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有地名避讳的讲究,为什么唐宋时期是高峰期?

作者&投稿:由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其中地名避讳在代历朝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一些地方的地名改来改去的现象。经专家学者研究,在唐宋时期地名避讳处于高峰时期。相关的统计数据表示,唐、宋两朝共有避讳地名102个,其中唐代54个,宋代50个,占中国古代避讳地名总数的41%。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皇帝的取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五世祖名熙,为了规避“熙”这个字,出现了熙州改为舒州、永熙县改为永宁县和义熙县改为融水县的现象;此外,李渊三世祖名虎,在武德四年改虎牢关为武牢关、虎丘山为武丘山;而李渊的太子名建成,从而有了武德五年改建城县为高安县、晋城县为晋安县等现象。

除了李渊之外,唐太宗也改了许多地名。唐太宗名世民,所以与之相关的万世县、富世县、兴势县等都改了名字;唐高宗尝立太子弘,于是便有了改弘农县为恒农县、弘静县为安静县的现象。而武则天登上皇位后,更是改了六个地方的名字。因为她小名为华姑,便把华州改为太州、华阴县为仙掌县、华容县为容城县、江华县为云溪县、华原县为永安县、华亭县为亭川县。

除了以上的皇帝之外,唐玄宗、宋太祖、宋神宗等帝王也有很多的地名避讳。因为唐宋时期皇帝比较多,皇帝的取名恰与很多地名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唐宋时期这个我国古代地名避讳的高峰期。



历届帝王都会有地名避讳的讲究,但是唐宋时期由于国家实力空前的强大,而且帝王更换较多,所以唐宋时期的避讳是高峰期。

地名避讳这一现象的出现,跟帝王的取名有关,当时唐宋时期帝王的数比较多,而且取得名字有许多重复的地方,所以当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高峰。

地名的避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比较迷信,而且作为一名君主,他们在上位之后都会下令修改与自己的名讳相冲的地名,这也是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古代时期皇帝一人九五之尊,任何事情不能与皇帝冲突,譬如地名,比如说李世民修改了与他名字相关的县:万世县、富世县、兴势县等。唐宋时期中央集权集中,所以到达了巅峰。

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有地名避讳的讲究,为什么唐宋时期是高峰期?_百度知 ...
答:除了以上的皇帝之外,唐玄宗、宋太祖、宋神宗等帝王也有很多的地名避讳。因为唐宋时期皇帝比较多,皇帝的取名恰与很多地名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唐宋时期这个我国古代地名避讳的高峰期。

历史上因避讳而改名的人物、地名有哪些?
答:6. 宜兴原名义兴,宋初避宋太宗赵匡义的讳而改。7. 广东梅州原名敬州,避赵敬讳。8. 福建长乐原名广乐,长即广义,避隋炀帝杨广的讳。9. 广陵(扬州)亦因此改称江都。10. 到宋太宗赵光义时,蒙州正义县又改为蒙山。11. 唐肃宗把当时有“安”字的城市名一律改掉,如改安康为汉阴,同安县为桐...

名讳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
答: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

揭秘:中国古代哪些城市因避讳而改名
答:三国孙权之太子名和,不但避讳“和”字,还避讳同音字“禾”,《三国志·吴主传二》云:“(赤乌)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唐宪宗李淳,也是连同音字都要避讳,《旧唐书·宪宗纪上》说:“丁未,改桂州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到了宋太宗赵匡胤时,蒙州正...

我国忌讳出现在哪个朝代
答:但驳难者举例:周厉王名"胡",周僖王名"胡齐";周穆王名"满",周襄王时宗室中亦有名"王孙满"者,可见西周实际上并不存在避讳。对此,坚持避讳源起于西周的学者说,这是因为避讳在当时尚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完备的缘故。此外,还有人提出避讳源起夏商之说,根据是《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有人……...

古代的避讳说明了什么,对历史研究造成的影响
答:一、起源:避讳始于周朝,《左传》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回避。名讳两字中,只有一个字相同,也不用回避。到了汉朝,这种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回避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到了唐朝,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当时著名诗人...

古代有哪些“避讳”习俗?为了“避讳”古人吃了哪些苦头?
答:秦汉时期,改字仍然是避讳的主要方式,而且,从古至今的各种“避讳”手段,有些至今都对汉语产生了重大影响。 “缺笔”的例子,这是避康熙皇帝的名讳 到了汉代,避讳的方法就更多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汉代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五帝的名字—秀、庄、坦、肇、枯五字皆不书,只标曰“上讳”,...

避讳的基本原则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避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始于周朝,源于对鬼神的敬畏,避讳较轻,特点有只避一代逝去尊长的名讳;只避名,不避姓等。春秋时期,形成了了“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不以畜牲,不以器帛”,即“六避”。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回避。到了秦汉时期,避讳变得非常严格。

避讳始于何时,行于何时,盛于何时,严于何时,苛于何时,废于何时?_百度知 ...
答: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

古代避讳有多严呢?改姓改名是常事,菩萨神仙都不放过?
答:避讳是从东周春秋时期兴起的,唐宋时期逐渐成熟,到清朝就已经到了极致,古人用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身份高贵的人的一种尊敬,给予他们一种特殊的待遇,让每个字只允许用在一人身上,但“文字狱”就是这样为了“尊敬”而避讳造成很多无辜的惨案啊。改名改姓是家常便饭了,就连动物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