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国为何会遭古人如此仇恨呢,楼兰国做了什么?

作者&投稿:紫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经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为何会让中原人如此憎恨?~

汉朝时期的楼兰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当时楼兰经常为匈奴当耳目,肆意劫掠汉朝车队,所以汉朝才会不断出兵讨伐楼兰。
楼兰和中原的纠葛主要是在汉朝时期,后来的丝绸之路换了路线,孔雀河改道,罗布泊干涸,楼兰逐渐消失不见。我们常见的诗词当中的“楼兰”并不是真正的楼兰国,而是当时国家的敌人,楼兰在后世中已经成为了敌人的代名词。
1、楼兰帮助匈奴劫掠西汉车队
当汉武帝打通西域后,想要继续拓宽商路,然而这条路线上楼兰是必经之地。当时的楼兰联合姑师为匈奴提供西汉情报并且肆意劫掠西汉车队,西汉大怒,遂派王恢和赵破奴出兵楼兰。
2、楼兰同时向西汉和匈奴投降
面对西汉强军,楼兰当然无法匹敌,楼兰王被生擒,同时楼兰向西汉投降。此时匈奴知道后,开始发兵楼兰,楼兰不敌,又投降于匈奴。在西汉出征大宛时,楼兰向匈奴通风报信,甚至要出兵偷袭,但是被发现。汉军偷偷潜入楼兰,又将楼兰王生擒,在楼兰王的万般哭诉下,汉武帝又将其放回。
3、楼兰倒戈匈奴再次劫掠西汉
楼兰王死后,匈奴将人质王子送回继承王位,楼兰再次向匈奴倒戈,又开始了劫掠西汉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楼兰王的弟弟偷偷向西汉投降,向西汉报告楼兰的情况,然后西汉派人刺杀了楼兰王,立其弟弟为王,将楼兰改名为鄯善 。自此,汉朝与楼兰的纠葛告一段落。
总结:楼兰与中原的恩怨主要出现在汉朝时期,在发生了一系列大变动后,楼兰国灭,成为历史中的尘埃。后世诗词中的“楼兰”也只是敌人的代名词,早已不是当年的楼兰国了。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距今3800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当考古人员揭开少女脸上的朽布,惊奇地发现,美丽的姑娘紧闭双目,嘴角微翘,如同睡梦中一般,脸上浮现着甜蜜的微笑。


几年后,诗人席慕蓉写下一首凄婉的《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曾含泪,将我埋葬。用珠玉用乳香,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再用颤抖的手, 将鸟羽,插在我如缎的发上......有谁,能把我重新埋葬,还我千年的旧梦,我应仍是, 楼兰的新娘。”
考古发现,打碎了少女3800年的梦,也让沉睡几千年的楼兰古国重现视野,让我们又回到那段并不优美的战乱年代......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楼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古国,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古国是印欧人种,人口一万四千人,还没有今天的一个乡镇大。楼兰人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与若羌接壤,紧邻敦煌。


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诸国,因为弱小,长期饱受匈奴人的欺凌,只好乖乖当小弟。打破这个平衡的是汉武帝,为了彻底解除匈奴人的侵扰,他决定联络匈奴人的世仇月氏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于是就有了张骞的西域探险。
从这一刻起,挡在西域通途中的楼兰,进入汉帝国视野。
楼兰王如同井底之蛙,平生只认得匈奴人的马刀,根本不鸟汉使的“之乎者也”。于是,他们积极地充当匈奴人的爪牙,不断截杀汉使,让汉武帝大光其火。
元封三年,汉武帝决定帮楼兰王开开眼界,他派赵破奴和王恢,率700轻骑,就轻松把楼兰王“请”到了长安。楼兰王长安几日游,娘哎,世界上还有这么牛叉的帝国!俺投降,你俩都是老大!
楼兰王被放归后,立刻调整政策,分别向汉帝国和匈奴送出质子:你俩代表我给俩老大当孙子去吧!


