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为什么分成理学和心学?

作者&投稿:才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理学中人心学中人怎么看佛教?~

心学的说理学的对佛教是嘴上骂,心里疼。这里你就感觉到理学家是多可爱了,用人家的东西还放不开。哈哈,大大方方用呗,总害羞。
而心学很像是禅宗的进一步发展。禅宗讲砍柴挑水都是修道成佛,但还没说“事父事君”也是修道成佛(坛经里六祖倒是有过在家在外都是修行的说法,不过我想禅宗大体还是不能脱过居士或者拟居士这一层)。恐怕心学就接着禅宗的路走了,所谓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因为良心。说简单点儿就是凭良心办事,而且真办了才真懂了,知行合一嘛。这么看,心学的看佛教恐怕没什么成见,大家走的路不一样,不过有部分目标应该是重合的,所以两不相碍。
历代大儒里有很多都精通佛理,其实这也反映了儒生对佛教还是采取了比较豁达的态度的。

因为理学和心学代表的思想体系不同。
理学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心学是指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
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
重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明理学

因为理学和心学代表的思想体系不同。

理学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心学是指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

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

重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明理学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扩展资料:

儒家学说内容: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和子弟著有《论语》)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一)本体论
虽然二者归根结底是将万物归于一"理" ,但在对世界本原的具体看法中仍有所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宇宙之间只是一个理.并引出理一分殊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程朱理学认为 "理本气末" 他们始终将理与气相联系, , 并通过贬低气的地位, 来强调理, 形上为理,形下则为气.而整个宇宙事实上就是由这理与气形成的.理是永恒的而气是暂时的.并且朱子进一步论述理气不相离与理的绝对优先性,可以说是在逻辑上理先气后,但不承认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他们的本体观是将形上与形下相结合, 故而解释世界万物生成原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②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万物因秉受气而形成. 陆王心学可以说是一种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天人本体论.人之身心与宇宙一体无隔. 宇宙内事与己分内事相互贯通. "本体为"心",但不必外求,人内心深处既有. "发明本心" , "致良知"就能够成为圣人.他们的本体论与人心相连,与人本身的良知相系.用天人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变化.

(二)知行观
在认识论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侧重于知行观的论述,所以着重区分二者的知行差异. 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小程强调知的重要性,并倾向于知.因为能知必能行,知难行亦难.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但他强调在以知为本的基础上,将知行二者统一起来. 只要内心有彻底的知,行就自然而然地发诸外.是一种重知的知行合一说. 而朱熹也认为知先行后,但很明显的认为知先.并强调知轻行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他主张知与行的相须互发. 陆王心学以王阳明为代表倡导了知行合一说,以反对朱子的知行为二的学说.他认为知与行是合一并进的,是互相渗透的,不能当做两件事.二者必须融合起来,一方面,想要行就一定得先知了;另一方面,如果一心放在"知"上,就会耽搁做"行"的功夫,最后"知" 也一无所获.知事行的导向主意,而行是知的具体落实. "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
③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到了"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行,行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知,知与行同生同灭,行与知同起同落. 知包孕着行,行体现着知.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所说的"知"与"行"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知"与"行",这里的"知" 与"行"实际上只指真知与真行.梁启超曾引用王阳明《答友人问》一文中的文字说明它: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可见王氏提倡的是真知,而非妄想,欣赏的是真行,而非冥行.因为只有真知才能激发真行,只有真行才能启发真知.

(三)人性论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质之性"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在朱子那里有明显的叙述,他首次明确提出这两种"气""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 . 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 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 惟人得其正, 故是理通而无所塞; 物得其偏, 故是理塞而无所知. "
④从气秉而言,人,物都享受气,人为正气,使人秉受之理通畅显现; 物接受的是偏气,是故难以显现变得通畅,从而变得堵塞障蔽. 所以,人性与"气"有关.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程朱理学的人性论是人性二元论,性即 "天命之性" ,气即气质的禀受,即"气禀之性"或"气质之性" . "天命之性" 是绝对善的, "气质之性" 而则有明觉与昏弊之别, 由此人也就有了善恶之分. 而陆王心学坚持"心即理也"的人性一元论.陆九渊批评程朱观点, "心,一心也;理, 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
⑤心与理相统一, "心"是人之本心,也是人之本性.而本心具有普遍性和恒常性,不同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拥有一个本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只是一个心,自己,他人甚至圣人之心也是这一个. 王阳明将"性""良知""理"作为一事. , , "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
⑥除此之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辩证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因为陆九渊或王阳明这些代表人物对动静,变与化,矛盾等涉及极少.但心学坚持心,理的永恒无限.程朱理学既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又坚持天理纲常也就是理的不可变.

