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鄃县

作者&投稿:强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玉杰/文

平原县城西南三十里,古代有鄃县城,笔者考证如下。

        汉置鄃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腰站镇阚庄南,当地群众称“城子顶”的地方,是鄃县古城遗址。鄃县辖区包括今平原县张华、腰站二镇的全部和夏津县的大部分地段。

        鄃县名的由来,是俞灵县名的沿袭。今平原张官店村东南,战国时有俞灵县城。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郡监县,废俞灵县,设置平原县,属齐郡。汉初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同期,又置俞县(即鄃县)、灵县,沿用俞灵县名,分置两县。灵县故址在今高唐县南镇村,隶属清河郡。汉末,王莽曾改鄃县为善陆县。

        鄃县隶属冀州。民国《重修恩县志》记载:鄃县,汉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南宋均属冀州部、清河郡;北魏属司州部、清河郡。清代《平原县志》记述,鄃县,双属青州。

        鄃县两汉曾为侯国,一千八百户,吕它、栾布、田蚡、马武等相继封于此。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记载:“俞,音输,县名,属清河。高侯四年四月丙申,侯吕它(音驼)元年。”以上文中“高后四年”即指汉高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7年),为鄃县侯吕它元年。八年,吕它因故被杀。栾布(?—前145年),西汉梁(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彭越友善,越为梁王,任他为梁大夫。汉高祖杀彭越后,他奉使自齐还,哭祭彭越,为吏所捕。高祖释其罪,封其为都尉。文帝时为燕王。吴楚七国之乱时,以击齐有功,景帝刘启六年(公元前151年)封他为鄃县侯,景帝十年,栾布卒;田蚡(?—前131年),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景帝王皇后弟。武帝初年,封武安侯,为太尉。后为承相,骄横专断。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改道南流,十六郡遭严重水灾,他因封邑鄃侯,在旧河道以北,不受水灾,力阻治理,致使治河工作停止二十年之久,《史记》称:其“以外戚重”,“负贵而好权”。据《后汉书》记载,马武(?—公元61年),东汉初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南)人,字子张。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归刘秀,参与镇压尤来、五幡等农民军。刘秀即位后,他任侍中、骑都尉,与虎牙将军盖延等击败刘永、庞萌等地方割据势力。先封鄃侯,后封扬虚侯。

        鄃城历史名人朱灵,三国名将,高唐侯,其传记载《三国志·朱灵传》。

        鄃县县令杨善会,是惟一有记载的县令。据《重修恩县志》记述,杨善会,字敬仁,华阴人,隋末为鄃县令。大业七年(公元611),鄃县(今夏津)人张金称起兵。杨善会率兵镇压,生擒张金称,斩其首,将人头悬挂在张金称起兵处。深受隋炀帝赏识,赐尚方甲矟弓箭,进拜清河太守。同年,信都蓨(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在清河起兵,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为根据地。杨善会与郡丞杨义臣赴漳南镇压高士达,生擒高,斩其首,将人头传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宫帝诏书褒扬之。后来,杨善会被农民军窦建德所害。恩县志记作明宦。

        鄃县列女。北魏献文帝年间,鄃县女子孙男玉,丈夫为灵县(今高唐)人所杀。男玉追拿仇人,欲亲自杀掉,其弟不许,男玉说:“女人出嫁,以夫为天,当亲自复雪,何以假人之手?”即以杖殴打杀之。官府欲处男玉之死刑。后来皇上知道了,魏献文帝诏曰:“男玉重节轻身,以义犯法,缘情定罪,理在可原,其特恕之”。皇上赦其无罪。《北史》记作列女。

        鄃城地理位置险要。城东有蒲河,西临马颊河,马颊河从鄃城西北绕过县城向东,至今锅培口与蒲河会流北去。马颊河,是大禹治水疏通的九河之一,河水来之黄河。舟(即船)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鄃城三面环水,水路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事。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公孙瓒攻克青州,大破黄巾军,对冀州袁绍造成威胁,冀州与青州边界各县纷纷倒革。秋,清河人季雍,在鄃城举兵叛袁绍,投降了公孙瓒,瓒率兵入鄃城保卫。当时,朱灵家在城中。灵效力大将军袁绍,奉绍之命攻打鄃城,当朱灵率兵到达鄃城,兵临城下之时,公孙瓒将灵之母、弟置于城上,诱呼灵,迫使朱灵退兵。灵力拔鄃城,生擒季雍,朱灵全家皆死;晋永兴元年(公元304),成都人王颖,督故属潘楼机、郝昌等,自称将军起兵鄃县,众至数万。二年,潘杀害平原太守王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清河郡漳南(今河北故城)人刘黑闼在漳南镇起兵,八月,刘黑闼率兵攻下鄃城,杀害贝州刺史戴元祥;武德五年十月,贝州刺史许善护与刘黑闼再战于鄃城,许善护溃败被杀。后来,刘黑闼投归窦建德,任将军。公元623年,被李建成击败,被部下执送唐军,被杀。

