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作者&投稿:锻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内容与基本要求~

于瑞洋 张业成 等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内容,并按工作流程对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接收)→验收→整理→图像采集与相关资料数字化→建档→库藏保管→开发利用、综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会服务提出了基本要求。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内容;要求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需要不断研究才能使其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内容与流程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以下简称实物资料)馆藏机构职能和工作任务,可将其工作内容和基本流程概括为:实物资料筛选→收集(接收)→验收→整理→图像采集与相关资料数字化→建档→库藏保管→开发利用、综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会服务(图1)。
二、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基本要求
1.实物资料筛选
实物资料筛选是从大量实物资料中根据一定条件挑选符合馆藏要求的实物资料的工作。
实物资料筛选应遵从适度原则:一方面要保证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被收藏保管;另一方面根据库藏容量和保管能力,制定筛选依据或筛选条件,防止馆藏实物资料过多过滥。

图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内容与流程图

实物资料应分层次进行筛选,即在全面掌握地质工作进展和实物资料产生、保管状况的基础上,首先根据项目意义和工作地区进行项目筛选:把那些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已经或可能取得突破进展的项目以及那些在空白区域或条件十分艰难地区、难以重复进行工作地区的项目作为重点选择对象;然后在这些项目中,把那些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或特殊性的剖面、钻孔、取样点获取的实物资料作为筛选目标;在确定筛选目标后,再根据实物保存完好程度、相关资料充分程度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汇交或收集对象。
2.实物资料接收或收集
接收是实物资料馆藏机构接管汇交来的实物资料的工作。
汇交和接收是馆藏实物资料的主要来源。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和矿产开发等工作产生的符合馆藏条件的实物资料均应按照规定汇交给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实物资料汇交人在工作项目完成后,首先向实物资料管理机构提交工作项目实物资料清单,详细列出实物类型、数量及产出条件、保管情况,经实物资料馆藏机构筛选认证后,列出实物资料汇交目录,经实物资料管理机构批准,通知汇交人进行现场整理,汇交给实物资料馆藏机构。
对于需要馆藏而又无法汇交的实物资料,由实物资料馆藏机构通过征收、交换以及实地采集等途径收集。
在接收或收集实物的同时,应接收或收集相关的原始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这些相关资料通常包括:取样记录、实物标签、野外记录、素描图、柱状图、剖面图、平面图、实验测试数据、工作报告或论文等。这些相关资料应能充分说明实物资料类型、性状,记载实物资料产生情况与背景条件,反映实物资料保管利用价值。
接收或收集实物资料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岩(矿)心、样品等进行缩减。对缩减的实物资料,应作详细记录,必要时应照相、制图,记述缩减情况,并归入实物资料档案。
岩(矿)心、标本、样品、光片、薄片以及报告、图件、照片、光盘、磁带等不同形式、不同介质的实物资料应采用不同的装具,各种装具都应使用优良材质,制作牢固;对于特殊性状的实物资料,应使用专门装具,保证安全可靠。
实物资料包装应由专人负责。包装时应将实物按次序排放牢固,各种标记齐全、清晰,避免损坏、混乱。对于具有放射性以及特别松软,或易风化、易挥发、易潮解等特殊性状的实物资料,应采用专门材料和措施进行密封处理,防止实物资料损坏以及实物性状改变,同时还应避免实物的有害成分对人身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实物资料运输应由专人负责,根据实物性状和交通条件,采用适宜的运输工具和方式运送实物资料,防止实物资料丢失、损坏以及对人身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完成实物资料收集后,应编写工作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物资料类型、数量、产生时间、产生地点、产生的工作项目、产生的地质条件、保管及收集情况等。
3.实物资料验收
实物资料验收是对汇交或收集准备入库的实物资料进行查验接收。目的是确保接收的实物资料符合馆藏要求,并便于实物资料利用服务。
实物资料验收工作内容包括:查验接收岩(矿)心、标本、样品、光片(薄片)等实物及相关资料,核实实物资料类型、数量及相关资料是否齐备,签署实物资料验收意见。
实物资料验收的基本要求是:真实;产出流转情况清楚;实物完整,标记清楚;相关资料充分。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负责实物资料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出具验收凭证,对于不合格的实物资料可暂缓验收或不予验收,并出具书面说明或补充修改通知。
4.实物资料整理
实物资料整理是对验收合格,即将入库的实物和相关文本资料、图形图像资料、电子文档等相关资料进行的清洁、整饰、修复、编号、排序、包装(装箱、装盒、装袋、装瓶、装柜)、标识等工作。目的是为实物资料馆藏、扫描、建档、利用等提供基础。
整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有污迹或含有外来混杂物的岩(矿)心、标本等,用清洗或其他方法加以清除;对潮湿的岩屑,采用晾晒或低温烘干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对破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拼接修复;对实物及相关资料进行编号、排序;将不同类型实物资料按次序装入箱、盒、袋、瓶、柜等装具中;对于具有特殊性状或对人身健康与环境可能产生危害的实物资料,在放入装具前,加以密封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填写岩(矿)心牌、标签等标识。
实物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实物资料的位置、顺序准确,实物的原始信息真实,实物性状不受歪曲,实物资料装具牢固,标识完整、清晰。
5.实物图像采集与管理
实物图像采集与管理的工作内容是:应用数字化图像采集技术,对实物进行立体扫描或摄像,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管理,形成以实物立体图像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并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图像信息共享。
实物图像采集与管理的目的:实现实物可视化,为用户提供实物图像及反映实物信息的统计分析数据,减少实物取存搬移,充分保护馆藏实物资料,并为实物资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础。
实物图像采集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在图像采集工作前,将岩心等实物摆放整齐,次序、方向准确;检测图像采集设备,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和适当的扫描参数,保证扫描图像质量。
