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文言文解析

作者&投稿:上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屈原哀郢赏析

我把重要的都挑出来了。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泛滥”,说“翱翔”,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三节为第三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大约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三节,承接第四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诗的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本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很大的独创性:一,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四句为一节,三节为一层意思,很整齐。语言上的特点是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在风格上,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

2. 《哀郢》原文是什么

【原文】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3. 结合诗句如何分析《哀郢二首其一》主要的表现手法

《哀郢二首其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形容流光迅速。“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表达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的感情。

诗歌尾联是“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哀郢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背景:公元1164年,张浚大举北伐,符离战败,宋朝廷再度向金屈膝求和,达成隆兴和议。公元1166年官居隆兴通判的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陆游在家乡穷居四年,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九月过荆州时,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4. 九章·哀郢的注释译文

[1]郢:郢都,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

[2]皇天:上天,老天。皇是大之意。

纯命:指天命有常。 [3]震:震动,震惊。

愆(qiān):过失,罪过。震愆:指震惊、遭罪。

这两句子的意思是:上天变化无常,为何让百姓受震惊遭罪过? [4]方:正当。仲春:夏历二月。

迁:迁徙,指逃难。这两句的意思是: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正当二月向东逃难。

[5]去:离开。故乡:指郢都。

就:趋,往。 [6]遵:循,顺着。

江夏:指长江和夏水。夏水是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是长江的分流。

[7]国门:国都之门。轸(zhěn)怀:悲痛地怀念。

[8]甲:古时是以干支纪日的,甲指干支纪日的起字是甲的那一天。鼂(zhāo):同朝,早晨。

这两二句的意思是:走出国门,我心里悲痛地怀念着郢都,甲日的早晨,我踏上了行程。 [9]闾(lǘ):本指里巷之门,代指里巷,里巷是居民区。

[10]荒忽:心绪茫然。一说指行程遥远。

焉极:何极,何处是尽头。一说,极,至也。

这两两句的意思是:从郢都出发离开了所居住的里巷,心绪茫然,不知何处是尽头。或曰:前路茫茫,不知何往。

[11]楫(jí):船桨。齐扬:一同举起。

容与:舒缓的样子。 [12]哀:悲伤。

君:指楚王。这两句的意思是:双桨齐举,船儿缓行,我哀伤再没有见君王的机会了。

[13]楸(qiū):树名,落叶乔木。长楸:高大的楸树。

太息:叹息。 [14]涕:泪。

淫淫:泪流满面。霰(xiàn):雪粒。

[15]过:经过。夏首:地名,在今湖北省沙市附近,夏水的起点,长江在此分出夏水。

西浮:船向西漂行。 [16]顾:回顾,回头看。

龙门:郢都的东门。这两句的意思是:经过夏首,向西浮行,回顾龙门,已望不见了。

[17]婵(chán)媛(yuán):心绪牵引,绵绵不绝。 [18]眇:同渺,犹辽远。

跖(zhí):践踏,指落脚之处。这两句的意思是:情思缠绵,心怀悲伤,前程渺远,不知何处是落脚之处。

[19]顺风波:顺风随波。从流:从流而下。

[20]焉:兼词,于是,于此。洋洋:飘飘不定。

客:漂泊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顺水随波,从流飘荡,从此漂泊无归,作客异乡。

[21]凌:乘。阳侯:传说中的 *** 之神,这里指波涛。

泛滥:大水横流涨溢。 [22]翱翔:飞翔的样子,这里比喻飘流的样子。

焉:何。薄:止。

这两句的意思是:乘着起伏汹涌的波涛前进,恍惚如鸟儿飞翔于天,何处是栖止之所? [23]絓(guà):牵挂。结:郁结。

解:解开。 [24]蹇产:结屈纠缠。

释:解开,消除。这两句的意思是:心思牵挂郁结,不能解开,愁绪结屈纠缠,不能释然。

[25]运舟:行舟。下浮:向下游漂行。

[26]上洞庭:指入洞庭湖。下江:下入长江。

[27]去:离开。终古之所居: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指郢都。

[28]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这里指漂泊。

[29]恙(qiāng):发语词,楚方言,有乃之意。 [30]须臾:时间很短暂,犹言顷刻。

反:同返。这两句的意思是:于是我的灵魂想回归故乡,我何曾有顷刻的时间忘记返乡。

[31]背:背对着,指离开。夏浦:地名,指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西思:思念西方,指思念西面的郢都。 [32]故都:指郢都。

[33]坟:指水边高地。一说指水边高堤。

[34]聊:姑且。舒:舒展。

[35]州土:这里指楚国州邑乡土。平乐:和平快乐。

或言土地平阔,人民安乐。 [36]江介:长江两岸。

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风气。这两句的意思是:看到国土辽阔,人民安乐和自古遗留下的淳朴民风,止不住悲伤感叹。

[37]当:值。陵阳:地名,在今安徽省青阳县。

一说陵阳在今安徽省安庆南。焉至:至何处。

一说,陵阳指大的波涛。这里指波涛不知从何处而来。

[38]淼(miǎo):大水茫茫的样子。焉如:何往。

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陵阳,还要到那里去?南渡这茫茫大水,又往何方? [39]曾不知:怎不知。夏:同厦,大屋,这里当指楚都之宫殿。

