表~

战争经过

1、防御阶段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波兰覆亡。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5月10日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军队大部分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 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命令(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 企图迫使英国屈服。 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国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军队以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苏联军队猝不及防,节节失利,苏联大片领土沦陷,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
1941年9月6日,德军进攻莫斯科,苏联军队在斯大 林的 领 导 下 奋 力 抵 抗 ,粉碎了德国军队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1942年初,苏军展开反击,歼灭德国军队50万人,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 展,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两国的利益,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等国也同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对战略物资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战争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1941年11月,德国军队已经占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业区。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两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升到最大规模。

2、转折阶段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对英国、苏联等各国的援助。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 。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国 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以一艘航空母舰的代价摧毁日本四艘航空母舰,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变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变为进攻。
在苏德战场,莫斯科战役之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国军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
1942年7月17日,德国军队集中150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对苏联进行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驻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队拼死反抗,使德国军队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国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
苏军集中兵力,对德国军队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分割包围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主力;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后, 1943年7月德军发动库尔斯克战役企图夺回战场主动权,但没有成功。
在北非战场,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近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942年1月,英国军队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43年4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3、反攻阶段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随从人员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坚持对日本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给中国。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首脑在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 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代号“ 霸王计划”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1944年6月6日,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等。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猛攻柏林。最终,以损失了40余万人的代价攻克柏林。

4、结束阶段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时任副总统杜鲁门接替总统职位。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猛烈的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国等国家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了反攻。
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精神,规定该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确定战后东北亚秩序的基础性文件。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
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5、交通规则方面的影响,德国是实行靠道路右侧行驶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在被占领国家中强行统一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在奥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驶的国家强行改为靠右行驶,令靠右行驶得以在欧洲普及。
虽然德国战败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规则得以保留。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地区在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在美国,苏联等国的影响下全部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2、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 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 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四、联合国诞生
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罗斯法定结束日期为1945年9月3日) ,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战争最后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二战的历史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以后美国为了在太平洋的地位,所以对日本进行了很好的帮助

二战时期的美日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比较的。

在车上每次打仗非常的危险。

1111,懂得我们去理论,去分析,才能更多的面子

二战后美日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再举一个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答:以后美国为了在太平洋的地位,所以对日本进行了很好的帮助

概括二战期间和战后美日两国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战
答:是仇恨的对手关系。但是在二战后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日本被美国独占,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日本表现出传统的服从强者的态度,认真的贯彻美国的指令,解散了财阀,天皇也发布了《人格宣言》【就是《否定神格宣言》】削弱了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 存在的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想。因此美国放心的驻军保护日...

历史上的日美关系是怎么演变的
答: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为了实现其“一家独霸”的野心;日本为了实现其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梦想,对安保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联盟体系。日美正计划走向“世界性同盟”。

二战后为什么美日关系反而变好了?
答: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近年来,美日关系不断得到升级,在众多国际问题上,两国保持了...

简述二战后,美日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
答:美国扶植了欧洲的战后经济建设(马歇尔计划),使欧洲迅速摆脱了战争的影响,把欧洲的主要国家都拉到了自己的阵营。由于在亚洲防止共产主义扩散的需要,美国也大力扶植了日本的经济建设,使日本在60,7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二战结束二十年)在苏联没有解体以前,美日欧的关系都是以美国为主分出日欧两个支线...

阐述二战前后美日、美苏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
答:二战前美日外交关系还算正常,至少两国都互派了外交大使。毕竟当时的美日两国都是太平洋地区的强国。但随着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争夺,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美苏因为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处于敌对状态。二战后日本战败,美国有大量军队驻扎在日本,成为日本实际上的宗主国。日本在外交上基本是追随美国的。在...

二战后,日本如何与美国化干戈为玉帛的?
答:二战后,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美日关系实现了和解,并迅速转变为紧密的同盟关系,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略利益、地缘政治、经济需求等。美日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

二战后,日本如何与美国化干戈为玉帛的?
答:其实,美日两国在二战后的亲密关系,是两国共同的政治选择,对于日本而言,这种政治形态有利于日本国内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对于美国来说,这种状态成功使日本归顺,发展了民主主义,带动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控制。但是,从社会学上来说这种外交形态,只是纯粹的相互利用。战后两国的...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美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二战期间,也是分阶段的。一是貌合神离阶段。随着中国卢沟桥事变、欧洲德国突袭波兰,二战逐渐拉开序幕。德意日的结盟,表面上是反共产国际的,根本上来说对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划分不满,只不过是借反共产国际这个幌子,强化自己的同盟。初期,美日关系是貌合神离。因为小日本要独霸中国,美国肯定不同意...

二战后影响欧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答: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在保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三大领域的调整与经济发展:(1)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2)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障经济高速发展;(3)不断调整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