图像采集精度:特别重要层段的岩心,选用600dpi~1200dpi的高分辨率采集岩心图像;重点层段的岩心,选用200dpi~600dpi的较高分辨率采集岩心图像;非重点层段的岩心选用100dpi~200dpi的分辨率采集岩心图像。
每份实物所形成的扫描图像应齐全,不能漏扫,也不能重扫或多扫。扫描形成的图像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实物外表面特征,并使外表面的各种变化在扫描图像中清晰可见。扫描图像画面应端正、清晰,并尽量使图像文件具有最小处理工作量和内存量。
实物图像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图像的拼接、旋转、反转、去污、纠斜、修补、清晰化和光滑处理等。图像处理不能改动或歪曲实物固有信息。实物图像应清晰美观,最大限度与实物原貌一致。
实物图像分析主要针对实物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结构构造分析、粒度分析、裂隙分析等。
实物图像存储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图像数据管理应便于利用,保证能够在相应图像数据系统中进行浏览和检查;存储图像数据的载体应作详细说明,其保管条件应简便,且数据不易丢失和改动,利于长期保存。应建立图像数据存储载体的档案。
6.实物相关资料数字化
实物相关资料数字化是对实物相关的文字、图件、表格等文件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的制作。目的是配合实物数字化,形成完整的实物资料图文图像系统,进而建立数字化实物资料阅览室,提高实物资料利用率,并有效保护馆藏图文资料,为实物资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础。
实物资料数字化格式应符合《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有关规定。利用扫描手段进行数字化时,应遵守《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sZ1999001-2000)。
7.实物资料建档
实物资料建档是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编号、编目的工作。
首先确定建档单元。建档单元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档。实物资料建档单元的确定,应遵循实物资料产出条件和实物资料属性特征,既要考虑系统性、完整性,又要考虑独立性、特殊性。一个建档单元可包含相互联系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副样、光片、薄片等实物以及与实物相关的文字、图表和电子文件等。
实物资料编号由三级号码组成:第一级为档号,第二级为实物资料种类号,第三级为件(箱、盒)号。
实物资料立卷工作主要包括:组合案卷、拟写案卷标题、卷内文件排列和编号、填写案卷目录、编写案卷封面和案卷装封。根据一套实物资料形式多样的特点,按不同形式分别组卷:纸质文件卷,岩(矿)心、标本卷,岩屑、样品、副样卷,光片、薄片卷,电子文件卷。
实物资料应建立案卷总目录和明细目录:总目录反映案卷的名称、档号、工作单位、工作地区、工作时间、建档时间、资料构成及数量;明细目录包括资料种类、数量、存放位置等内容。
8.实物资料库藏保管
实物资料保管的基本任务是:采取科学方法和专门措施保护管理实物资料,保证馆藏实物资料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并尽可能保持实物性状,为实物资料利用服务提供保障。
实物资料保管的基本要求:根据实物资料的类型、级别、性状,分库、分区保管存放;特别珍贵以及特别松软或易风化、易潮解、易挥发和具有放射性、易污染等特殊性状的实物资料应采取特殊措施或专门库房进行保管,最大限度保持实物资料性状,并且防止实物资料对人身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对实物资料保管情况应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失去保管价值的实物资料,可按规定程序和方法予以清除或更替。建立馆藏实物资料总账和分类账,记录汇总各类馆藏实物资料类型、数量、保管利用情况。
9.实物资料利用服务
实物资料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管理决策、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以及专业教学、科学普及。
实物资料利用服务途径主要包括检索、查询、参观、观察、取样、测试等。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实物资料利用服务工作,不断拓展利用途径和服务领域,研究利用服务技术方法,提高利用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实物资料作用。
在实物资料利用服务中,应按有关规定,保护实物资料秘密,维护实物资料汇交人合法权益,保证馆藏实物资料安全,实现实物资料的可持续利用。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按有关标准编制实物资料馆服务指南,及时公布馆藏实物资料目录。进行馆藏实物资料著录,并提供便捷的方法手段,便于用户检索、查询。
实物资料馆服务指南应全面介绍实物资料馆的类型、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工作概况等基本情况,及时反映馆藏实物资料类型、数量、来源、保管、利用情况等。
实物资料著录应由熟悉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著录应符合《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23—2000)的有关规定。著录的主要依据是原始编录、样品登记表、岩矿鉴定报告等。
对实物资料档案应进行主题分析和类别判定,然后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为实物资料检索提供方便。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检索工具,向客户提供检索服务。检索途径包括资料卡片、微机检索、网络目录检索、光盘目录检索等。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设置专门的实物资料阅览室和观察厅,配备必要的阅览和观察设施和设备;有条件的,应建立数字化阅览室。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配备实物取样、切片、磨片等设备,向用户提供实物资料取样服务。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实物资料鉴定和测试设备,为用户服务。实物资料利用者对馆藏实物检测试验后,应将鉴定结果和测试数据提供给实物资料馆藏机构留存,以不断丰富实物资料信息。
实物资料馆藏机构应建立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借此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物资料信息服务,方便客户查询利用实物资料,实现信息共享。
Content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Library Collection
Ruiyang Yu,Yecheng Zhang and others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and puts forward respectivel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on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ing programs ranging fromselecting,assembling(accepting),sorting,to image processing,frommaterial digitizing,information archiving,collections pre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mprehensivestudy,to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and publicservic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ibrary collection work;contents;requirement

