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名的字,是不是只有一些贵族或者官宦势力的人才有?一般平民没有吗?一般百姓会起吗?

作者&投稿:勾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百姓在古代指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


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
古人取名后仍要取字的原因:
1、取字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结婚生子了。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在20岁行冠礼时加字,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
略有不同的是,笄礼是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的,如果一直没有订婚,20岁时举行也可以。
2、取字是为了尊重的需要。
《仪礼·士冠礼》上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认为,名卑字尊。成年之后,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要称字。
3、取字是为了避讳。
古人如果名字犯讳的话,就避用其名而称其字。如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讳,就避名称字,所以公孙渊就称公孙文懿,刘渊就称刘元海,褚渊就称褚彦回。

扩展资料:取“字”由来: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
人于本名以外还要有表字的规矩,也是传统中国姓名文化的一个特色,这在世界范围内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说它是制是礼是俗,都未尝不可,因其亦是"周公制礼"的一部分,和古代社会成员的成年礼俗结合为一体。
所谓:“加冠称字",具体一点讲,名在人生三月便取定,而字则要等进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因此,成年礼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礼,或叫称字礼,意义十分重大。
依周公制礼,成年礼因男女区别有不同称谓,男曰"冠礼",又叫"加冠",行礼的过程比命名礼更为庄重、繁琐。
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
女子的成年礼曰"笄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两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所以人们每谓"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岁时。
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女子是否在加笄时便称字?难以一概而论。
汉晋以后,男子称字范围不断扩大是历史趋势,直到民国时,几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有表字。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两次取名的习俗,第一次在出生后,第二次在订婚或结婚时,也是成年标志,其意义与古代行冠礼、笄礼相同;反倒是汉族文化圈内;加冠称字已成昔日黄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称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字”中学问多

因为古代中国的读书人是不分阶级的 农民也可以读书识字(读不读的起另说),而且对姓名没有硬性的规定 一般是按照家庭的传统或者文化程度起的。(中国古代没有世传下来的贵族,朝代更替全都完蛋)

但是名字起得好不好就体现文化水平了,比如朱元璋同志小时候讨饭当和尚期间名字就比较农,叫重八,(但是还是有名字的)基本是按照数字记名了。后来发奋图强 自己改了名字,装X不少。

再古老一些,比如周朝之前 还属于奴隶社会 姓名不像现在这样规范,名前一般是没有姓的。姓的大量形成是在周朝。另外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氏,类似一种封号,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秦朝时期周的贵族没落,特别到了汉朝 头号泥腿皇帝 刘邦时候 旧的贵族体系都基本瓦解了。(项羽同志就是旧贵族)取代的是刘性贵族,不过中间因为刘家人自己打来打去的,被武帝一下分封了,贵族渐渐有名无实,该体系受到了吕后传承下去的外戚体系的挑战。不过还好种子多也是有好处的,就有了光武帝,直到最后的中山靖王之后草鞋刘备。(打住吧)

汗,才发现问的是字。
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这个和名差不多 还是读书的问题,什么人都可以取,但是你字都不认识跑去托人给你取个字,是否太装B。

古代是指什么时候?古代有些阶段,比如春秋时期及以前,普通人、奴隶连名都没有,或只有一个名而没有姓,连姓氏都没有,又怎么会有字呢?
秦汉以后,氏与姓合二为一,不再有区别了,读书人就会有名有字了,穷人家没那个条件读书的,很多人连名都起不好,哪里会有字?
通常是贵族和知识分子家族的人才会由师长起字,而普通贫穷人家,没条件念书,有字的寥寥无几。
起名起字也得有经济实力的。平民也会有,但得富裕一点的,才有这个实力,女的也有,但是女的不受重视,多不传下来。

古代人,姓、名、字都是有的,平民也一样,没有禁止

古代的人分为士族 地方豪强 平民
士族掌握着知识,是做官的绝大多数人选,主要是他们垄断了知识,
地方豪强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他们可以得到书籍但是没有人教,只能自学,被称为“寒门”,基本上没有做官的门路,这两类人就是读书的群体了,他们才是有自己的名字和表字的人。
平民么,北宋以前的历史舞台没有他们的份,他们的地位很低下的,连耕牛和马匹的地位都不如,他们宁愿做牛做马也不愿意做“人”,他们没有资格接触书籍,也不配有名字,那个时候的平民的价值还没有几斤粮食重要。
这三类人隔着难以逾越的深渊。北宋以前的历史基本上是士族门阀和地主豪强的历史,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他们服务的,那个时候能脱离生产去读书的人都是很牛逼的。宋朝以前的读书人就没有一个是穷的,如果有,那也是为了刷声望。即使是出身差的“寒门”那也是地主。宋朝以前有名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都有的,名是熟悉的人称呼,字是陌生人称呼,有的还有号

古代有字吗,有名吗?
答:古代氏族子弟或儒家弟子,一般有三个称呼,既名、字、号。比如李白,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同时,也可以以他的官名或者是所住地方称呼,比如杜甫,人们又称杜工部。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只有姓名,和小名,其他是没有的。比如李狗蛋,他姓李名狗蛋,小名蛋蛋。而大户人家,则不同。姓,代表...

为什么汉朝、三国、晋朝时人的“名”只有一个字?
答: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

古代女子是不是只有名 没有字的
答:不是,古代女子有字,比如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字即表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古代人取字有什么规则?
答:一是要与名相关,二是字数限制,一般可以是单字或者双字,不超过两个字,其它没有特殊要求。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表字起...

古人为什么除了名字还要取个字
答: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呢?
答:在与人交往时,互相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男子自己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自己来叫。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示亲昵;当自己称名字时,则表示谦逊。步入社会,采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方互称对方的字,显得即尊重又文雅。至于字的内容,则大多是...

古代人取名字为什么要取字?
答: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

古代不能称呼人的名,只能称呼“字”吗?
答:古代并不是不能称呼人的名,只能称呼“字”,“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很...

古代女子有小字吗?
答:字是名字外的又一种称呼。这个,女人跟男人是一样的。但是“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