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常生活学习中典型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

作者&投稿:歹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结合幼师实际,优化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仅供参考)摘要:幼儿心理学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周密细致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和选择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可以说,只有结合幼师专业特点的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方法,才可能有幼儿心理学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教学策略;优化;幼儿师范教育教学策略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也反应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怎样才能使我的学生发展全面又有幼师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没有可能使我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中,学得扎实、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也发展?”“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协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试图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优化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仅供大家参考。一、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前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儿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学生个别、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学前教育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亲临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如学生在观察幼儿“注意”为什么容易分散时,发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还与“注意”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同学们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分散时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而有的幼儿总是发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儿“注意”不稳定,容易转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的幼儿“注意”的特点,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幼儿的分心现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三、充分利用间接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要使学习者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标,就要把知识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心理现象分析就是利用现成的“间接知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或虚构的情境中去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一)发现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新行为。”发现式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巩固了知识,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对书本的迷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等。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作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同学们拟出计划后,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在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比如,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是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每当我向他们提出:“为什么幼儿的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相同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是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 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还会产生增值效应,可推动新的学习,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1924)强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又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我的教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学生在掌握了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一首儿歌),如何让幼儿能在最轻松最愉快的情况下记忆较果最好?”,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方法,有的组提出了好几种策略和方法;有的组用文字展示讨论结果,有的组用图画展示;有的学生甚至辅之以动作和表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五、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优化利用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传媒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电教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或加工,使那些看不见、观不清的理论变成看得见、认得清的现象,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让我在心理学教学中受益非浅。比如在感知觉教学中,我制作和运用了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在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何乐而不为?此外,使用电教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作用,产生美感。在学生认识美的同时,使他们对所见所闻进行自觉不自觉的辨析、思考,使他们的身心沉浸在这种美中,并由此按照美的规律去发挥自我、塑造自我。

