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四大流派及其观点

作者&投稿:甄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传播学的起源或者流派 现在国际上有什么争议?~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 Kurt Lewin,卢音(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骗、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
以上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牌;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牌;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强调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优先于理论。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
应当看到,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他们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借鉴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至今,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一、经验功能学派:

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工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而成为一种鼓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生产的理论,被称为“管理研究”。

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

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强调传播媒介及结构只是众多单元之一。它们与社会上其它单元如政治及经济系统,各为自身的利益而联盟或抗争。传媒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及状况而发挥不同的功能。认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没有一个社会单元可独占所有资源或权力。有些时候政治系统可能占优,但有时经济作用却是最重要的。多元社会的特征是出现众多不同的利益团体,其中包括传媒。这些团体在争取自己利益之时,形成一个包容、协商及自由的社会。在多元社会里,传媒并非单单是统治者的工具,它们也有其它的功能。“媒介效果”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中心课题。

功能分析学派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研究分为控制研究(who)、内容研究(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研究(to whom)和效果研究(with what effect)五个领域,其中,又以效果研究为重中之重。

1、控制研究:

(1)把关人研究

(2)施拉姆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大力宣扬“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2、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

3、媒介分析:

(1)媒介类型分析

(2)

4、受众研究

5、效果研究: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强调传播(宣传)的绝对效果,受众就像应声而倒的靶子。

(2)20世纪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

(3)20世纪60年代之后,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一般被称为批判学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传播学流派,旨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反省及批判。批判学派主要由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组成。批判学派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讯息的生产、分销及消费过程,研究重点是传播如何配合资本主义的延续、再生及扩大。批判学者关注的不仅是传媒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阶级及霸权文化 (Hegemonic Culture) 等的影响。这一派认为现时的社会是阶级社会,任何传播研究不能离开阶级分析。如我国学者陈卫星所说,批判学派的西方学者最严肃地批评资本主义的巿场逻辑和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揭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播不平等现象。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语境中的媒介权力问题,揭露大众传播媒介及其所制造的“文化工业”是如何作为帮凶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按照理查德·约翰生的说法:法兰克福学派注重“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发现“文化工业”,关注文化领域的异化现象,认识到“大众文化”不过是一个奴役人、压迫人、束缚人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的枷锁和文化的鸦片。文化工业是打着文化标签的工业,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工业化为模式、以赢利化为目的的工业,而不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为精神提供家园的文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文化工业扮演了高度控制性的角色,成为束缚人的精神桎梏。



代表人物:

1、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揭示统治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压迫、愚弄民众的真相,无情地鞭挞作为虚假意识形态帮凶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滥用媒介权力的批判。

2、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导致了一种单向度文化的产生,这种媒介文化象巫术一样被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造成的却是民众精神的压抑。

3、哈贝马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看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但是这个理应发挥公共性功能的领域却被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所盘踞,于是,大众传媒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又是文化产业,其造成的只能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公共性的瓦解。



(二)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悲观主义倾向,其视野中的媒介权力,则变成了一种意义和快感的经济学,关注的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

代表人物:

1、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1961),他指出了文化的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二是作为批判标准的文化,即人类最优秀的思想和艺术经典。显然,是前一种定义使媒介文化研究成为可能。

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1965)中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的彼此联系的变化进程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和人类的交流本性之间的矛盾。劳资关系的再生产阻碍了民众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机会。而在威廉斯看来,解放文化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容纳了。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是竭力提倡一种肤浅的虚假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要么把严肃艺术边缘化,要么就使之成为仅仅属于上层阶级的精英文化。

在1965年的《传播学》一书中,提出要对社会的传播体制进行改革,为言论的自由、开放、真实创造条件。为此,威廉斯简要概括了4种传播体制:

(1)专制式体制简单地传达统治集团的各种指令;

(2)家长式体制意在保护和引导,而不是为了维护统治;

(3)商业式体制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混淆了对民主的需求和对商品的需求,并排斥了不能快速销售的文化商品。

