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的化学特征

作者&投稿:铎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岩溶水的埋藏特征~

根据岩溶水的出露和埋藏条件不同,可将岩溶水划分为3种类型。
1.裸露型岩溶水
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常以泉和地下河形式排泄。动态变化大、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
2.覆盖型岩溶水
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根据覆盖层厚度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浅覆盖亚型:上覆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一般不超过30m。其特点是:赋存潜水,但有承压现象;埋藏受基岩面及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浅部地下水补给。有类似裸露型的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但变化幅度小。
深覆盖亚型: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30m。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补给来源广泛、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
3.埋藏型岩溶水
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补给主要来源于相邻的其他含水层。径流缓慢,极少见有天然排泄点,动态变化幅度小,水化学成分复杂。

一、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1.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分区主要水化学组分含量特征
受地质、气候、水动力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北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含量在不同地区差别悬殊。根据我们多年来取样分析、收集到的北方全区894个样品资料,以水的TDS为例,最大的为9010.33mg/L,最小的仅为133.75mg/L,大小相差在65倍以上。从岩溶水系统分区的岩溶水水化学含量比较,各分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见表4-4,有些地区由于样品数少,代表性相对较差)。
表4-4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主要组分平均含量分区汇总表


在13个分区的水化学样品常规组分中,pH、TDS、HB、、Cl-、F-、Na+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都为最大,体现了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的平均水温尽管与各区的气温存在一定关系,但在各区中汾渭地堑及豫西地区都超过20℃以上,显然活跃的现代构造运动也是影响水温的重要因素。地下水中的含量以南部徐淮、淮南和豫西最大,相对湿热的气候条件是直接原因,东部地区的三氮含量普遍偏高,人类活动的污染是重要原因。鄂尔多斯盆地周边(ⅩⅣ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以东地区(ⅩⅤ区)进行分区比较,一些组分含量的差别更加突出,尤其以易溶离子K+、Na+、Cl-、F-相差较大。在地下水水化学三线图中(图4-10),这两个区的样品分布差别一目了然,鄂尔多斯盆地周边的水化学样品分布比较分散,而盆地以东的样品多数集中分布在Piper图的左侧。

图4-10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蓝色)、鄂尔多斯盆地以东(红色)岩溶水水化学三线图

2.北方岩溶水系统岩溶水代表性样的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北方岩溶水系统岩溶地下水代表性样品(一般为岩溶地下水主排泄点,无泉水出流量一般以附近岩溶井水代替)按照阴离子分类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有:、·、Cl-·、Cl-··、Cl-·五种类型(图4-11),五种类型在水化学的形成演化依次具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相应水的TDS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图4-12)。
水化学类型为的岩溶水系统总计有68个,占到系统总数(有115个系统代表样品数)的59.13%。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北部,太行山中南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部,豫西地区,鲁中山区,旅大地区和淮南地区。该种类型地下水系统除山西辛安泉域岩溶水系统外,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TDS最小,除两个特殊系统外,都在730mg/L以下,平均为495.57mg/L。
2)分布在中奥陶统中无石膏的地区(山西、河北北部)、寒武系岩溶含水层或中新元古界岩溶含水层的系统(山东东西崖泉域岩溶水系统、河南临汝岩溶水系统、北京甘池-高庄泉域岩溶水系统、天津公乐亭泉域岩溶水系统等)。