漠北大战后,霍去病和卫青相继离世,汉武帝苦于无将,持续十几年不动刀兵。狼性不改的匈奴人缓过劲来,又开始在汉边境和西域频频出没。
楼兰国太弱小,每天只能过借风使舵的日子。汉帝国几天没打他,楼兰王一时忘了疼,又投入匈奴人怀抱,帮他们袭击汉人,让西征的李广利损失惨重。汉武帝再度“拍苍蝇”,又把楼兰王“请”到长安,故地重游。
这回,楼兰王带着哭腔说:老大,我们国小,夹在你们俩大国之间,不两边倒活不下来呐!汉武帝心软了,好吧好吧,别再跟我较劲了,回去吧。此后十余年,楼兰王疏远了匈奴。
征和元年,被搓揉了一辈子的楼兰王死了,楼兰国向汉武帝请求,让质子回国继承王位。汉武帝一听,这事不好办。原来这位楼兰质子,在长安长期受到优待,逐渐活出滋味了,越活胆越大,不断犯罪,结果被汉武帝“宫”了!


要是让个“太监”回去当王,楼兰人不能干,这伙计得势了还不得跟汉帝国干到底?于是匈奴人乘机将另一个质子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楼兰与汉帝国的二次摩擦开始了,安归长期生活在匈奴,他即位后,楼兰全面“奴化”。汉武帝晚年,基于国力衰退,停止对匈作战,这个政策,让安归产生错觉:还是匈奴这根大腿粗!要是老楼兰王还活着,一定会抠下他的眼珠!
从征和年间,到汉昭帝初年,安归积极配合匈奴,成了挡在西汉通往西域道路的劫匪,他们频频截杀汉使,和往来商道的商人。
以汉帝国的实力,扫平一个楼兰国不算事。可是当时汉昭帝刚即位,国内政治格局基调是和平,恢复经济生产,不想出兵,这就是楼兰人那十几年嚣张的原因。


面对困局,有个牛人站出来——傅介子。傅介子当时的身份只是个骏马监,他自请出使大宛。傅介子一行只有三十余人,面对死亡威胁,他以超人的勇气,居然连唬带蒙,以大军将至的大话,吓住了楼兰和龟兹二国,顺利完成了出使大宛的任务。
走了一遍西域路,傅介子心里有底了,他向霍光请求,只带原班人马,奇袭龟兹,改变西域倒向匈奴的现状。霍光思量半天,最后批准傅介子拿楼兰王安归试刀。
倒霉催的安归,蹦跶太欢,上了傅介子的黑名单。
这次傅介子依然只带着随员三十余人,都是文官和少量保安。行礼比以前多出不少,都是能晃瞎眼的黄白之货。
到了楼兰边境,傅介子让人通报安归:皇帝派我给你带赏赐来了,快来领赏吧。安归不傻,他像一条机警的鱼,轻易不敢下嘴,拒绝前去拜会傅介子。


傅介子一看,不咬钩?我咋就不信呢!他让人再次传话:这么多财宝,你不想要那就算了,我明天就启程,唉,便宜别的国王们了!
安归绕着鱼饵转了好几圈,贪心终于战胜了小心,他咬咬牙,决定“拼死吃河豚”。也许安归觉得,在自己的地盘,还有护卫随行,汉使那几个文官,能把我咋的?
安归一到,傅介子很热情,他指着陈列得整整齐齐,光灿灿亮闪闪的金银珠宝:这些都是你的了!
安归的智商被闪没了,他戒心全无,与傅介子勾肩搭背,入帐痛饮。酒过三巡,两人好得像哥们。傅介子套着安归的耳朵说:天子有一密旨,需要传达给你,请随我来后帐。