(4)威廉斯理想中的民主模式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摆脱商业式体制和家长式体制,只有从政府和市场中分离出来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为文化做出贡献。

威廉斯的后期作品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改写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威廉斯拒绝把上层建筑看作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从而转向了葛兰西的“霸权”(hegemony)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文学》一书中,威廉斯把霸权定义为统治阶级制造“共识”的连续文化过程,是3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传统、体制(教育和大众传播等)、各种对抗形态。其中,各种对抗形态虽然表现为具有对抗性,但却再次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威廉斯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运用于电视的分析。电视之所以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因为私人资本的利益支配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成为消遣的途径,而不是批判的论坛。因此,在威廉斯看来,离开了决定电视发展的社会物质关系而单独研究传播“效果”的“科学”探索是注定要失败的!

2、霍尔在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大众传媒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机器。媒介是一个“场”,里面存在着差异和斗争,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意识形态霸权的努力与被统治阶级对霸权的抵抗共同组成的。进一步地,霍尔提出了编码/解码的三种方式:

(1)以霸权为主导的解码,受众(解码者)以编码者预设的意义来解读讯息;

(2)协商式的解读,解码者和讯息编码进行微妙的讨价还价;

(3)对抗式的解读,与文本(编码者)的愿望格格不入。

3、戴维·莫利对电视观众的研究;

(1)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质疑:首先,与其说存在着主导性解码,不如说信息内容受制于编码者有意识的意图。第二,与其说存在着三种彼此不连续的解码模式,不如说存在着一条连续的意义的“输送带”。第三,如果文本和受众没有产生共鸣,其意义就会被忽视。最后,单一性、封闭性的各种叙事文本的主导意义容易被觉察,肥皂剧等开放性文本可能产生抵抗主导意义的阐释。

(2)对性别化的家庭收视模式的研究,对家庭(私人领域)的不平等关系与受众的解码策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4、费斯克更是把大众对媒介权力的抵制行为揭示得淋漓尽致,甚至提出了民众进行微观政治实践的潜能。在费斯克看来,社会权力和符号权力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民众虽然对社会权力束手无策,但是民众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权力,通过对抗性的解码实践颠覆统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种曲折达到目标的方式无论如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费斯克在1987年《电视文化》一书中提出电视文本是开放的,是“生产者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观念。生产性文本和生产性受众犹如一枚货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受众是意义的生产者,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受众的阅读行为是“在已有的文化知识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 受众的从属地位意味着他们不能创造大众文化的资源,但他们确实从那些资源中创造了他们的文化。在费氏看来,受众面临着双重压迫,一方面是来自自上而下的同质力量,比如传播者的意愿、意识形态的控制等等,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多样化力量。



(三)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社会结构及生产力对传播活动的影响,从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入手分析,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统治阶级获取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因此他们要通过媒体来保障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他们的研究视角又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三大类型。

1、G·默多克(G.Murdock)



2、P·戈尔丁(P.Golding)



3、J·哈洛伦(J.Halloran)



4、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视新闻中的偏见问题所进行的了研究。得出结论:电视被中产阶级出身的媒介工作人员把持,所以重演着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小组认为,1975年前22个星期的产业电视新闻在3方面存在着偏见:(1)罢工报道和实际罢工的情况不一致,汽车工人的罢工报道得就比煤矿工人的罢工多;(2)罢工从来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工人永远是错的;(3)工人阶级的意见被排斥在大众传媒之外。而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的报道集中于士兵妻子的感受,抑制了反对国家政策的意见。

(四)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或曰媒介帝国主义),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E·卡茨(E.Katz)等人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豪门恩怨》(Dallas)的研究,A·多尔夫曼(A.Dorfman)与A·马特拉特(A.Matterlart)对美国动画片唐老鸭的解读,都是这类研究的范例。至于英国Nottingham Trent大学的J·汤林森以此为题所做的博士论文《文化帝国主义》(1991年),虽然是操持经验学派的立场而辩驳文化帝国主义的立论,但由于其资料的翔实和论述的细密而不失为可资参考的力作。