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辅导员作为奋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战士,应该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关心学生身心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扮演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教育者、生活引导者、职业规划者、心理疏导者等多重角色,就必须要充分掌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摸清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国际化和前沿化。
一、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现象
1.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情感及认知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同程度,明显地影响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即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认同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辅导员的影响,在态度和行为上与辅导员主动地接近。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个人品格表示赞赏,对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处世方式、工作作风等表现出认可和接受,能够吸收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有跟辅导员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上主动接近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认同心理,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2. 执着心理
执着心理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认可的事情无比坚定和信服,并将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制约和规定着自身各种实践活动的心理过程。在思政教育中,执着心理具有两面性。如果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的教育内容上,让学生对学校的政策制度和老师的管理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便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政策,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相反,如果学生对学校或者老师产生了消极的印象,并且固执地强化这种不良印象,就容易让学生工作陷入困境。所以,正确把握大学生执着心理的导向,引导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正向的认可和信服,有利于推动学生工作的深入和全面开展。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意志、愿望、要求,排斥的情绪和行为,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错误的态度,是阻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一味简单重复地传输教育内容,就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大学生对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产生了厌烦和抵制的情绪,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便会难上加难。
4.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群体中常常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这种个体依从群体的行为倾向便是从众倾向。大学生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的接受与认同,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于他人的行为和决策。在大多数群体成员都认可该事物该现象的情景下,大学生个体更容易被群体行为同化,产生从众行为。
5.漠视心理
漠视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或者物没有感觉,不放在心上,对所有活动都随随便便,没有激情,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他人的互动,必然导致大学生在生活呈现出一幅消极颓废的形象。漠视心理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学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缺乏奋斗的动力,最终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
二、大学生典型心理实例解析
(一)认同心理实例分析
1.实例展示
大一开学初期,小文因为递交困难认定申请表走进我的办公室,我当时工作不是很多,便跟她闲聊起来。从高考志愿选择聊到高中生活,再聊到家庭状况,直到最后小文连童年经历都忍不住要跟我分享。整个谈话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最后分别的时候依依不舍,小文对我说,老师,您太理解我了,跟您聊天真的很开心,我以后要经常来找您聊天。从此以后,小文果然隔三差五就来找我倾诉,有的时候是分享生活中的乐事,有的时候是倒一下学习上的苦水,有的时候也谈谈家里的一些困难。每次跟小文聊天的时候,我一边听她的故事,一边不断地给予她安慰和鼓励,并且给她提出了一些解决学业和生活困难的意见和建议。她都欣然接受了。一个学期过去了,小文期末考试排名全班第一名,全专业第三名。同时还担任了学生会的干事,参与了学校的综合素质实践项目。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
2.实例剖析
其实跟小文最初的聊天只是一个偶然,但是通过第一次的聊天,我了解到小文是一个情绪敏感、文静内敛、有点自卑的女孩。同样也是第一次聊天中,我对她的谈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她的想法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也给了她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就让她在内心里认可了我这个人,对我产生了初步的信任和好感。每次谈话都给小文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她逐渐放心对我的戒备,从认可我的言谈逐渐深化到认可我的内在价值观。这种逐步强化的认同心理,使得她很容易接受我的一些思想、态度和行为,并且呈现出主动向我靠近的意愿和需求。而我就抓住这样的机会,给她输入一些积极的观念,鼓励她努力去尝试各种想法,从而引导她向着乐观、勤奋、拼搏、进取的方向发展。基于她前期对我的认可,我的这些建议很容易被她接纳,并且把她带到一个良性的自我提升空间里去,最终促使了她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3.经验总结
(1)尊重是基本前提
通常情况下,鉴于老师的威严,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所以一旦有学生鼓起勇气愿意跟老师吐露心声,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行。不管这个学生的性格如何,之前的表现如何,谈话的内容如何,当下的情绪状态如何,我们都要抛开对学生的偏见和定势评价,认真聆听他的倾诉,只针对他当前的谈话给以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上的回应。不带任何立场,不做任何评价,以尊重为基础,敞开心扉跟学生交流,这是获得学生认同的基本前提。
(2)理解是关键要素
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很多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都是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所拉开的心理距离,学生觉得跟老师有代沟,自己的观念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架势,没有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如果老师能够换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所产生的感想表示充分的理解,这必然会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彻底攻破学生对老师的心防。
(3)鼓励是重要保证
做到前面两点,学生基本上就对老师没有什么顾虑了,对老师认可度也比较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借助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可,在某些方面给予学生好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对老师的引导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老师是在接纳自己的前提下,真正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出好的教育意见。这个时候对学生的鼓励就不再被视作是教育者个人观念的强加,而是一种为学生切身利益着想的友好建议,学生不仅会欣然接受,甚至还会心存感激。

