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描写

作者&投稿:双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蒙古包的描写~

蒙古包
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大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建筑。蒙古包大多是圆形的,无棱无角,包顶为拱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封闭体。因此它能经得住草原上的风雪。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只有一层,里面却很宽敞。香火摆在正中,西面是男人的物品,东面是女人的物品,旁边还摆了佛像,鞍具,食物等东西。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建立固定在一个地方的高楼大厦显然是不方便的,所以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两个人就可以了。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种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其他零件都是都是分开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垫,隔风性能较好;而且,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毡垫绑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并且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在其中饮酒唱歌,凉风扑面,奶油飘香,好不自在。
易搭建,冬暖夏凉又美观的蒙古包,对于蒙古族人们来说真的是在合适不过了!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数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节有自己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并发展特色农业。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蒙古包是蒙古人民的传统住房。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它们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包。它有独特的美感,远看宛如粒粒珍珠在柔软草绒布上闪闪发光,更仿佛是在碧绿草原上绽放的一朵朵白莲花!近看,包外的花纹更加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感。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答:1、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一片青青。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成群的牛羊,像天上的片片白云飘落到大地,真是美景如画呀!2、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

形容蒙古包美丽的句子
答:1.一望无际的清新碧波,密密层层的柔嫩牧草,平展地延伸着。那星星点点的雪白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2.火红的太阳从草原升起,开阔平缓的大地反射着遍野的绿色,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的几座乳白色的蒙古包。3.天渐渐的黑了,我们来到一个蒙古人的家里,蒙古人住的...

描写蒙古包的优美句子
答:1、蒙古包是草原上展现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2、它深刻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勤劳、好客、热情的生活方式。3、蒙古包由钢筋、木材、毡房等材料组成,外形呈圆锥形,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4、从远处看,宛若一头直插天际的巨兽般耸立在空旷的草原上。5、蒙古包的外墙采用帆布、毡等建材,可以有效地...

描写大草原上的蒙古包
答:1、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蒙古包犹如一座座圆顶的小山丘,点缀在青青的草原上。2、蒙古包由木架和羊毛毡组成,外观呈圆锥形,兼具美观与实用。3、走近蒙古包,可以看到它的圆顶上有一个小口,正对着天空,让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进入其中。4、蒙古包的内部空间宽敞而舒适,有独特的布置和装饰,展现了蒙古族人...

描写蒙古包的词语
答:1.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1.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2. 突然,蒙古包的门被撞开了,一个身穿草绿色长袍,腰间像大人一样宽宽地扎着红绸腰带的七八岁的男孩,骑着一根长长的柳条子,身上还挂...

关于蒙古包的描写
答: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建筑。蒙古包大多是圆形的,无棱无角,包顶为拱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封闭体。因此它能经得住草原上的风雪。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

描写蒙古包的八百字说明文!!!
答: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白色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围墙支架、天窗、椽子和门。支架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

蒙古包的特点写作文
答:3. 描写蒙古包里面以及外观特点的作文,最好是亲身经历的400字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

《神奇的蒙古包》都用了哪些方法描写蒙古包的特点?
答: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套瑙 蒙古包的...

描写蒙古包的诗句或者句子
答:6.描写“蒙古包”的句子 1.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2. 突然,蒙古包的门被撞开了,一个身穿草绿色长袍,腰间像大人一样宽宽地扎着红绸腰带的七八岁的男孩,骑着一根长长的柳条子,身上还挂着马枪、弓箭,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