1、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H·席勒教授(H.I.Schiller)。席勒自60年代末在经验学派的大本营异军突起以来,一直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巨擘,他对美国传媒的揭露与批判向以犀利无情著称。

(1)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本书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堪称第一份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在这部书里,席勒以阿明、华勒斯坦、弗兰克(其最新著作《白银资本》是一部发聋振聩、不可多得的批判性佳作)等人的“依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分析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2)此后,他的几部著作如《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支配》(1976)等,基本上都延续这一思路,围绕甚嚣尘上的“信息的自由流通”和愈演愈烈的世界传播不平衡格局而展开论争,其不屈不挠的身影和充满热情与理想的精神,在北美的主流学术界恰似那位与风车搏斗的英勇骑士唐吉诃德。正是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符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3)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席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各种天花乱坠的时髦理论包括全球化。因为,这些理论无不宣称,新传播技术将为全球人类带来更民主、更多元的文化。而席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时,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如山似海的网络信息里充斥了西方的各种话语,如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五)符号学派

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

1、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认为,概念、词句在不断的复制、重组过程中贯穿着意识形态(这里指人们有意无意中共同接受的规范、传统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媒介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促使人们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思考和行动,使话语的统治权力合法化。

2、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以对符号的研究,体现了这种泛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以报刊上的照片为例,诸如一位穿着法国军服的黑人士兵在向法国国旗敬礼、一位法国将军向独臂的塞内加尔人授勋、一位修女将杯子递给卧床不起的阿拉伯人、一位白人校长给一群神情专注的黑人小孩上课,等等,都明显地带有意识形态。他称被符号固定了的内涵为“神话”,而符号学就是要“去神话”,揭示符号的实质意义。

3、文化的宏观表现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符号。法国学者福柯(Michel Foucalt,1926-1984)在一系列文化符号学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任何权力的行使,都离不开知识的提取、占有、分配与保留。通过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获得了行使权力的权利。因而权力是具有说服效力的,人类科学产生出的知识和真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权力”是指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传播中体现的权力与日常生活共存。传播的话语规则体现了话语的社会结构,表明谁可以讲话,可以讲多少,可以讲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讲。只要我们想想人们对于电视“上镜”的向往,对于影像中明星的渴望,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传播”是“权力认可的仪式”了。

4、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Teun van Dijk,1943-),对“新闻”这种传媒上最常见的信息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的深层“意识形态”成份。新闻话语的多层级结构特征,决定了受众一般只能得出既定结构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其他的解释框架,会被使用到反面的解释中。他指出:记者在以职业的新闻价值标准制作新闻时,实际上不断复制着社会的话语,无形中将与事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观内涵其中了。 “我们的新闻、新闻制作和报纸已深深地被他们为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闻而编织的那张网所束缚住了。”

但是,批判学派固有的“只破不立”的立场,使得传播学批判研究流派更像是一种社会思潮,一剂清新剂。



三、控制学派

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控制论思想起着核心作用。控制论重视的是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技术控制学派关注媒介本身及媒介形态变化如何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

1、维纳:控制论

维纳写道:“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传播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6]他把传播看作是社会的神经系统,一种结果的原因。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都是一种系统,系统的存在和维系,在于信息的流动。他用“反馈”的概念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即通过不断的信息“接受-反馈-接受”调整自身,保持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一个系统与其外在环境不能或很少发生交换关系,这个系统就可能处在内部混乱、解体的境地。因而,开放的系统肯定有积极的信息交换,不断注入原来没有储备的信息。他的这个观点补充了申农传播模式所缺少的“反馈”这一环节。他采用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ph Clausius)研究热力学时提出的“熵”的概念。熵,表现为自然的冗余、信息的丢失、噪音、误差或失真。只有通过信息的交流,获得负熵,消除无序,才能够克服熵的破坏趋势。因而,熵是对一个系统的信息组织水平的度量标准。

