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理学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禽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

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扩展资料:

一、理学研究内容

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3、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

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五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二、分歧

1、“理”的分歧。

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明显不同。

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

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从当前德育范式来看,学习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道德水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的公仆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知识的深浅有助于增长道德水准。

不过,这是由于学习者不把学作为致知目的而作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这种定位方式决定了难以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

2、“气”的分歧。

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

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最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3、“心”的分歧。

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理学

百度百科-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主张以及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答:2、诞生社会背景不同。程朱理学诞生于封建社会相对繁荣时期,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王阳明心学诞生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开始摆脱儒学思维。3、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知有所不同。程朱理学认为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下,只能有限度的实现目标,王阳明心学认为只要自己去做再加上自己自己的主观意识大部分...

心学与理学有什么区别?
答: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

理学,气学,心学三者的区别?
答:我的理解是,理是道理,气是人的本质,心是人的表现也是气的表现,气是很难感知的,没有心就不知道有气,有心才可以理解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的认知就是理。气生心,心识理

经学 玄学 理学心学的异同
答: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论争.其实,他们的学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他们的学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建...

心学和理学上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答: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二、心学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

心学,理学,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答: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是儒家。不同的是理学重过程,理学尊孔夫子。理学把君子标准化,流程化。你要做到了一二三等这些,你就是儒家的圣人。心学提高了孟子的地位,更加重视亚圣孟子的学说。提倡我心光明,只要我的目标是神圣的,不必太在意过程。结果正义>程序正义。心学的意思就是只要我心存善念,那我...

儒家学说为什么分成理学和心学?
答:因为理学和心学代表的思想体系不同。理学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心学是指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产生原因 1...

儒家学派居然分成理学和心学,大家知道为什么这样吗?
答: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宋、明理学的差异。什么是“理”?与心学的区别?
答: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这种“理”是本身客观存在的,而得到理的方式就是“格物致知”,即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得到“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和朱熹。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世界的本原是“心”,理在人心中,得到理的方式就是“发明本心”,即从反省自己中得到真理...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
答:程朱理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与“行”的二元论,把两者割裂开来。王阳明心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主张心外无理,是一元论。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属于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发展。其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候,王阳明心学的基础奠基人陆九渊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