安归根本没过脑子,摇摇晃晃,跟着傅介子一步迈进鬼门关。帐外的安归随从,不大一会儿等来安归的人头,大惊失色。傅介子翻脸大喝:我奉天子之命,诛杀安归,汉军就在其后,尉屠耆(楼兰在大汉的另一位人质)不日即到,他将成为你们的新国王,拥立者有功,反对者死!
安归都死了,谁还愿意拿自己的小命碰大汉的钢刀?于是楼兰全军宣布投降!
就这样,傅介子一行,不带一兵一卒,轻松斩杀楼兰王,搞定楼兰国。西域各国闻听,大惊失色:汉帝国又呲牙了,快踹了匈奴人吧!
这就是历史上,傅介子千里斩楼兰的故事。楼兰国这个名字,从此也成了历史,它被傅介子改成了“鄯善国”。


此后数百年,鄯善国与两汉之间虽有摩擦,但总的来说,它不可逆转地步入与汉文化的融合之中。随着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条件恶化,和周边的战争状态,到公元六世纪,鄯善国被北魏帝国消灭,从此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沙漠。
傅介子斩楼兰王,难度极大。一是路途艰辛,二是面对敌对势力,三是抗旨行事。当时汉昭帝明确否决了傅介子的请求,是霍光的暗中支持,才得以实施。假如失败了,倒霉的一定是傅介子。
所以,傅介子的功勋无法复制,西汉末年,有个叫谷永的官员,劝老将军段会宗说:傅介子那样的功勋,不可能再现,您老就别去西域了,好好养老吧。
可是自古以来,男儿热血疆场,为国建功的勇气,鼓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豪杰,以傅介子为榜样,挺进西域。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二十几岁游历西部边疆,面对雄浑又有苍凉的大漠,他仿佛又看见了大漠风沙中,金甲银枪的将军们,纵马驰骋的英姿。于是提笔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实,楼兰王有多少错?他唯一的错就是国家太弱小了,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站在大汉帝国的立场,楼兰王勾结匈奴,损害汉人利益,可是站在楼兰国立场,他很冤:你们我都不喜欢,可是我又不得不跪舔你们的脚!
中原人真的对楼兰人有多恨吗?不见得,连汉武帝当初也很体谅楼兰王的境遇,处在那个历史环境,同情解决不了问题,大汉也是被匈奴人逼的,汉帝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楼兰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说是中原人有多恨楼兰,不如说是汉民族面对外族入侵,希望投身报国大业的一份壮志情怀。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就有提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诗句,而楼兰只是一西域小国,且早已被北魏所灭,唐朝诗人有何理由仇恨楼兰呢?其实唐朝诗人只是用楼兰代指西域,以表达希望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志向。

楼兰复原一角

李唐一直希望可以超越汉朝,开疆拓土在安史之乱以前一直都是唐朝军人的职责与荣耀。唐朝先后击败突厥、土蕃,进而将西域纳入唐朝版图,并且设置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但是在那之前,楼兰所代表的西域一直是中原人心中的白月光,所以王昌龄会说不破楼兰不还乡。

沙漠存在的意义

楼兰虽然是个国家,但是却非常小,人口两万都不到,放到现在顶多一个街道的人口。在《汉书·西域传》曾有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此国曾经截杀汉朝使者,而唐朝虽然设置了安西四镇,但是西域人却经常在土蕃与突厥挑拨下叛唐,其行为与楼兰截杀汉使的行为如出一辙,所以李白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既然唐朝以武立国,那么征服四方便是好男儿心中的至高理想。

李白和他所敬的梦想

所以古人对楼兰的恨,更多的是在表明心中的志,楼兰古地是西域离唐朝最近的地方之一,那里是距离上离唐朝人最近的梦,所以恨之愈深,爱之愈切,尤其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之后,楼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华夏的荣耀,那里只有退而鲜有败。



楼兰这个国家却是以截杀出使西域的汉代使者而出名。而且这个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在《汉书》的《西域传》有写到,说楼兰国被匈奴所挑拨,多次截杀了汉使。
楼兰夹在匈奴和汉人的中间,一直是一个墙头草的角色,有时候攀附匈奴,有时候又归附到汉里。史书上记载说,楼兰国不属于两国阵营,没有办法自己得到安宁。它时常作为匈奴的耳目来刺探汉朝的军情,时常有假意归顺我们,其实内在并不是向着我们。