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赋予馆藏机构的职责,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业务流程可以概括为: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验收→整理→图像采集与相关资料数字化→建档→库藏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服务(图1-3)。

图1-3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业务工作流程示意图

高鹏鑫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围绕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展开论述,在明确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其职责定位,重点阐述馆藏管理工作的两大方面,即资料接收整理与数据提取组织。此外,本文还以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业务设置为样本,总结了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提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是馆藏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馆藏管理 信息化

0 前言

近10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已经积累了20多万米岩心、1万多块标本和3万多片光薄片等实物,省级实物地质资料行政管理和馆藏管理职能得到落实,大部分省(区、市)采取建库、委托保管等措施,确保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妥善保管。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加入到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中,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和保管工作。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实物中心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发挥行业内的示范作用。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组成,立足于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但由于实物的特殊性,其管理模式与方法又不能完全照搬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因此本文以实物中心整体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布局为范例,总结取得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细化工作内容,并在基础理论层面,探讨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定位,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含义

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料的整理和保管,这是传统意义的资料馆藏管理;二是数据的提取与组织,这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类资料管理所不同的特色所在。

1.1 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资料的整理和保管是馆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对接收来的各类实体地质资料(岩心、标本等)和相关资料(文本、图件等)进行统一的整理和保管,使之符合档案(资料)管理的标准规范,达到有序化的组织形式,便于检索,有利于长期稳定保管。