[40]孰:谁。一作何。

两东门:郢都东向有二门。这两句的意思是:没想到郢都繁华宫阙已经化为丘墟,有谁使郢都的两座东门变成一片荒芜? [41]怡:乐。

[42]惟:发语词。郢路:通向郢都之路。

辽远:遥远。 [43]江:长江。

夏:夏水。涉:渡水。

这两句的意思是:想那回郢都之路是多么遥远,长江和夏水又深不可渡。这两句的意思是:郢都不能回。

[44]忽:指时间过得快。信:相信。

—说不信是不被信任,下句的不复是不复被信任。 [45]复:指返回郢都。

根据此句“九年”的计算,屈原在顷襄王时被流放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至白起破郢的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首尾正是九年。这两句的意思是: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令人难以相信,流放已九年未回郢都。

[46]郁郁:郁积的样子。不通:指心情不通畅。

[47]蹇:发语词,楚方言。侘傺(chàchì):怅然独立,形容失意者的茫无适从。

戚:同戚,忧伤。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愁思郁积,心情不畅,怅然独立,内心伤悲。

[48]外:表面。承欢:指承君主之欢。

[49]谌:诚,实在。荏弱:软弱。

持:同恃。难持,即很依靠。

这两二句的意思指斥那些蔽贤误国的人,说他们表面上巧言佞色,以奉承君王的欢心,实际上靠不住。 [50]湛湛:厚重的样子。

进:进用。 [51]被:同披。

被离,犹披离,纷乱的样。

5. 《哀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郡以后。

屈 原在流亡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思前瞻后,甚是百感交 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诗歌从质问苍天开篇,突兀而起,一下子将读者引入国都残破、人民罹难的悲惨情景中。

而后以邮都为起点,由近到远,写出流亡过程中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挥 泪的沉痛情感:“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 见^ ”诗人越行越远,郢都高大的乔木和矗立的城门都已在视线中逐渐消失,但悲 伤的泪水不知不觉就像雪珠一样不停地纷纷洒落。

最后,“乱辞”写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以动人心弦的怀念之情,返回故乡、重振家邦的愿望收尾,既照应了题 目与开篇的内容,又给人无穷回味。

全诗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6. 文言文“祭遵传”的解析、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颖阳人。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 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7. 文言文解析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8. 九章·哀郢的作品原文

九章·哀郢[1]皇天之不纯命兮[2],何百姓之震愆[3]?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

去故乡而就远兮[5],遵江夏以流亡[6]。出国门而轸怀兮[7],甲之鼂吾以行[8]。

发郢都而去闾兮[9],荒忽其焉极[10]。楫齐扬以容与兮[11],哀见君而不再得[12]。

望长楸而太息兮[13],涕淫淫其若霰[14]。过夏首而西浮兮[15],顾龙门而不见[16]。

心婵媛而伤怀兮[17],眇不知其所跖[18]。顺风波以从流兮[19],焉洋洋而为客[20]。

凌阳侯之泛滥兮[21],忽翱翔之焉薄[22]?心絓结而不解兮[23],思蹇产而不释[24]。将运舟而下浮兮[25],上洞庭而下江[26]。

去终古之所居兮[27],今逍遥而来东[28]。羌灵魂之欲归兮[29],何须臾而忘反[30]?背夏浦而西思兮[31],哀故都之日远[32]。

登大坟以远望兮[33],聊以舒吾忧心[34]。哀州土之平乐兮[35],悲江介之遗风[36]。

当陵阳之焉至兮[37],淼南渡之焉如[38]?曾不知夏之为丘兮[39],孰两东门之可芜[40]。心不怡之长久兮[41],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42],江与夏之不可涉[43]。忽若去不信兮[44],至今九年而不复[45]。

惨郁郁而不通兮[46],蹇侘傺而含戚[47]。外承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2欢之汋约兮[48],谌荏弱而难持[49]。

忠湛湛而愿进兮[50],妒被离而障之[51]。尧舜之抗行兮[52],瞭杳杳而薄天[53]。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54]。憎愠惀之修美兮[55],好夫人之慷慨[56]。

众踥蹀而日进兮[57],美超远而逾迈[58]。乱曰[59]:曼余目以流观兮[60],冀一反之何时[61]。

鸟飞反故乡兮[62],狐死必首丘[63]。信非吾罪而弃逐兮[64],何日夜而忘之[65]!。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太史公...
答:小题1: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小题2:战国,《九章》《 九歌》《国殇》《橘颂》《天问》《招魂》《哀郢》《湘夫人》等( 2 分)。小题3:有“志”和“为人”;文丽用不寡(意不寡)。(2 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

文言文中'被'的所有意思
答:1、被覆;遮盖。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凝结的秋霜盖住了野草。2、蒙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收了八处创伤。3、及;到达。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东到大海,西到流沙河。4、表示被动:叫;让。 妆...

被的本意是什么
答:被的本意是什么?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的字有着不一样的含义,而被字在古文里也是具有在一定寓意的。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被的本意是什么的相关内容。被的本意是什么1 bèi 1、被子。2、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3、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

文言文被字
答:1. 古文被字是什么意思 被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bèi ①被子。②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以不慈之伪名。”④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八创。”《论积贮疏》:“禹汤~之矣。”...

“逐”一般在文言文里翻译成什么?
答:驱逐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冯著《燕衔泥》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谏逐客书》放逐;流放信非吾罪而弃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九章·哀郢》后先生盖千祀兮,余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赋》逐(zhú),汉语汉字。意为:⑴强迫离开:逐客令、放逐、驱逐...

文言文鉴赏《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答: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

文言文!屈原!!!文天祥!!!
答:太史公曰(44):“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45)。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6)。” 选自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 第二 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

高中有一篇文言文,是史记写屈原的,叫什么名字
答: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传记,史记中记载屈原主要事迹的地方就是这一个。

2009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最后十篇翻译(60-70)
答:《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

求一篇《屈原列传》的文言文翻译
答: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