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有孙子兵法的简易版本啊?

作者&投稿:素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有几个版本?哪个版本最好?~

许多人都对《孙子兵法》兵法感兴趣,那么《孙子兵法》有几个版本?我们最常见到的是哪个版本?
对于《孙子兵法》有几个版本,主要有3种说法,第一种是二版本说,包括《武经七书》本和十一家注本,这两种版本是传世本,也就是在市面上流传的版本;第二种是三版本说,就是在二版本说上增加银雀山汉简本,这是在汉墓出土的竹简本,也被称为出土本。四版本是在三版本的基础上增加日本的樱田本。

我是从2010年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到2021年已经11年,这期间,在网上和书店中能找到的《孙子兵法》版本,基本上我都看过,加起来也有几百本,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就是《孙子兵法》+自己的想法就成了一本新的书,绝大部分《孙子兵法》其实也不必去看。
结合我自己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孙子兵法》可以分为4类:1)原文;2)注解;3)译文;4)解读

原文比较好理解,就是《孙子兵法》的13篇内容,共6000多字,现在世界上主要就包括4个版本:《武经七书•孙子》,《十一家注孙子》,[日]樱田本《古文孙子》和《孙子兵法》竹简兵书,由于流传年代太久,遗失,损坏,抄写错误等各种原因,四个版本的《孙子兵法》也有一些出入,但是校核和改错这是考古学家的工作,我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参与,并且现在经过修正的版本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只需要接受即可。
注解主要指古人对《孙子兵法》进行的注释和解读,并不是每句话进行解读,而是对其中一些语句进行解读,比如曹操给《孙子兵法》的注解叫做《孙子略解》,《十一家注孙子》则是集成了包括曹操在内的11人对《孙子兵法》的解读,是《孙子兵法》注解的集大成,现代的《孙子兵法》相关书籍主要都是基于《十一家注孙子》这个版本,这个版本也包括原文,所以原文和注解可以买一本书,就是《十一家注孙子》。之前《十一家注孙子》是竖版排版,看起来非常不舒服,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横版《十一家注孙子》是现在最好的版本,注解版可以买这一版(如图所示)。



中华书局《十一家注孙子》
翻译指的是将《孙子兵法》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这个有一些文言文基础,我觉得翻译比较好的是郭化若将军翻译的《译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文也主要引用的是郭化若将军的译文(如图所示)。


郭化若将军翻译的《译注》
解读指的是对《孙子兵法》的分析和探究,《孙子兵法》讲的是军事原理,即使是翻译成白话文,大家还是不理解,比如兵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就是不理解,所以就需要解读。如果是注解和翻译指的是《孙子兵法》说的是什么,那么解读就是研究《孙子兵法》为什么,更进一步,还包括怎么用。
现代出版的《孙子兵法》书籍,主要都是想去进行解读,但是解读《孙子兵法》需要深刻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需要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解读《孙子兵法》最好的书是李零写的《兵以诈立,我读》,李零是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他治学严谨,对《孙子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加上他的考古专业出身,以及吸收了国外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理解,所以这本书明显高过其他解读《孙子兵法》几个档次,我自己也读了很多遍(如图所示)。


李零的《兵以诈立,我读》
《华杉读透》也算是解读得不错的,这里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如果不提,肯定会有读者问道。当今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就像李零解读的最好,但是并不是卖的最好的。华杉版卖的好的有几种原因,一种是他解读的比较通俗,二是增加了一些古代案例,虽然这些案例有些可能不可考证;三是他是做营销出身,有管理经验可以用于解读,也懂得如何宣传自己的书;四是这本书是他弟弟创立的读客文化出版的,宣传和渠道别人都比不了;还有就是舍得花大钱宣传,为自己创立品牌,能为自己的广告公司进行连带营销,很少能看到哪本书舍得花钱做宣传的。
基本哪一本《孙子兵法》都会带原文,所以原文+注解看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横版《十一家注孙子》就行;翻译版看郭化若将军翻译的《译注》;解读看北大李零教授的《兵以诈立,我读》。解读版也可以看我写的《思维导图图解》,这是一版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或者是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解读版本。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
历史上的著名版本有以下几种:
1.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太平御览》本.
5.《杜氏通典》本.
至于哪一种版本最好,这要看从哪一个角度去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喜欢哪一种,那只能够看你自己了.

《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天者,阴阳、寒
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
、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
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
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
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
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
,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贵
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
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竭,财竭则急於丘
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
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
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
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
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
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
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
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
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
贻。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
,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
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
也。故善战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
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
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
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动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
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
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
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
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
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
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
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
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故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
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则左不能
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
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
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应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
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
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
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
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
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
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守,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
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
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
,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泛地无舍,衢地交和,绝地勿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也;廉洁,可辱也;爱
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
察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
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
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
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
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
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
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荟者,必谨慎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
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其侧者,阵也;无约而请和
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
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
军无悬缶而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
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
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
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
,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
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
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则难以返,不利。我出
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
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
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
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
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
,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
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
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
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
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
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
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
地,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
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
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
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
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从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我之众
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
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
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
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
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
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
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泪交颐。投之无所往者,
诸、○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
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
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
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
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
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
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
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
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
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
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
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佯顺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励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
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
,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
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
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
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
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
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
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
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
,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
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
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
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
,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
,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君必知之,知
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
以上的就是了,打印出来就是了~

我在大润发买过一本~简易版的 还是小册子

《孙子兵法》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哪一个?
答: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释本,1976年出版释文本,战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孙子兵法全文 现代汉语版
答: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

谁有孙子兵法啊,能发来给我看下吗,网上的也行,
答: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 ,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 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

孙子兵法郭晋安国语在哪可以观看
答:孙子兵法郭晋安国语在优酷视频可以观看。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孙子兵法国语版的分为俩部,其中孙子兵法郭晋安国语版本的在优酷视频有播放资源。《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宋朝以后《孙子兵法》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答:现代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的首推郭化若将军,其代表作是《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校勘用功最勤的是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注解信达、准确见长的有军事科学院战理部《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解说通俗而又深刻者有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

现存《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哪一本?
答: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释本,1976年出版释文本,战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哪个版本的《孙子兵法》最好?
答:中华书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同时包括了孙武与孙膑的,很实用 孙子兵法为吴国人孙武和他的弟子们所作,三十六计的作者则不详,但两者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回答完毕谢谢

<孙子兵法>有哪些好的释本?
答:《孙子兵法》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版本不断出现,在流传中又因整理而出现变异,因此有类型的不同。又因版本之间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不同的传本系统。 五个版本: 依目前所见,《孙子兵法》主要版本有五,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十一家注孙子》、宋本《武经七...

请问哪里有孙子兵法的简易版本啊?
答:展开全部 我在大润发买过一本~简易版的 还是小册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2-12-02 《孙子兵法》有几个版本?哪个版本最好? 102 2017-02-19 想看孙子兵法,请问哪个版本比较好 1 2018-01-09 初学者应该读《孙子兵法》哪个版本? 2011-...

孙子兵法哪种版本比较好?
答:如果是年龄较小的看孙子兵法,主要为提高兴趣,可以看动画版。若是读中学的可以看现代汉语的孙子兵法,有能力的可以看原版【古文版】,在明朝那些事中 孙武的用兵之处也有体现,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