对实体地质资料的整理,主要是对实物的清点、清洁、更换装具、制作标识和分配并登记存储位置等;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类似,主要是划分建档单元、赋予档号与题名、纸质资料的组卷装订、电子资料的组织与备份、资料著录等。

之所以开展这方面工作,是由于实物地质资料特殊的属性特征以及管理模式,从各汇交单位汇聚而来的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形式、完整和清洁程度、标识方法等都不尽相同,与实物相关的配套资料的介质、格式等也多种多样,因此需要用统一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加以优化和组织,既提升资料的赋存状态,又使其达到有序化的组织形式,使资料以全新的面貌提供利用,达到规范化保管和快捷检索的目的。

1.2 数据的提取和组织

数据的提取与组织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指采用多种方法,如扫描、测试分析等,对实物地质资料蕴含的最基础、适用范围最广泛的数据进行批量化的提取和组织,形成与实体地质资料相对应的数据库。

主要包括提取岩心、标本等实体资料蕴含的信息和提取纸质、电子等相关资料蕴含的信息。提取实体资料的信息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如图像信息、描述信息)、定性信息(如光谱图、曲线变化图等)、定量信息(如矿物组成、元素浓度等)。提取相关资料的信息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如编目、著录)、图像信息(如纸质扫描)以及属性信息(如图件矢量化等)。

之所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由于资料本身所蕴含的信息、纸质资料数字化、岩心扫描、标本光薄片照相等,都属于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以数据提取为工作主体,主要是由实物地质资料特殊的性状所决定——直接取自于地质体,是最原始、最客观,同时也是信息量最丰富、二次开发价值最高的资料。因此,开展数据提取与组织,对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而言,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尽可能减少传统取样测试的次数,延长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寿命;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发布服务。

2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职责定位

2.1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中的位置

如图1所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包括3个环节:上游是汇交管理,对外与汇交人进行业务往来,主要负责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采集,属于信息的入口,主要功能是资源的汇聚;下游是服务利用,对外与资料利用者进行业务往来,主要负责资料的二次利用,是信息的出口,主要功能是信息的发布;馆藏管理处于整个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上游与汇交采集部门联系,接收、整理其筛选采集的各类资料,下游与资料服务部门联系,为资料服务部门开发服务产品提供基础数据。因此,可以说馆藏管理在整个资料管理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图1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流程图

2.2 馆藏管理的职责定位

(1)在信息入口的职责定位

在信息入口环节,由资料的汇交管理部门直接联系汇交人,筛选应汇交的资料,并对资料的质量、种类和完整程度进行审核,使之符合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要求。馆藏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接收资料、办理资料入库手续并按照资料整理工作规范进行有序化组织,可以就资料的齐全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入库资料的质量。

(2)在信息出口的职责定位

在信息的出口环节,由资料服务部门直接和利用者联系,制定服务利用制度,发布服务信息,接收利用者的利用申请并组织审批。馆藏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根据资料服务部门的审批结果,提供具体的实体资料出库、文本和电子资料的借阅工作。此外,馆藏资源整理后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服务效率,因此可以说馆藏管理环节在资料服务中是核心关节,馆藏管理的水平决定了资料服务的水平。

(3)在服务产品开发中的职责定位

在服务产品开发环节,由于馆藏管理是数据提取、整理与存储的主体,因此也是服务产品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服务产品的开发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做数据,二是做系统。馆藏管理的职责定位是做数据,主要工作是提取数据,确保数据在质量上可靠、结构上合理、种类上丰富、数量上庞大;资料服务部门的职能是做系统,主要工作是在数据的基础上,开发服务系统,构建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及时发布。

3 馆藏管理业务构成与工作内容

3.1 业务构成

以实物中心为例,目前有9个业务模块可以归到馆藏管理范畴(图2)。其中,档案管理、岩心整理、标本整理和光薄片整理属于资料的整理与保管;纸质资料数字化、岩心扫描、标本照相、薄片照相和信息著录属于数据的提取与组织。

图2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业务模块

3.2 工作内容

根据实物中心积累的工作经验,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应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开展,图中“→”代表信息流的方向。整个馆藏管理开展的流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1)资料接收

