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十一周)

作者&投稿:单于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76、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2日

继续第27章的内容。

如果你曾换过工作或职位,哪怕是曾想过要换一换,你就会以自己的情况作为参照点,看看新的工作和职位的特点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你也许还会注意到,在评估中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加突出,这说明损失厌恶发生了作用。人们很难接受比原来还糟糕的改变。

我的思考:今天阅读的这一段,让我很有感受。今天早上也阅读了李笑来的个人商业模式,说简单点就是投资自己,不仅给公司工作,同时也给自己工作,慢慢达到某种程度后就只需要给自己工作。今天下午睡觉我还做噩梦了,噩梦中不知道自己做得什么工作,好像是不稳定的工作,醒来还回想了很久才想起自己目前做的工作。其实自己也是很有危机感了,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单位,虽然是事业单位,目前看来很稳定,但是我需要自己保持危机感,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投资自己,让自己进步,这才是重点。我也想打造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我觉得最好的就是能够输出内容,然后一份内容卖给很多人。这是我接下来想做的。

77、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3日

阅读了第28章以及第29章的内容,确实在图书馆效率会高一些。接下来每天一章的节奏,把剩下的看完,大概也就是十天的时间。本来刚开始觉得之前看的那些都没什么用,有时候也是完成任务式,现在看来并不是如此,至少我们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的效率也会慢慢提升。

从零提升到5%和从95%提升到100%要比从5%提升到10%或从60%提升到65%更具诱惑力。从零提升到5%意味着情况完全转变,从无到有,产生了赢得奖金的希望,这是一种实质性改变;而从5%到10%只是一种数量上的提升,是将赢得奖金的可能性翻倍,但这种情况下的心理价值并没有翻倍;从零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这一效应会是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大量买彩票的人表明,他们愿意花超出预期价值的钱来换取赢得大奖的渺茫机会。

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确定性效应”。那些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为了更好地理解确定性效应,假设你继承了100万美元,但你那同母异父的妹妹不甘心,在法庭上对这份遗嘱提出了质疑。判决结果明天就会出来,你的律师向你保证你赢得官司的概率很大,有95%,但他又煞费苦心地提醒你法律判决并不都是尽如人意的。现在,有个风险调整(校正)公司找到了你,想立即以91万美元与你交易,接不接受是你的事。公司的报价比等待判决的预期价值(95万万美元)要少(少了4万美元),但你确定你会拒绝这个提议吗?如果这样的事在你的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了,你应该知道“结构性和解”这个大产业是以不菲的价格来提供保障的,他们充分利用了确定性效应。

我的思考:彩票利用了“可能性效应”,而文中打官司的例子,风险调整公司利用了确定性效应。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很多概念以及效应,在以前,也许我们模模糊糊的知道这件事是怎么样,但是却不能用明确的文字来表述,通过阅读,慢慢的我们的概念积累的越来越多,我们也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李笑来的文章里也提到了,清晰且正确的概率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练成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率;概念之间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

78、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4日

阅读第30章。

分母忽视这个观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不同的风险表达方式所造成的效果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如果你看到“能使儿童免受某种疾病侵袭的疫苗有0.001%的风险将导致终身瘫痪”这样的说法时,就会觉得这个风险看似很小。现在,请考虑用另外的方式描述这一风险:“在10万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有一个将会终身瘫痪。”第二种说法使你产生了一些第一个说法不会引起的想法:它唤起了某个儿童因接种疫苗而终身瘫痪的画面;而另外99999名安全接种疫苗的儿童则完全忽视了。正如分母忽视原则预测的那样,与抽象术语相比,例如“风险”或是“概率”(多大可能),用相对频率(有多少)来描述会使小概率事件得到更大的权重。我们已经知道系统1更善于处理独立事件,而不是整个范畴的事件。

系统2只有在格外活跃的情况下才会对你看到的那个说法有另外的表述,才会发现这些说法能引发不同的回应。

我的思考:分母忽视,这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完全不同,引起的重视也完全不同,这个在本书中的前面的很多例子中,我们已经有很深的感受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平时的沟通为什么这么重要,特别以医疗的沟通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想起前几天我们医院的一个医生跟一个心梗的病人的沟通,这个病人是属于二次心梗,这个医生直接了当的就跟这个病人说,你这种二次心梗的,第三次肯定是会有的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时间的问题而已,要有心理准备。当时,我就想着从病人的心理出发,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子说。可以说得更加的照顾他的心理一些,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我会说:像你这种情况,一定要配合治疗,因为你已经是二次心梗,所以像第三次的这种概率是会比较大的,所以平时不仅是配合治疗,在胸口有什么不舒服的情况下,也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其实很多病人是很相信医生的话的,所以医生如何沟通、如何表述,对于病人的心理来说是很重要的。而病人的心理对于很多疾病的影响是很大的。

79、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5日

阅读第31章。

损失厌恶和窄框架的结合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来避免这一祸端,并在获得宽框架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节约痛苦。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一个季度查看一次就足够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样的频率还要高一些。刻意避免查看短期结果,除了可使投资者的心情更为愉快以外,还可以提升决策和结果的品质。对坏消息典型的短期反应就是加剧损失厌恶。查看总体反馈的投资者很少能得到类似的坏消息,就更有可能不规避损失,结果也会赚得更多。如果你不知道每只股票每天(每周甚至每月)的情况,也就不会对你的证劵投资组合进行无效的变动。在几个周期内都不改变某个投资的承诺(“锁定”投资的相同说法)可以改善财务状况。