图4-11 岩溶水系统排泄区代表性样水化学类型与TDS关系图

3)汇水面积较小的系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太行山中南部、豫西地区、鲁中山区、旅大地区和淮南地区),由于地下水在这些地区的补给条件相对简单(多数为降水直接补给),地下水循环距离短、深度小,碳酸盐岩的岩性背景直接控制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水化学类型为及的岩溶水系统总计有41个,占到有样品系统总数的35.65%,主要分布在山西中南部,鲁中、唐山地区及太子河流域。这些系统的TDS相对较小,平均646.68mg/L,这些系统多是中奥陶统(含石膏)分布区。另外所有系统都有比较强烈的煤矿开采活动。
水化学类型为Cl-·的岩溶水系统总计仅有4个,分别是邢台百泉泉域岩溶水系统、九里山泉域岩溶水系统、淄博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巨野-嘉祥岩溶水分布区。TDS平均值为785.97mg/L。邢台百泉断流后滏阳河的倒灌、九里山泉域内鑫安碱渣尾矿库对岩溶水的污染、淄博沣水泉域大武一带生活污水的回渗是导致前三个系统代表样点Cl-增加的直接原因,而巨野-嘉祥岩溶水分布区岩溶水样品则与地下水循环深度大有关。
水化学类型为Cl-··和Cl-·的岩溶水系统分别有10个和2个,它们的TDS也最大,分别为980.33mg/L和2583.674mg/L。这种类型的系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周边地区,西北干旱少雨,岩土矿物淋滤程度低,宁南地区大面积分布含各种易溶矿物的古近纪蒸发相土层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部中奥陶世米脂古盐湖的地球化学背景是形成这些水化学类型的本质。该类型现在东部鄂尔多斯盆地以外的肥城岩溶水系统样品(Cl-··)是唯一的特例,盆地内多个煤矿反复多次的矿坑突水以及大面积浅覆盖分布区生活污水、农业施肥污染是形成该水化学类型的原因。
以上是以系统为整体进行分析,具体到系统内部不同区岩溶水的水化学类型受到各种自然、人为地质环境变化也会产生较大改变,特别是系统内部岩溶水的水化学类型随着水动力条件规律性变化将在下面以典型系统进行论述。
3.典型岩溶水系统内部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位于吕梁山西侧的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是典型的“单斜顺置”泉域岩溶水系统。由于泉口下游存在大面积岩溶地下水承压区,成为系统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承压滞流区水动力分布最齐全的系统。伴随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水化学含量及水化学类型也发生规律性变化,表4-5是与水动力分区对应的水化学主要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除和pH外,几乎所有组分含量(包括水温),从补给区到滞流区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变化过程在水化学三线图中也表露无遗(图4-13),总体上从补给区到滞流区的样品在图中从左向右分布。

图4-12 中国北方岩溶水系统排泄区岩溶水代表性样的水化学类型分布图

表4-5 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化学主要组分平均含量与水动力分区表



图4-13 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化学三线图

二、岩溶水的同位素特征
1.氢、氧同位素宏观特征
图4-14是本次工作中分析和收集前人的北方岩溶水555个样品和161个雨水样品的δD-δ18O关系图,其方程为:y=5.9361x-10.954(r=0.83),δDp=6.586δ18Op-2.66(r=0.94),图中表现出以下一些信息:

图4-14 北方岩溶水(555样)、雨水(161样)氢氧同位素关系图

1)二者δD-δ18O具有很高的线性相关关系。
2)岩溶地下水和雨水的δD-δ18O关系方程斜率低于全球(k=8.0)以及我国(k=7.9)雨水线,代表了北方岩溶区内陆干旱、多风气候条件下的一种同位素不平衡分馏的云团形成过程。
3)从区域角度出发,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包括了大部分发源于区内河水的入渗补给量),因此岩溶地下水同位素样品基本分布在北方雨水线附近,体现了雨水与岩溶地下水相互间的成生联系。
4)从图中可看出,雨水的氢氧同位素数值分布变化范围要大,以δ180为例,其数值分布范围为-32‰~3.03‰,这与不同季节、不同高程、不同位置等的温度、雨量、大陆等各种效应有关;而地下水由于其循环过程中对各种高程、类型、时段(有些系统还保留有大量“古水”,梁永平,2003)补给水的调节、混合,使得同位素数值趋于均一化,分布在窄的范围之内(δ18O为-12.7‰~-1.6‰),雨水的δ18O分布范围是岩溶地下水的3.5倍。
北方岩溶地下水地域跨度大,氢氧同位素的高程效应、雨水从沿海到西部内陆的逐渐分馏过程在岩溶地下水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图4-15是作者2010年取样分析的岩溶水样品高程与δ18O(‰)关系图。总体上岩溶水的δ18O(‰)随着高程的增加而降低,同位素的高程效应得以体现,但由于样点高程与其补给高程不尽一致,因此线性相关程度还不高。
由前述条件可知,大气降水的入渗是北方岩溶地下水最重要的补给来源。北方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大气环流。水汽中重的氢、氧同位素随着向西部大陆腹地方向运移的距离越大,含量逐渐减小,形成同位素分馏的“大陆效应”,从而在岩溶地下水中的δ18O数值也将随着自东向西的经度同步变小(图4-16)。