接收汇交管理部门采集、移交的岩心、标本等各类实体资料和文本、图件等各类纸质、电子资料,进行资料清点,办理资料入库手续。

图3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业务流程图

(2)赋予档号

接收资料后,首先按照档案管理的方式,对资料赋予“档号”和“案卷题名”,编制该档资料的案卷级目录,有了“档号”和“案卷题名”的资料,才是一档正式的档案资料。

(3)资料整理

只有具有档号和案卷题名的资料,才能对其进行整理。资料整理包括对岩心、标本、光薄片等实体资料的整理和对各类纸质、电子资料的整理。

1)整理实体资料。一是资料清洁,清除岩心、标本等表面的杂质,确保资料清洁,为下一步扫描照相等做准备;二是更换装具,统一更换标准装具、制作新的标识;三是分配货位,记录不同深度范围岩心的存储位置,便于日后查询利用。

2)整理相关资料。一是分类排序,将资料按照不同类别(如文本资料、图件资料、信息提取资料等)进行分类,对资料进行排序和命名,实现资料的有序化;二是编制案卷及卷内的文件级目录,登记该档资料的具体信息构成;三是备份资料,对电子资料进行硬盘、光盘、磁带等多重载体备份。

3)整理信息归档。资料整理工作完成后,又会形成大量新的信息,反馈到档案中并参与建档,如岩心整理过程中形成的《岩心整理登记表》和记录每段岩心存储位置的《库位信息表》,标本整理过程中形成的《标本目录》、《整理工作小结》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建档信息。

(4)资料数字化

只有整理后的资料,也就是达到有序化组织的资料,才能对其进行数字化工作。这里的数字化既包括岩心扫描等实体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也包括纸质资料的数字化。与科学研究时针对某一段岩心提取高精度的数据不同,馆藏管理工作是基础数据的获取,是批量进行的,涵盖所有的岩心,取得的数据是连续的,精度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1)实体资料数字化。一是岩心扫描,利用岩心扫描仪,获取岩心表面图像信息,录入岩性描述信息,形成深度、岩心表面图像、岩性花纹和岩性描述一一对应的展示效果;二是标本照相,利用专业照相机,对标本特征明显、新鲜的界面进行照相,形成标本的高清晰度彩色照片;三是薄片照相,利用显微镜,选择薄片中地质现象典型的位置进行照相,形成薄片图像信息。

2)相关资料数字化。主要是对纸质资料进行数字化。

3)数字化信息归档。数字化形成的数据,包括岩心图像、标本和薄片照片等,也作为该档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到档案中参与建档。

(5)资料著录

理论上讲,只有完成了数字化的实物地质资料,其各项信息才趋于全面,信息项也最为齐全,才可对其进行著录,因此,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中首先开展著录不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中的著录环节偏后。著录的方式方法与成果地质资料基本相同,著录后,形成的著录表等信息同样参与建档。

(6)服务利用

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利用,往往也会形成新的测试分析数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取样测试工作,延长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寿命,馆藏机构要求资料利用者将取得的测试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等向其反馈,这些信息会被整合到档案中,方便后人利用。

综上,实物档案是开放的档案,在实物整理、数字化、著录乃至于服务利用的过程中,都会有新的信息反馈到档案中,参与建档工作,档案中蕴含的信息随着馆藏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因此,狭义的“建档工作”是一个工作环节,主要是指赋予档号、编制案卷题名;广义的“建档工作”是一个工作流程,涵盖实物的整理、数字化、著录乃至服务利用等参与建档的各环节(图3)。

4 展望

馆藏管理虽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同时与信息化密切相关,因为数据管理是馆藏管理的业务主体,尤其是在数据提取与管理环节,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取和组织数据等。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成功范例,如澳大利亚的虚拟岩心馆、英国的地质索引等,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这些馆藏机构在业务上已经由以汇聚资源为核心向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转变。因此,展望未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是馆藏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完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据组织的规范化程度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础。目前已有的《DD2010—05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在基本理论与原则方面进行了规定,需要在该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整套的细化技术方法。在资料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的建档、整理和著录技术方法;在数据的管理方面,需要制定数据的提取、组织、安全和发布技术方法。最终形成“技术标准+多个工作方法”的完善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4.2 规范数据组织