三,哲学史意义不可否认, 宋明理学对哲学史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积极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理学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形成的是"卓然能自成一系统"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并存,交锋,使得二者在对立中相互吸融,合流,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
二者使儒学发展更加的系统化, 思辨化. 融合了佛道教思想之后, 儒学的内涵得到丰富, 并且传统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儒家的道德学说哲理化,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这为儒学提供了更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 宋明儒者不断追问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基本原则,解决了"本体"这个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并在理论上基本上融化对方,将玄佛道深刻的哲理思辨与前期儒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整合,融铸,从而架构起了一种全新的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对整个历史过程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个理学体系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从而,影响了后期学者对哲学的探索,向人的道德方向. 总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同体现在了"理本观" ,二者思想的渊源以及道德观方面. 而二者之异体现在他们的本体论,人性论与知行观上.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请采纳

儒家学说,一直在变的。
孔子讲仁,
孟子讲义。

宋朝和明朝的,人们总结成理学和心学,

心学,理学,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答:心学是南宋陆九渊创立,明代王阳明是集大成者,理学是北宋程颐创立,心理学是西方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心学和理学的共同点都是“存天理灭人欲”,区别在于心学内求,理学外求。心学和理学相对于心理学,前者是形而上的道,是哲学,后者是形而下的术,是技能。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是儒家。不...

为什么儒家学说从孔孟之道上升为理学?
答: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9】心学和理学
答:这就是学习学啊!德鲁克说,当今知识社会,人人都要学习,要终身学习,但是,却没有一门《学习学》。我觉得,儒家思想,从理学到心学,就是最好的学习学。心学和理学什么关系呢?鹅湖之辩,陆九渊和朱熹谁也不服谁,王阳明读《四书章句集注》,他也说朱熹好多地方错。我觉得啊,心学是理学的一部分,...

请分别解释: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 “理”指心中之理则。程伊川曰:“性即理也." 陆象山曰:”心即理也。“此理则乃通体达用,宋明理学即研究此一学问。程朱理学是宋朝的儒学家遥契先秦儒家,对先秦儒家内圣之学,重新予以分解与肯定,而建立道德行为之内在与超越之根据,并开拓其功夫之义理途径...

阳明心学
答:儒家学说在宋代分出了两支,即理学和心学。理学由程颐开创,在朱熹手里完成;心学,则由程颢开创,经陆九渊发展,最终由王阳明完成。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中,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这样,当然就没有,朱熹如此着重强调的、抽象的理世界的地位。 王守仁也主张心即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2. 思想主张: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3. 思想实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4. 根本目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5. 影响:两者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重视主观...

儒教经学,儒教心学,儒教理学,儒教气学是指什么,怎么理解这块内容。_百 ...
答:2016-08-15 儒家学说为什么分成理学和心学? 10 2012-06-07 孔子的儒教内容是什么 5 2011-06-27 儒学学派是什么 3 2018-01-06 什么是经学儒学子学 2016-07-16 从传统学术分类看儒学和经学的区别 7 2015-06-18 儒家学派中“金文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分别重视研究什... 2 2016-08-03...

程朱理学和心学有什么区别?
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一、性质不同 1、陆王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与其他儒家学者不同,心学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

历史——心学与理学
答:冯友兰先生的《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中提到: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陆王之学,“理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程朱之学。“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在论及程朱“性即理”之说与陆王“心即理”之说的...

心学和理学上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答: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二、心学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