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的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端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斯在古文中的意思是

斯 sī

1,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2,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3,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4,古同“厮”,卑贱。

5,古同“澌”,尽。

6,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

7,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

以上是从我的古汉语虚词词典里查到的

【动】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扯裂〖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分开〖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距离;离开〖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连】

则。就〖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白色〖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

表示结构,相等于“之”、“的”〖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等于“是”〖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等于“然”〖function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2. “斯”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古义:

1、劈;砍。《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2、扯裂。《广雅》:斯,裂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3、分开。《庄子》: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4、距离;离开。《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5、这,这个。《尔雅·释诂》:斯,此也。

6、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淮南子》: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

扩展资料

古文引用:

1、《小雅·斯干》先秦:佚名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翻译: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彼此情深义长亲密无间隔,没有我算计你来你算计我。

2、《小雅·何人斯》先秦:佚名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翻译: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我只知道他的心肠太阴险。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迈进我家的门槛?请问这小哥你是谁的跟班?原来他是唯暴公马首是瞻。

3、《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4、《洛神赋》魏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66,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翻译: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

5、《采薇》先秦:佚名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翻译: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3. “斯”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古义:1、劈;砍。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2、扯裂。

《广雅》:斯,裂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3、分开。《庄子》: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4、距离;离开。《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5、这,这个。《尔雅·释诂》:斯,此也。

6、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淮南子》: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扩展资料古文引用:1、《小雅·斯干》先秦:佚名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翻译: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

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彼此情深义长亲密无间隔,没有我算计你来你算计我。2、《小雅·何人斯》先秦:佚名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翻译: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我只知道他的心肠太阴险。

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迈进我家的门槛?请问这小哥你是谁的跟班?原来他是唯暴公马首是瞻。3、《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4、《洛神赋》魏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66,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翻译: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

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5、《采薇》先秦:佚名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翻译: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4. “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斯sī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

——《尔雅·释诂》斯言之玷。——《诗·大雅·抑》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斯sī 则。

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斯sī 通“厮”。

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易·旅》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又如:斯役(厮役。

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白色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诗·小雅·瓠叶》斯sī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笃公刘,于京斯依。

——《诗·大雅·公刘》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5. 举例:“斯”在古文中的用法

1.析,劈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 传:“斯,析也。”

2.分;分开。《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沂水》:“水出 鹿岭山 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 诸葛泉 源,斯奔乱流,迳 城阳 之 卢县 。”3.裂,扯开。

《广雅·释诂二》:“斯,裂也。” 元 孟祺 等《农桑辑要》卷一:“至三眠后,桑叶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铺叶更厚。”

4.离开;距离。《列子·黄帝》:“ 华胥氏之国 ……不知斯 齐国 几千万里。”

张湛 注:“斯,离也。”5.白色。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郑玄 笺:“斯,白也。

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6.厮。

卑贱。《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

李贤 注:“斯,贱也。”7.指仆役。

参见“ 斯役 ”、“ 斯养 ”。8.厮。

互相。参见“ 斯擡斯敬 ”、“ 斯缠 ”。

9.见“ 斯须 ”。10.为,是。

《诗·小雅·采薇》:“彼尔维何?惟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11.指示代词。此。

《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红楼梦》第二八回:“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房子是先人的产业……我们食于斯,居于斯。”12.副词。

皆;尽。《书·金縢》:“ 周公 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孔颖达 疏:“罪人於此皆得,谓获三叔及诸叛逆者。”《吕氏春秋·报更》:“ 宣孟 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 高诱 注:“斯,犹尽也。”

《汉书·叙传下》:“辠人斯得,邦家和同。”13.连词。

犹则;乃。《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唐 韩愈 《与少至李拾遗书》:“拾遗公不疾起,与天下之士君子乐成而享之,斯无时矣。” 宋 叶适 《外论一》:“其来寇也,斯与之战;其来服也,斯与之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无是,斯增欷尔。”14.助词。

犹耳、然。《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郑玄 注:“斯,犹耳也。”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15.助词。

犹之、的。《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振振兮。”

16.助词。犹是。

用于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大雅·公刘》:“笃 公刘 ,于 豳 斯馆。”17.助词。

诗歌中衬字,无实际意义,亦无语法作用。《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诗·大雅·思齐》:“ 太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18.语气词。

用于句末。《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我何人斯,而能永好?”19.姓。

三国 吴 有 剡县 吏 斯从 。见《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文章开头文言文翻译
答:5. 把文言文是以声画妍蚩开头的文章翻译为现代文 我查到的这个不是开头,是文章中的一段啊? 原文 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②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③,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④异,...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答: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 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 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 论,必有...

孔子学琴文言文的翻译和原文
答:孔子学琴文言文的翻译和原文1.赏析文言文孔子学琴包括译文实词解释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又过...

文言文翻译
答: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例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例2.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解说:...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宋)司马光《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我听说如果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必须稳固它的树根;想让河流流的长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源泉;想让国家能够安定,(主上)就必须积累得德和义。陛下您现在拥有中原这么大的国土,责任重大,需要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勤俭节约,不能奢侈,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江河长流,...

中文文言文
答:把中文翻译成文言文【篇一:把中文翻译成文言文】手机文言文翻译软件界面。【阅读提示】中国江苏网1月14日讯对很多人来说,在语文的学习中,古文绝对是一大坎儿。很多中学生都抱怨“看文言文,像看天书”。近日,网上出现多款文言文翻译“神器”,声称不但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也可以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款“...

梁王问狱文言文翻译
答:2017-11-30 梁王《问狱》怎么翻译? 3 2014-08-30 文言文《梁尝有疑狱》的翻译 1165 2017-11-30 文言文《梁尝有疑狱》的翻译是什么? 1 2011-08-08 文言文张延赏问狱的翻译 55 2014-01-01 张庭赏问狱文言文翻译 3 2013-08-14 求《狱中上梁王书》相关翻译 2 2007-06-03 求邹阳《狱中上...

松之生也文言文翻译
答:1. 求:文言文翻译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原文: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於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看用文言文翻译
答: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要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翻译++++++++++++++++++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

光武帝纪文言文翻译
答:多做文言文的翻译,能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光武帝纪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原文 :(1)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2)六年春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