研究数据的组织方法,以数据库的方式管理电子资料。下一步,根据馆藏资源的种类与特点,重点建设文本资料数据库,在实物提取数据管理方面,研究数据的组织结构,建设岩心扫描数据库、标本图像数据库和薄片照相数据库以及各类分析测试数据库,同时做好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集成研究。开发实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便捷的目录检索和图文浏览等功能,完善各项硬件,重点建设内网电子阅览室和外网服务网站的查询浏览系统,通过多重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4.3 实现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利用馆藏管理业务系统,以数据流为载体,实现资料的接收、建档、整理、数字化、著录、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化,减少重复工作环节,避免相同信息重复录入的情况;同时实现业务开展进程、责任人、时间、工作结果的全流程记录,实现对业务开展情况的实时、在线管理,对操作痕迹的记录、查询以及对管理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4 丰富信息提取手段

馆藏机构应在无损测试的原则下,加大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提取的广度、深度的研究力度,尽可能利用现代较为成熟的信息提取技术提取岩心中蕴含的信息,丰富信息种类。目前利用XRF技术提取岩心内部的多种元素浓度信息,利用光谱技术提取蚀变矿物信息,利用CT技术提取岩心内部结构构造信息以及电阻率、磁化率等信息的提取技术在行业内已经成熟。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岩心扫描设备,提取岩心标本多种参数信息,建设数字岩心库,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总体上讲,发展思路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依托制度、技术方法以及质量检查,实现馆藏管理规范化;二是依托各种信息提取、数据管理技术,实现馆藏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提取数据、管理数据是馆藏管理永恒不变的职能,变化的只是提取信息的手段和做出数据的丰富程度。个人认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已经从初期的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实现资料管理的有序化向规范化和信息化这一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今后馆藏管理的业务主体将放在数据的管理上,重中之重的任务还是围绕数据开展——把好数据质量关,丰富数据种类,建好基础数据库,为数据的共享服务打好基础。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答:今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主要任务: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建设馆藏机构与库藏设施;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建立经费保障渠道。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形势;任务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严重,亟待加强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关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答:这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保护,以保证实物地质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物地质资料一旦受损,将不可再生和难以弥补,更谈不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为了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基本情况
答:其发展目标是: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丰富馆藏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和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体系,全面履行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职责,把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成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服务中心、技术方法研究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交流合作中心和科普教育中心。其承担的主要...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
答: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 萨省的能源、矿产主要由该省能源与资源部(现改为经济部)进行管理和开发,而萨省地质调查局作为其下属机构,是专门从事萨省资源管理、地质科学研究、地质资料(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为社会和矿山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机构。 萨省地质调查局通过系统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土地利...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之我见
答: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开展晚、进展慢,目前尚未有正式建成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开展省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省级层面上的汇交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为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国土资源部在国家和省两级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平台...

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基础
答: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是制度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法定职责。 3.新《条例》法律制度的创新点 新条例以服务和开放意识为指导思想,确立并完善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这三项制度是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创新的基本制度保障。 (1)统一汇交 是地质资料服务...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重点工作布局建议
答:2)《办法》的宣传贯彻:《办法》发布后,由国土资源部主办、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办,针对各省地质资料管理部门、馆藏机构、地质勘查单位相关人员举办了多期《办法》培训班,解读《办法》条款。与此同时,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现代化管理培训时,增加了《办法》的培训内容。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方法体系框架建设建议
答:因此,在2008年由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2008年1月11日,国土资发﹝2008 ﹞8号)。该管理办法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利用、汇交范围、汇交细目,馆藏机构的职责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是当前馆藏机构开展实物地质资料工作所...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的总体设想
答:四是面向政府的管理服务—一方面,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汇总分析,使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全国实物资料管理进展;另一方面,针对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如各级实物资料馆藏机构与实物库建设;实物资料汇交管理等,开展专题研究,为制定管理政策及组织部署全国性工作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构成 (...

加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提升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水平...
答:摘要 本文分析了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地质资料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应是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服务中心、技术方法研究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交流合作中心的发展定位,指出了加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集群化 馆藏机构 发展定位 1 背景与形势 1.1 国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