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文言文翻译韩愈

作者&投稿:弘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韩愈文选中有关李实的文言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

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稍迁偏将军。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

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

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

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

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

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

进封安丰侯。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

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宝鼎三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

建衡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

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三国志·吴书·丁奉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被:遭受B.诸葛恪率军拒之 拒:拒绝C.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径:直接D.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 间:离间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A.少以骁勇为小将 B.以奉为虎威将军C.有陛下兵以诛之也 D.皓追以前出军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

年少时即骁勇善战,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征战,作战勇敢。B.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抗。

将领们都认为敌人会望风而逃,只有丁奉以为不然,认为应该积极备战。C.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与敌人追兵在高亭作战,丁奉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杀敌数百,缴获无数,因而被封大将军。

D.孙休即位,召丁奉谋划杀孙綝,丁奉认为孙綝兄弟党羽很多,要利用腊会来诛杀孙綝,后来孙休采纳了丁奉的建议,除掉了孙綝。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3分)译文: (2)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3分)译文: (3)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3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①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

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

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②逮公。

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

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

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

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且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有死者。

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

将夺刀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

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

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

道胥门③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

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

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周忠介公遗事》 清·汪琬) 注释:①嘉善:地名。

②官旗:逮治犯人的官役。③胥门:苏州城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窜公姓名其中 窜:藏匿 B.比宣旨公廨 比:等到C.稍侵一鹭 侵:冒犯 D.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 以:依据按照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是(3分) ①。

2. 《李实》文言文翻译

李实阿谀奉承李齐运,突然升官到京兆尹(官职明,相当于首都市长),自恃受宠 *** 刚愎,处理政事不考虑温和的方式和法律条文。这时候春夏两季发生旱灾,京城附近地区食物缺乏,李实却毫不在意,只顾搜刮敛财,用来向朝廷进贡。每此上奏回答皇帝询问,都说:“今年虽然遭遇干旱,但是粮食收成很好。”因此灾区的租税都没有免,人们贫穷,以至于拆掉屋子卖掉砖瓦、木材,买了麦苗来交给官差。戏子成辅端编民谣讥讽这件事,李实听说了,上奏说成辅端诽谤朝政,用杖刑打死了。

李实在路上碰到了御史王播。按照旧例,尹一级的官员和御史相遇,尹要下车回避让路。李实不肯回避,命令骑马的侍卫依然在路上走,王播质问斥责他们,李实大怒,于是上奏使王播被贬为三原县令,在朝堂上辱骂他。欺压公卿级别以下的官员,随自己的喜怒上奏诬告官员的升迁和废黜,满朝官员都惧怕他。曾经有一次朝廷下诏免去辖区内的租税,李实却不执行诏书,依然按照旧例征收租税。常常处死犯人,民不聊生。到了他被流放的时候,满市百姓都欢呼雀跃,都袖子里藏了瓦块砖头在路两旁等着,李实从小路走才免于被百姓殴打。

3. 李实谄事李齐远的文言文翻译

李实(人名)以讨好巴结之法奉承李齐运,很快的就升迁到京兆尹(首都的市长)的位置。

仗着自己得宠而刚愎逞强,不顾纲常法纪。当时有一年春夏都遇上旱灾,首都及附近都因此缺少粮食。

但“李实”根本不已此为意,只顾着聚敛财物,征发民力,用这些来进献给上位者。每当跟皇帝谈论公务时,还说“今年虽然大旱了,但是粮食收成很好”。

就这样地租杂税都没有免除,人们更穷了,以至于毁坏房屋而出卖瓦片,木材,借来麦苗而向官差们交差。有一个戏子叫成辅端的作民谣讽刺他,“李实”知道此事后,上报朝廷说成辅端污蔑朝廷的政策,于是成辅端被用棍子活活杖责而死。

一日,“李实”在路上遇见了御史王播,他编造说:京兆尹与御史在路上遇见了,京兆尹离开大路让开了御史的车架。(事实是)“李实”没有避让,指挥车骑的人依然前行。

王播责骂了(自己这边)让开了“李实”车骑的人。“李实”知道后很生气,上报了皇帝让王播担任“三原令”的职务,这让朝廷的其他人很是诟病。

“李实”欺凌自公卿以下的人,随着自己的喜怒向皇帝随意污蔑大臣,让他们被降职、罢免,使得朝廷的大臣们更怕他了。曾经有道皇帝的诏书宣布免除了首都附近的租税,但是“李实”根本不执行诏书上的命令,像原来一样征收租税。