控制论的另一个概念是“系统平衡”。如果一个系统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正常状态的严重偏离,那么它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对一个社会而言,社会反馈是社会控制的要义。倾向于稳定的社会其实正是信息交流丰富的社会。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传播者要对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调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这种不断的反映和调整。“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马特拉在描述控制论对信息的认识时写道:“信息必须能够流通。信息社会只有在信息交换无障碍的情况下才能存在。这个定义与禁止或保密、接近信息的不平等,或把它变成商品,都是不相容的。”



2、申农:信息论

1949年,申农(Claude Shannon,1916-2001)在他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中,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这篇论文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写道:“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通信的数学理论对于从精确科学向传播学领域的模式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了“信息”的概念: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为此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信的传播模式,即著名的从信源到信宿的“五W+噪音传播模式”。
3、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gffy,1901-1972)提出的。正是系统论给予了控制论和信息论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把研究对象视为有动态反应的整体。找寻一种从整体上的理解,比仅仅从物理或智力现象上简单分解更重要。在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中,系统论思想发挥了显著的整合传播现象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通过分析有线电视技术对组织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系统理论
4、加拿大学者英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帕克曾是他的老师。他在1950、1951年出版的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采用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从纵向的历史谈到横向的现实,反复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0]他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第一次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
5、麦克卢汉学派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靡欧美,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三点:第一,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是媒介自身;第二,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第三,有一种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这主要是“地球村”的概念。
6、美国学者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1985年的著作《消失的地域》,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例如在电视新闻中“现场”看到刺杀总统的画面、在娱乐节目中看到“现场”采访的某一名人,从而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境的影响。他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对于公众来说,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或向往的名人,自己处在什么地点已经不重要了。

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的美国学者利文森(Paul Levinson),在他1997年出版的著作《软边缘》中,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验-功能学派”
顾名思义,该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换言之,它是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在经验-功能学派看来,大众传播媒介以一致的方式影响个人和社会机构,会为社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利益,因此假定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是自主的和自动校正的。
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
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
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
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经验-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

一、传统学派

传统学派,也被称作经验学派或管理学派,主要指的是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并侧重于开展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派,它是相对于善于以思辨性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批判学派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经验学派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主流传播研究,被施拉姆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则是经验学派的典型代表。

经验学派作为美国和西方的主流传播研究范式,成果丰富,美国学者洛厄里和德弗勒总结了经验学派的14个著名研究成果,成书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经验学派的主要特征在于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一)经验性的研究方法

所谓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前提在于研究者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承认规律的可验证性、承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经验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证方法对规律的客观性加以验证,讲求客观性与逻辑性。

因此,经验性的研究方法首要目标就是收集有关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实证过程要客观与可重复,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通过分析数据或材料得出的结论需经过公开学术讨论,以便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数据理性。但是经验性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复杂性,尤其涉及主体的精神和理性活动时,经验材料并不具有权威性;其次,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调查问卷被认为仅具有概率意义上的科学性,而控制实验也说明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再者,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的经验材料,在对社会微观现象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历史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科学性;最后,虽然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但纯客观只能是一种幻想。

(二)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实用主义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流派,它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引起的客观行为,认为“真理就是为我所用”,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导致了经验学派及其注重效果研究,诸如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霍夫兰的说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应用社会研究局等,重点考察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行为的影响,以及关注如何通过传播来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目标,上文中所提到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皆是如此。

(三)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经验学派,也被称之为管理学派或行政学派,是由于他们所坚持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他们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分配社会,反而认为其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经验学派的这种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不会站在批判的立场去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而是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对其做些修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社会观,收到了来自批判学派的诸多批评。

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起源于欧洲,实际上是欧美等国坚持批判的观点和方法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集合体,而不是特指某一学派,包括作为开端的法兰克福学派、从宏观角度切入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从微观视角切入的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分歧一方面是在于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但不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反对将自然的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对人的传播现象的研究上,承认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是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把传播和传媒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研究,着重考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宏观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色彩。