(二)执着心理实例分析
1.实例展示
小军是一个个性比较要强的孩子,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不断尝试各种活动,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小军是班长,因为班级事务跟我有较多的接触,每次聊天的时候,他都会跟我汇报一下近期的一些工作状态,并跟我讨论一些工作实施方案,综合能力特别突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小军的生活很充实,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不错,是让别人羡慕的全才。但是从他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我大概可以察觉到他内心的疲惫。跟他聊了几次,他也透露自己在某些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每天忙碌不堪,身体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也反复跟他强调了好几次,适当地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轻松一点。最初,他对我的建议不置可否,更加执着地奔波在各项工作中,每次见到他疲态更加明显,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后来,我找他深聊了一次。这次聊天的主题不是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通过跟他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会,让他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完美,而是应该在充实自己之余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让他学会体会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逐生命的结果。这次聊天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开始将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上,慢慢的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傲人的成绩,自己的身心状态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2.实例剖析
小军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完美的学生,他最初对完美的执着追求甚至达到了一定的偏执状态。这种执着心理在某些情况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地努力,最终达成目标实现愿望。但是如果这种执着过于固着,并且朝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引导自己,并且当事人还乐在其中毫无察觉的话,执着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最初对小军进行劝导,小军完全听不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过活,殊不知他这种心态已经完全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了。表面上的引导不见成效,我便转化了思路,不再跟他讨论工作选择、时间安排等细节的事物,而是转为进行心灵的深度对话。通过对幸福的探讨,让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发生转变,让他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盲目固执地追求完美,而是应该量力而行,在尊重生命、享受生活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小军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执着对自身的发展不再是一种推力而是成了一种阻力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将之前的过度执着演化为合理的坚持,最终达到了身心和谐的状态。
3.经验总结
(1)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对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深信不疑。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所看所听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尤其是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隐藏自己,给我们呈现一个积极乐观的外在形象,但内心却潜藏着一个自卑胆怯的内在自我,如果我们辅导员不善于细心观察,很容易就被学生的表现所迷惑,无法看透事情的本质。所以,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注重细节,要善于从学生的非言语信息,比如气色、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小的身体语言中察觉到异常之处,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逐层拨开迷雾,最终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
(2)明确问题,抓住矛盾
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但是最终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往往是一个最核心的本质性问题。所以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抓住矛盾的重点,是成功解决学生问题的突破点。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掌握学生所有问题的前提下,理清思路,分清问题主次,确定核心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有的学生跟你讲了一大堆话,看起来涉及到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但实际上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很容易就看到事情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心理压力过大。所以我们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将重心放在本质问题上,即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而非停留在表层上隔靴挠痒,避重就轻。
(3)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明确问题以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其实大多数同学在了解了自己症结以后,就知道该如何化解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对于部分在看清问题以后仍然对自己的现状手足无措的同学,我们一方面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创造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三)逆反心理实例分析
1.实例展示
童童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在其幼年离异,从小跟着母亲生活,母亲迫于生计压力,平时对他的情感关怀较少。入大学以来,童童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倾向。首先是见了老师从来不打招呼,两眼一撇,扭头就走。其次是课堂上老爱跟老师对着干,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老爱接嘴,老师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他总是会做出各种奇怪的举动发出声响。再次就是跟班级同学相处不太融洽,不积极参与班上的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单独行动。某些强行要求参加的活动,他即便是去了也会当场捣蛋,破坏集体活动氛围。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我找来童童谈话,向他深入了解了情况。第一次谈话时间很短,不到十分钟,且整个过程童童说话不超过十句,一直低头不语。第二次谈话时间接近半个小时,童童的话依然很少,但是对我的话逐渐提起兴趣,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意向。到第五次的时候,童童意见愿意打开话匣子跟我畅所欲言了。通过五次谈话以后,我完全了解了童童的生活状态、内心想法以及逆反心理的真正原因。随后我继续保持与童童一周一次的谈话频率,另外一方面,也叮嘱班上同学多给予他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两个月以后,童童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上课表现良好,与同学和睦相处,对老师也彬彬有礼,跟换了个人似的。
2.实例剖析