“李实”敢于杀人,害人,这导致人们和小官吏们没法生活。到了他倒台的时候,整座城市欢呼雀跃,都在袖子里藏着瓦片、石子,挡住道路等着他,“李实”因为走了另外一条路而逃脱了。

4. 文言文翻译: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

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

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文诋之。

实大怒,表播为三原令,将折之,播受命,趋府谢如礼。邑中豪强犯法,未尝辄贷, 岁终课最。

实重其才,更荐之,德宗将擢以要近,会母丧解。还,除驾部员外郎。

长安令于頔奴客与民盗马,吏系民而纵奴,播捕取,均其罚。迁工部郎中,知御史 杂事。

刺举不阿,有能称。关中饥,诸镇或闭籴,播以为言,三辅不乏。

历虢州刺 史。 李巽领盐铁,奏以副己。

擢御史中丞,岁终,改京兆尹。时禁屯列畿内者,出 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又勋将家驰猎近郊,播请一切呵止,盗贼不能隐, 皆走出境。

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是时,天下多故,大理 议谳,科条丛繁,播悉置格律坐隅,商处重轻,剖决如流,吏不能窜其私。

帝讨淮 西也,切于馈饷,播引程异自副,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 兵得无乏。帝嘉其功,超拜礼部尚书。

稍以赀贿结宦要,中外以为言。

5. 韩愈 《行箴》的注释

五箴 【唐】韩愈 【原文】 序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游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行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题解】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805)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

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

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注释】1、《五箴五首》并序,方氏《举正》:“《吕谱》于永贞元年,时掾江陵。”魏廖本均无题注。

但对“余生三十有八年”考辩较详。 魏本引韩醇曰:“公生大历戊申,四十有八,则元和十年也。

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兴祖曰:“四十有八当作三十有八。

按贞元十八年《与崔群书》云:‘左车第五牙去,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此云‘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

’从此观之,公年未四十,屡有此叹。如作四十八,为误矣。”

2、讼:责备。《论语》:“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

“3、蚤:通“早”,表时间。4、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

5、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

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

《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违背。6、台。



韩愈为何被贬到阳山令?
答: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

《湘中·韩愈》原文与赏析
答: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韩愈于御史台任上,上疏论关中旱灾,为权臣李实等所谗,谪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二十年(804)春,行至湘中,《寄三学士》诗记述了这次行程: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辀。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湘中是屈原被逐投江自殁的故地,韩愈缅怀前贤,感念身世,作此诗。湘...

唐朝韩愈的一生简介
答: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

韩愈的代表作有哪些 韩愈《劝学》赏析
答:韩愈作为唐代声势活跃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励志于革除当时文风浮华,只追求辞藻华丽和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弊端。韩愈一直主张,文学创作应当恢复秦汉时期的表意,就是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概括出来就是“明道”。在这么一个主张和准则下,韩愈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师说》是韩愈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完成...

韩愈是谁
答:特别是李实,很得皇帝信任。他偏说韩愈夸大了灾情,如果照韩愈说的办,其他地方也要求减免租税,朝廷就什么钱也收不上来了。唐德宗一听火了,马上下诏书,降了韩愈的官,叫他到连州阳山(在现在广东省)去做县令。倡导古文过了一年多,昏庸的唐德宗死了,新皇帝即位以后,韩愈又被召回长安,做了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大学...

韩愈说过的名言
答:韩愈出生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自幼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挫败后,终于登进士第,35岁时晋升为监督御史。后被李实陷害丢掉职位,贬往广东连州。晚年任职京兆尹兼史大夫,次年在家中病逝。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南阳名人系列:二伙山大文豪——韩愈的个人简历
答:韩愈其实不光是在古文上,他在工作上也很认死理,玩命地坚持自己的主张。36岁那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长安附近几个县发生旱灾,韩愈就去实地查访。发现那里灾情严重,到处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可是行政长官李实却一直向上谎报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韩愈愤而向宋德宗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不仅列举受灾实情,并...

把韩愈推荐给皇帝的推荐信怎么写
答:从此以后,韩愈更加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到二个月,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亩所收十不存一。然而,京兆府尹李实不止一次地对...

求唐代诗人韩愈一生的经历!
答: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的人物生平
答: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