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居所:蒙古包

作者&投稿:闽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游牧民族的居所:蒙古包


草原之子 作品


~


辽阔的蒙古高原,苍苍蓝天,茫茫原野,蒙古人的 历史 源远流长。“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更是贯穿蒙古人的一生。




蒙古包是游牧人家温暖的居所,蒙古包是了解游牧蒙古人的窗口。2015年7月1日,蒙古包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并向 社会 公布。





说到蒙古包,不能不提这个名称的由来。自古以来蒙古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称这种房子为“格日”,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把"格日"称为“蒙古包”,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





在古代,蒙古包被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





这一居所的早期形式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都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


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古时没有火炉和烟筒,一般都是在帐幕中央生火,烟从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包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距今两千余年前,自匈奴时代起蒙古包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经过几千年,穹庐经过匈奴以后的多个民族传承、改造,不断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每到草长莺飞之际,牧民们相继挑选水草丰美的地方搭包放牧,自然形成一个游牧部落群体。





带着浓郁特色的蒙古包,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





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蒙古包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蒙古包衍生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也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承载着蒙元文化和 历史 记忆的游牧部落越来越少见。如今,游牧人家的居所大多已不再用蒙古包,而被更便捷、更坚固、更耐用的铁皮木板房所取代。





那种用木料和皮毛为材料而制作的蒙古包,也为砖木、钢铁、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所取代,并更多地出现在一些 旅游 景区中。





而且,蒙古包的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景区为方便 旅游 团体集体聚餐,还搭建了可容纳百人的现代大型蒙古包。





现在,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只能在那些 旅游 区才能见到了。





内蒙古 旅游 摄影家协会

一份展示内蒙古 旅游 摄影成果的在线读物


neimenggulvyousy@163.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投稿请给我们写邮件吧



蒙古包的简介
答: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

有谁知道蒙古包的资料?!!!~
答: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

关于蒙古包的资料
答: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

蒙古包建筑的蒙古包的起源
答:考察其历史,蒙古包建筑的材料、结构、内部装饰、形式虽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并没有更多建筑思想和原理的出现,为什么还那么吸引学者的“眼球”,而且好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键之处在于蒙古包不仅是技术的建构、物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文本。对其解读,了解在这些地方性知识和...

蒙古族的牧民都住在蒙古包里吗,有什么讲究?
答:蒙古族的牧民大部分都住在蒙古包里,因为这是他们草原上的家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蒙古族每一天基本上过的都是游牧生活。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根据气候,食物等各方面条件进行迁移,蒙古包就显得非常...

简述藏族和蒙古族的民居的不同
答: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

少数民族的民居
答: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

请你通过查资料仿照课文或神奇的蒙古包的写法介绍一种地方民居特色_百 ...
答: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

蒙古包描写
答: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

蒙古包的房屋特点与资料
答: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