我的思考: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对于我们选择的投资确定了之后,就不要频繁的再去看,这样子的行为就会让你不会频繁的去调动你的股票。在李笑来的文章中也是这样子建议,不过这样子做到确实是不容易,首先是你的选择,像目前我们的中证500的选择,等后面的定投结束了之后,那么我是有底气可以这样子做到的。对于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会发现,其实很多道理都是很多人说过的了,自己有些其实也知道,只是践行的问题,而随着多本书的阅读,也会让我们理解更深,进而践行得更好。

80、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6日

阅读第32章。现在每天阅读的量有点大,不过还是自己调节,至少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看个人的时间调整。喜欢就多读一些,我是读了之后很有兴趣,所以就读得比较多。

另一个反对出售赢利股的论据是对市场反常现象的详细记录,即最近升值的股票有可能还会继续升值至少一小段时间。这个净效应很大:预计卖掉蒂芙尼股而非蓝莓股的税后额外回报率在第二年是3.4%。在赢利的情况下关闭心理账户会令人心情愉悦,但这种愉悦是你花钱买来的。一个经济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这一点上,那些运用系统2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比新手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我的思考:这个例子之前我也见过,也是在得到上的阅读,好像是行为金融学,作者是教我们,不管什么事情,特别是投资,我们是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我们不要把此刻的价格与刚开始买的时候去对比,应该去判断的是后面这只股票的涨跌,进而做出判断。但是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又知道一个词,净效应。

81、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7日

阅读第33章。第81天才阅读到第33章,估计大概在第90天的时候能够阅读完,还是很慢的了,相当于三个月读完一本书,本来之前觉得是要慢下来,这个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慢下来不是说每天只是读一点点,而是要有效率的阅读,这个是我接下来要改变的。

工人“严重违反”安全原则最多罚款7000美元;而违反野生鸟类保育行动可导致最高25000美元的罚款。每个部分制定的罚款与该部门制定的其他罚款相比都是明智的,但将不同部门的罚款相对比就显得很奇怪了。就像此章中的其他例子那样,只有将两个案例放在一个大框架下时,你才能看出其中的奇怪之处。同种类间的行政处罚系统是具有一致性的,但与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来看,却是不一致的。

我的思考:就以我们国家来说,很多部门的罚款都是单独进行的,如果放在一个大的联合部门来考虑可能又不一样,而且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可能也很难进行。这一章的联合评估在刚开始阅读还是很有难度,随着阅读的进度,也就慢慢理解。这也让我知道,其实有时候在阅读中尽量的要求自己理解内容是好事,但我们目前的认知以及阅读能力有限,有些时候可能就是很难理解,那么就继续往下看,那可能就会理解到了。

82、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8日

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器官捐献率在奥地利接近100%,在德国有12%,在瑞典有86%,而在丹麦只有4%。

这些巨大的不同就是种框架效应,是由这个关键问题的模式引发的。高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不捐献的表格,不想捐献的人一定要填上某一项,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了,则被认为是自愿的捐献者。低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捐献的表格,你必须填上某一项,才能成为捐献者。这就足够了。预言人们是否会捐献自己器官的最好且唯一的标志是默认选项的设计,这个设计不用勾选某项内容就可被采用。

我的思考:我觉得框架效应可以看成是文字的描述,很多人会被表面现象所左右,这的确让人焦虑,但我们必须适应重要的决策也受系统1影响(而不是掌控)的事实。就像上面的这个例子,为什么不同的国家的器官捐献率区别会这么大,究其原因就是高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不捐献的表格,低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捐献的表格,前者很清楚懒惰是人的本性,而后者则忽略了这点。当然这也跟本国的文化有关系,在我们国家,如果我们直接推行要填决定不捐献的表格,可能也会遭到很多问题。然而,这对于我们平时跟人说话,或者说制定出一些选择却是很有用处。

思考,快与慢(第十一周)
答:81、思考,快与慢。2019年07月27日 阅读第33章。第81天才阅读到第33章,估计大概在第90天的时候能够阅读完,还是很慢的了,相当于三个月读完一本书,本来之前觉得是要慢下来,这个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慢下来不是说每天只是读一点点,而是要有效率的阅读,这个是我接下来要改变的。 工人“严重违反”安全原则最多...

思考快与慢
答:《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年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系统1与系统2:在理解系统1和系统2前,我们先来看个小实验。小明性格内向害羞,乐于助人,对客观世界...

思考快与慢
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这本书所说的;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却快速的,不怎么费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思考快与慢
答:昨天下班路上听了一本书,标题是《思考,快与慢》。主要说的是,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地思考的进行思考的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慢思考需要调动大脑的理性思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一般情况下会很懒惰...

思考快与慢
答:此外,反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慢思考的过程比快思考消耗的体力、脑力多得多,所以很容易让人放弃,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遇到事情、变得紧张的时候,他的“...

思考快与慢
答: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丹尼尔·卡尼曼说人的思考的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系统1和系统2 当看到直觉、理智时,我的下意识反应,貌似还有一个情绪的存在!结合柏拉图的“战车类比”加上现代科学的解释来看: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多的就是系统1,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做出反应,不用经过理性的推导或...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答:《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答: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

什么是思考,快与慢?
答:《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它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著,是一本经典的认知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做了巨大的贡献,讨论了我们认知过程中的两种思考方式:快速而直觉的系统一和更慢、更有意识的系统二,它们是相互补充也相互竞争的。作者深入探讨了...

思考快与慢
答:  每一个思考过程都是快思考与慢思考的结合,当然,由于人的本性是节能,快思考总是占据上风,所以人们很多的行为都是由其主宰。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你的大脑长期被快思考占据,会出现什么偏见与失误呢?  第一:光环效应。什么是光环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