图4-15 岩溶水样品δ18O(‰)-高程关系图


图4-16 本次分析岩溶水样品δ18O(‰)-经度关系图

2.硫同位素特征
从环境地质背景方面分析,北方岩溶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形成的矿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位,分别是东部中奥陶统中的石膏夹层、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中硫铁矿、黄土层以及西部地区古近纪蒸发相岩层的硫化矿物。表4-6是不同各层位δ34S的分析结果,各层位的δ34S在数值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中奥陶纪地层中石膏最大,共10个样品平均值为27.17‰;西部北部煤系地层(主要为煤矿矿坑排水和煤中硫铁矿)最小,30个样品平均值为-1.38‰;西北黄土层中地下水及古近系中石膏样品主要集中在10附近,平均为8.26‰,与同区内地表水平均值9.68‰比较接近。岩溶地下水δ34S的平均值介于这些地质环境背景层的数值之间,为17.15‰,多种硫酸根来源的混合是其必然结果。
理论上,石膏(指中奥陶统中石膏)成岩后在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参与过程中,原子半径小的32S细菌更受青睐吸收而优先参与反应,并以硫化物形式被水带出,形成硫化物和硫酸盐之间的同位素的巨大分馏,使得残余在中奥陶统岩石中硫酸盐δ34S值的增大(陈祈,2005)。煤中硫有两种主要来源,其一来自成煤植物,其含量相对较少;其二是来自地下水循环(或海水入侵)时溶解硫酸盐经细菌还原作用而形成的富含δ32S的还原硫化物。后期,这部分硫化物与铁结合成黄铁矿,从而造成34S贫化的结果。根据前人的测定结果,中国北方煤总硫的δ34S值平均为3.68‰(洪业汤,1992)。
表4-6 不同层位硫-34同位素背景值汇总表


太行山以东及南部(包括太行山南部的辛安泉域和三姑泉域岩溶水系统)区内煤系地层中δ34S值变化较大,从-1.8‰到64.0‰(表4-7),而且15个样品的平均值达到23.19‰。其中有些样品的矿坑排水(数值较大的如河北邯郸九龙矿、山东肥城陶阳矿、河南焦作马寅矿、河南许昌市禹州文殊镇芦门村柏树嘴矿等)是岩溶水降压排水,其数值偏大可以解释,但有些数据偏大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表4-7 东部、南部煤系地层中硫-34同位素分析结果表


硫同位素值在不同层位中的差别是较大的,我们可利用这一点来分析岩溶地下水物质来源并进一步研究岩溶水的循环和污染途径。

在岩溶发育地区,地下水径流交替强烈,故岩溶潜水多为矿化度小于0.5g/L的HCO3-Ca型水,白云岩分布区多为HCO3-Ca-Mg型水。岩溶水的化学特征与水的补给交替强度密切相关。在补给区受降雨稀释作用,一般矿化度较小;随着向深部或排泄区运动,不断溶解含水介质壁上的岩石,矿化度不断增大,最后每升可达数克,水化学类型也可能转变为SO4-HCO3-Ca型水。例如,河北峰峰矿区,在鼓山和九山奥陶系灰岩裸露补给区,岩溶水总矿化度为304.1mg/L,为HCO3-Ca型;在覆盖区(埋深200~300m),岩溶水为SO4-Ca和SO4-HCO3-Ca,型,总矿化度约为1700mg/L;而深埋区(埋深500~600m)水流滞缓,为Cl·SO4-Na·Ca型,总化度达到6000mg/L。