童童的逆反心理其实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从小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母亲要挣钱养家,对他的关心也较少。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内心有一种孤独、愤懑甚至仇世的想法。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表现,一方面是想通过自己的异常言行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一方面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种报复的快感。所以针对童童的这种心理,我第一谈话的时候并没有强迫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断地对他表示关心和关爱。第二次谈话之前我其实就已经跟他的母亲和同学都了解了一些情况,所以对他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了解。第二次谈话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跟他自身相关的,能够引起他兴趣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慢慢卸下他的心防。后面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童童逐渐感受了大家的真诚和关爱,内心的抵触情绪也逐渐褪去,开始接纳老师和同学们的友好,并且对自己之前的言行也有所反思和改进,最终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3.经验总结
(1)以真诚打动学生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真诚尤为重要。如果辅导员对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而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很容易就被学生看穿了,并且会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回避和厌恶的情绪,对学生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对于逆反心理的学生,真诚是打动他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为进步一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真爱感化学生
大部分逆反心理的学生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特殊事件,内心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体验。他们逆反心理的根源大多缘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爱的缺失,这导致他们在大学以后既对这个冷漠世界充满愤慨,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获取关爱。所以,解决此类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让他们被爱包围,被爱融合,最后懂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懂得分享自己对他人的关爱。
(3)以真情温暖学生
对逆反学生短期的关爱可以让他们从以往的负性经历中逃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关爱不持久的话,学生的心理改变也会是昙花一现。不断地给予逆反学生积极的心理关注,定期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将短期的关爱转换为永久不变的真情,让逆反学生时时刻刻沐浴在老师和同学们爱的海洋中,可以彻底纠正逆反学生的认知偏差,促成他们心灵的成长和成熟。
(四)从众心理实例分析
1.实例展示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都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生活里充满了诱惑、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各种可能。学生们带着各种新奇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门,过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却又不仅仅是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大堆青年聚在以来,大家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种跟风现象,比如某些同学看到其他同学参加某某社团,尽管自己对社团毫不感兴趣,也跟着去凑热闹。某些同学对党没有深刻的认识,入党动机也不明确,但是看到班上同学争先恐后地入党,自己也随大流递交入党申请书。某些同学大学期间本没有恋爱的打算,看到其他同学谈恋爱,感觉自己如果不谈恋爱似乎有点脱节,于是也随便找一个对象谈着玩儿。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
2.实例剖析
从众现象充斥在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众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所以在别人做出某个举动的时候,就很容易顺着别人的思路走。从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真丛中,一种是权益从众。前者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倾向于与群体或者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一致。后者是指大学生虽然在行动上与大多数同学保持相同的步调,但是他们在内心并不认可这种行为,只是担心如果自己不与其他为伍的话,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或者说担心自己偏离集体行为的举动会招来异样的眼光,所以才假装在行为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对于真从众的学生,调整他们的认知是关键。告知他们真正的大学生生活应该由自己规划和掌控的,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己:如果自己对社团没有兴趣或者自己不具备参与某个社团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跟风;要根据自己的信仰来决定是否入党,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党员的要求,不能盲目跟从他人的信仰,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恋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现形式,是两个人情投意合以后水到渠成的交流方式,不是拿来攀比的。对于权益从众则告知他们不需要畏惧他人的眼观,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告诉他们即便是不与其他同学行动一致,也不会遭来其他同学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抛开情绪上的负担,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3.经验总结
(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盲目从众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在个人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不够坚定,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自我定位。所以在大多数同学都从事某个行为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采取违背自己初衷的从众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明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弄清自己的个性特征,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关键时刻坚定自己的立场,控制自己的言行。
(2)帮助学生合理规划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活缺乏一个详尽的可执行的计划表。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从大一进校开始,就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大学生交流自己的大学规划,然后通过制定书面计划的方式将所有的计划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实现大学期间的个人梦想,而不是过自己的生活完成别人的梦想。
(3)协助学生达成目标
很多同学在明确自身定位、合理规划人生以后,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同学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体会从而调整自己最初的规划。作为辅导员,应该要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或者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或者是给予物质上的保障,或者是给予学业上的帮扶,以促成学生达成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五)漠视心理实例分析
1.实例展示