        据《隋书》志第二十四“平原郡”记载:“后齐,鄃县并入平原” 。以马颊河为界,河西划归夏津县,河东划归平原县,鄃县故城遗址属平原县至今。

        (原载 2010年3月22日《德州 日报·长河晨刊》第11版  人文地理 ,略有修改)

寻觅家乡平原县沿革历史---以历史原文配历史行政图
答:惟《南齐志》绎幕县属南清河郡,建武二年省,则入侨置遥领名是实非矣。鄃县在北魏时改属济州南清河郡,其省入平原见《北齐书》。隋复置鄃县,则今之夏津县是时异境,殊弗敢溷入。(补充备注: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东迁今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绎幕县东部一半入平原县...

请教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历史沿革
答:历史上,平原县境内还曾设立过其他古县。俞灵县设在今平原县城南30公里处的张公城,存在了约750余年。鄃县成立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县城在今腰站镇王双堂村北,约存在750余年,至北齐时期被并入平原县。绎幕县也是西汉高祖六年置,县城在今县城西北12.5公里处,约存在750余年,至北齐...

平原县沿革变化
答:最初的县治位于张官店东,即现在的王庙镇张官店村东,这一时期持续了约770年。随后,北齐天保二年,平原县城迁移到现在的治所,至今已存在了1450多年。境内曾有其他古县存在,如俞灵县,在今平原县城南30公里,原名张公城,存在约750年;鄃县,西汉置,后并入平原县,存在时间相近。绎幕县也在汉代...

平原县远古社会文化史追考之三---千年神秘的古俞国
答:《辞海》、《词源》均言:俞yú、shù,通鄃。所以,俞、鄃二者通假可信也,可以说,汉字中原本没有鄃字,用俞假代,后西汉因设置鄃县,才有了地名专用的鄃字。古代文献多用俞,而不用鄃,盖此由也!俞灵城也可以看做有古俞国演变来的,“俞”之由来,据考古论证是殷商时期古俞伯国的首都“俞...

鄃侯国鄃侯都有哪些人曾被封?
答:文帝时期,他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鄃侯,卒于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其子栾贲继位,但侯国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因罪被废除。东汉时期,马武因光武帝平定王莽之功,被封为鄃侯,延续了鄃侯国的历史。朱灵,字文博,清河鄃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归顺曹操后屡建战功,曹丕即位后封为鄃...

主动归附曹操的朱灵,为何会受到曹操的猜疑呢?
答:有一个叫做季雍的人占据清河国鄃县,归附公孙瓒。公孙瓒派兵支援季雍,袁绍派朱灵把这个鄃县夺回来。但是朱灵的家眷都在公孙瓒的控制下,公孙瓒把朱灵的家人放在城楼上,来劝止朱灵。朱灵不顾家人死活,把鄃县打了下来。公孙瓒的性格是比较铁血的,那可想而知,朱灵的家人都被杀了。 从上面这个经历可以看出,朱灵对...

历史上姓崔的大官有谁
答: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崔挺,北魏京师(今河南洛阳)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471-499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

历史上姓崔的名人
答:崔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

次于“五子良将”的名将为什么却受曹操敌视被于禁夺取兵权?
答:但是朱灵的家眷都在公孙瓒的控制下,公孙瓒把朱灵的家人放在城楼上,来劝止朱灵。朱灵不顾家人死活,把鄃县打了下来。公孙瓒的性格是比较铁血的,那可想而知,朱灵的家人都被杀了。 从上面这个经历可以看出,朱灵对袁绍的忠诚。但是这个忠诚是有限度的。在三国时期的初期,群雄割据的局面下,袁绍和曹操是一个同盟关系。

河渠书的译文
答:那时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fén,坟),他的奉邑是鄃(shū,舒)县,以鄃县租税为食。而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决口水向南流,鄃县没有水灾,收成很好。所以田蚡对皇帝说:“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即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云气和以术数占卜的人也都这样说。因此天子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