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
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1、两个重要特征:
(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
(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
(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
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
(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3)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三)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代表人物:霍尔、霍加特等。主要观点:
1、 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 大众传播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3、 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
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第三,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经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供了 理论和研 究方法的基础。

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欧洲源流
A.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
a) 原为一名法官,因出版《模仿的法则》而成为模仿理论的创始人。
b) 塔尔德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常见的,纯粹的发明极少见。模仿是通过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它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人在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是一种无意识模仿,而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模仿即有意识模仿。其中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B.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a)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
b) 他最早提出“传播网络”理论:社会上的个人都由各种信息渠道相互连接。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搞清个人在传播链中的位置。齐美尔将传播网络描述为“舆论的厨房”,其观点对帕克关于“报纸对舆论的作用”研究有所影响。
(2)美国源流
A. 约翰·杜威(John Dewey)
a)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实证主义哲学家。他构建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者。
b)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在改造社会方面潜力巨大。
c) 他主张:“社会不仅由于传播而存在,并且在传播中存在着。”他与帕克等人合作创办《思想新闻报》,以改良社会为宗旨,报道社会科学最新成果,但最终失败。
B. 查尔斯·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a)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他提出镜中我理论(自我发展理论)、初级群体,并与米德共同创立符号互动论。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定义等许多问题作了论述。
b) “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态度是反映“自我”的镜子。“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传播。传播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纽带。“镜中我”概念后被米德发展成为“自我”概念。
c) “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初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也是人们“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
C. 罗伯特·帕克(Robert Allan Ridley Parker)
a) 芝加哥学派的领袖,美国社会学家,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早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杜威等人合作创办《思想新闻报》以改良社会为宗旨,却最终失败。
b) 帕克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外文报刊,强调其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且有助于读者通过家乡语言传递美国文化,从而融入美国社会。
c) 作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帕克将传播定义为: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D.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a) 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b) 曾提出“自我”概念;“主我-客我”理论;自我觉醒(内省式思考);并和库利共同创立“符号互动论”,经由布鲁默总结提出。他去世后,其作品整理成《心灵、自我与社会》等著作。
E.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a) 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加工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b) “拟态环境”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
c)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四大流派及其观点
答:一般来说,经验学派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主流传播研究,被施拉姆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则是经验学派的典型代表。经验学派作为美国和西方的主流传播研究范式,成果丰富,美国学者洛厄里和德弗勒总结了经验学派的14个著名研究成果,成书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经...

传播学四大流派及其观点
答: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

有关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的尖锐问题
答:3、批判学派中中的主要流派 ①政治经济学派:(英)G.默多克、P.格尔丁。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传媒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流派有哪些?
答:1. 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2. 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

传播学主要流派和人物框架
答:A、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传播)学派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内形成。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注重对现实的描述和社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符号研究。注重质化研究方法,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代表人物有:杜威、米德、...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答:一般来说,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基础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是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技术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结构主义--批判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旨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答:批判学派20C60S起源于欧洲,对于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进行批判。主要流派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等,另外批判学派还发展了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批判学派特点:研究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强调定性、全面、宏观,反对实证主义。社会观念上,资本主义及其传播...

西方传播学中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以及它们在方法论,社会观是什么?_百 ...
答: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2、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3、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4、社会文化学派:...

四大传播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论断
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代表作: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革命的宣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宣传、传播和舆论》等。主要学术贡献:①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

笔记:传播学理论7大流派
答:直到20世界,古希腊、古罗马的辩论术都是传播学的智慧俩来源。修辞学是借助论点表达、思想组织、语言运用及公共演说计较等各种有效的方式说服他人的艺术。在修辞学派里,培训公共演讲技巧应更重视理论还是实践,一直都有争议。持续的争论意味着两个因素在技巧性公共演说的训练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传播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