对于裸露型岩溶区,随着降雨量和流量变化,岩溶水的化学成分也呈有规律的起伏变化。

在沉降盆地深部的岩溶含水层中,如冀中拗陷碳酸盐岩深埋于3000m以下,其矿化度可达几十克每升,水温亦达85~120℃。

从大的区域来说,气候对岩溶水的化学成分也有一定影响。在我国东北,岩溶水中Ca2+含量一般为40~50mg/L,北方70~100m/L,南方100~150mg/L。这主要是由于空气中CO2分压的不同和生物化学作用不同,导致岩溶水反应体系中Ca2+含量的差异。虽然浅层岩溶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但可以选择硬度、HCO3含量、方解石和白云石的不饱和指数作为指标深入研究其规律。

由于岩溶强烈发育地区补给迅速,缺少机械过滤和化学吸附作用,因此导致岩溶水极易受到污染。如美国肯塔基州洞穴城的哈斯洞(HorseCave),因地下水受污染发黑变臭而被迫关闭。贵州遵义市许多工厂、居民利用灰岩中的地下河排放各种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18.3%,造成岩溶水严重污染,出口处腐臭难闻,水颜色为灰黑色,大肠杆菌已超过23800个/L。因此,必须重视岩溶水资源的保护。



岩溶水系统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
答:1.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分区主要水化学组分含量特征 受地质、气候、水动力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北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含量在不同地区差别悬殊。根据我们多年来取样分析、收集到的北方全区894个样品资料,以水的TDS为例,最大的为9010.33mg/L,最小的仅为133.75mg/L,大小相差在65倍以上。从岩溶水系统分区的岩溶水水化学含...

岩溶水的化学特征
答:在岩溶地区,地下水径流活跃,因此岩溶潜水通常具有矿化度小于0.5g/L的HCO3-Ca型特征,而在白云岩分布区,则多表现为HCO3-Ca-Mg型。岩溶水的化学特征与其水文地质条件紧密相关。在补给区,受降水冲刷作用,水体矿化度较低;随着水体向深部或排泄区迁移,不断溶解岩石介质,矿化度逐渐升高,每升可...

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
答:岩溶水的循环特征在裸露岩溶区以径流交替为主,从分水岭到河谷方向,补给过程由垂直运动逐渐变为水平运动,以集中径流和排泄为特点。在河谷地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包括垂直渗入带、水位季节变动带和水平循环带等。开发利用岩溶水时,需注意其垂直方向的分带规律。石灰岩裸露山区可能表现出缺水现象,地...

岩溶区水资源特点
答:管道流代表峰值部分,溶孔溶隙流代表其基流部分。五、岩溶水的化学特征 岩溶水的化学特征与水的补给交替强度密切相关,在补给区受降雨稀释作用,一般矿化度较小;随着向深部或排泄区运动,不断溶解含水介质壁上的岩石,矿化度不断增大,每升可达数克,水型也可能转变为SO4-HCO3-Ca型水。

岩溶水物理化学性状与成矿的关系
答:扩散流 是指岩溶水沿孔隙或微细裂隙的渗流扩散运动。主要见于饱水带和深部缓流带,有如下水动力和水化学特征:水岩接触面大,有利于溶滤出更多的成矿物质;水岩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溶滤作用长期进行;水的黏滞作用大,流速缓慢,具层流特征,有利于成矿物质的沉淀或充填交代作用的进行;随干湿或枯洪季节水位变幅小,故其...

岩溶水的特征
答: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补给来源广泛,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埋藏型岩溶水 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

矿井水径流条件分析
答: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受以上三种化学反应的影响,矿区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化学成分具有如下演化特征:在补给区,CO2供给充足,可以溶解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沿岩溶水径流路径,Mg2+、Ca2+、 及 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矿化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岩溶水径流条件变差,CO2逐渐消耗,则方解石趋于饱和不再溶解,奥陶系灰...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背景
答: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依据含水介质特征、储水条件、地层时代和含水层富水性,区内含水层可以划分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含水层组。 (1)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 由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中统灰岩组成,总厚约900m,岩溶裂隙发育,富含裂隙岩溶水,...

岩溶水的基木特征是什么
答:岩溶水的基本特点是:1、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2、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具有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3、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4、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

自然背景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答:(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枣庄盆地腹部,第四系厚度多小于10m,多数地段无砂层分布,受长期大量开采地下裂隙岩溶水及矿坑排水影响,第四系孔隙水基本疏干,单位涌水量小于1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a2+型,总硬度小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小于500mg/L。(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1)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