小乐是我本学期初接手的一名试读生。因为在前面两个学年里,累计挂科达40余个学分,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被取消学籍,暂时在下一个年级试读一年。如果试读期间修满所挂学分的三分之二,便可恢复学籍继续学习。如果试读期间未能修满所挂学分的三分之二,一年试读期满以后,自动退学。第一次见到小乐的时候,是他的父亲带过来的。整个谈话过程中,基本都是父亲在说,小乐一直低头不语,父亲偶尔提到一些愿望和要求的时候,小乐也只是默默点头。我单独跟小乐和他的父亲聊了一下,试图得到更多的一些信息,但是除了从小乐父亲那里得知小乐之前的一些学习状况和性格表现意外,基本没有从小乐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小乐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干兴趣,对任何人和物也都提不起精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自己的安宁。一周以后,我再次找小乐聊天。我“转达”了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尤其是班上的女同学,都说他长得挺帅的,像韩剧里面的男主角。小乐很惊讶地看着我,似乎对我的话充满了质疑。未经他解开疑惑,我又跟他聊起他唯一的一个兴趣爱好,玩电脑游戏。也正是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他才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完全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难以自拔。自此以后就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丧失兴趣,一副漠不关心无关紧要的样子。说到游戏,小乐似乎像找到了知音,开始跟我讲游戏的各种攻略以后他在游戏中的独特体验。或许是第二次的谈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后面的谈话小乐逐渐开口,并且在我对他的鼓励和肯定下,逐渐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渐渐从虚拟世界迈向现实世界了。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沟通和交流,小乐的情况有所好转,现在已经会间歇性地去上几门课,简单的课后作业也会提交一部分。开始跟班上的同学接触,与寝室的同学相处还比较融洽。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
2.实例剖析
试读生的问题往往是最棘手最难处理的。因为他们大都是因为一些不好的行为倾向导致自身对学业完全倦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向小乐这种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关心、无所谓”的漠视心理。究其根本,对网络的迷恋往往是现实受挫的一种逃避。因为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同,只能在网络中需求证明自己的方式。所以针对这一类的同学,首先要尊重他们对游戏的喜好,不能剥夺他们证明自己的最后一片阵地。其次要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成就,哪怕是虚拟世界的成功,也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不至于彻底的自我贬低和自暴自弃。再次就是要在现实生活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所价值的。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他们逐渐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老师和同学对小乐的称赞,让小乐看到了自己的优势面,开始重拾自信。虽然他的彻底改变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他每一点小的改变对他来说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可他已有的改变,鼓励他做出新的改变。
3.经验总结
(1)激发兴趣,找回自我
漠视心理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对身边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所以激发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兴趣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激发了兴趣也就帮助学生找回了自我。所以一方面通过同学和家长了解心理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他的特点和特长发掘他的兴趣爱好。然后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的兴趣有发挥的余地,再根据他在兴趣事件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回到真实世界中面对真实的自己。
(2)树立自信,重塑自我
漠视心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某些方面受挫,并将这种负面情绪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丧失自信,迷失自我。解决这个问题最首要的举措当然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他人的夸奖、赞赏、肯定、支持、鼓励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自己擅长的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身的信心。在自身体验和外界强化的双重动力下,产生漠视心理的学生重拾信心、重塑自我并不是一件难事。
(3)强化进步,超越自我
漠视心理很容易让学生弱化学生的心理防线,稍不注意就容易重蹈覆辙。因此,一旦此类学生有了些许的进步,我们就要给予正面的肯定,强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经过多次的强化,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自我控制的能力愈来愈强,能够成功抵制外界的诱惑,从而超越自我,重获新生。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随着时空的转换和时代在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的,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应该抓住大学生共性的心理规律,在实践中摸索应对大学生典型问题的具体策略,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典型心理应对方案,以此推动我们的思政工作迈向新台阶、取得新成绩。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工作导向,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会工作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试述心理现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以简单说明,十四...
答: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

对日常生活学习中典型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
答:逆反心理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意志、愿望、要求,排斥的情绪和行为,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错误的态度,是阻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一味简单重复地传输教育内容,就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大学...

在生活中观察一下人们都有哪些心理现象
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答: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比B组的...

几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答: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

生活中的心理学案例
答: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文中用心理学对生活中常见的八个现象作了解释。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 *** 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 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

分析自己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想象说明了什么?_百度...
答: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考试焦虑(考前综合征)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具体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

在生活中观察一下人们都有哪些心理现象?并说明心理现象的内容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quot;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

简述心理现象并在生活中找出一个心理现象举例说说?
答:心理现象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感受和表现,包括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心理现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焦虑、压力、拖延、幸福感等。以拖延为例,这是一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