是因为楼兰这个国家却是以截杀出使西域的汉代使者而出名。它时常作为匈奴的耳目来刺探汉朝的军情,时常有假意归顺我们,其实内在并不是向着我们。

首先,楼兰这个国家非常小,人口一共不满2万人,可是楼兰这个国家做的最出名的事就是截杀汉使,而且这事还干了不止一次。

楼兰国当时把前来出使的汉使杀了,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两国的和谐,但是他们一意孤行,让人愤怒。

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诗人们对楼兰始终无法释怀,破楼兰、斩楼兰...
答:封侯将相,从而青史留名。楼兰这个地方每当这个时候就是被打击的主要对象。在史上留下很多斩破楼兰诗词的古人们,都是一群心中期盼建功立业,留名历史的人们。而楼兰这个地方就成为了这些人心中必要征服的地方。斩破楼兰就和封狼居胥一样都是每位心有大志向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理想。

楼兰为何让中原人所憎恨,究竟有何原因
答:而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的楼兰,却干起了首鼠两端的勾当,不仅与西汉交好,还和匈奴眉来眼去,最终,被西汉的一位猛将单枪匹马的将其国王斩杀,才算是暂时消停。但也因此,让楼兰在中原人的心目中,成为了憎恨的对象,不仅要“不破楼兰终不还”,还要持续不断的“斩楼兰”,从西汉到清末,关于楼兰的诗句不计其数,其中...

楼兰国为何会遭古人如此仇恨呢,楼兰国做了什么?
答:既然唐朝以武立国,那么征服四方便是好男儿心中的至高理想。李白和他所敬的梦想 所以古人对楼兰的恨,更多的是在表明心中的志,楼兰古地是西域离唐朝最近的地方之一,那里是距离上离唐朝人最近的梦,所以恨之愈深,爱之愈切,尤其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之后,楼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华夏的荣耀,那里只有...

古代的楼兰究竟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
答:傅介子经此一事,一战成名,封侯拜相自不在话下。此后,楼兰更名为鄯善。为防他们继续作恶,汉帝责令其迁都扞泥城。公元448年,在北魏的铁骑下,鄯善国灭亡。楼兰这个国家,存在的时间不长,要说大奸大恶也没有。更谈不上对中原造成多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但是为何遭到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嘲讽呢?

“不破楼兰终不还”,究竟何为楼兰,为何中原人如何痛恨此地?
答:没过多久,在匈奴的威胁下,楼兰不得不同时向匈奴和汉朝称臣。后在匈奴做人质的侍子安归被立为楼兰王,楼兰再次叛变。中原人一直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精髓的其中关键是“恪守信义”。楼兰人三翻四次地见风使舵,已经彻底违背了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不管的前朝的古人,还是后朝的来者,都对之...

楼兰不足2万人,中国古人为何苦大仇深?
答:这样楼兰又有新的王了,他们听命于匈奴了。这样的结果对汉朝来说是不利的,楼兰又开始破坏汉朝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又阻碍汉朝的丝绸之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英雄,他叫傅介子。傅介子利用和楼兰王喝酒聊天的时候直接杀死了楼兰王,命令楼兰的臣子和百姓要臣服于汉朝,直接分化了楼兰国。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让中原人如此憎恨呢?
答:因为想要攻打匈奴这个国家必须要经过楼兰,因此楼兰就在这两个国家之中夹处逢生,为了能够让这个小国繁荣起来就做起了墙头草,两边都得到好处,可是楼兰竟然充当匈奴的耳目,这件事情传到中原之后惹怒了很多人。楼兰作为两国的墙头草竟然给匈奴通风报信,使得汉朝军队损失惨重,所以遭到中原人的憎恨。知道汉昭...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
答:而楼兰则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书·西域传》中有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

成了众多诗人假想敌的楼兰,究竟犯了什么错?
答:然而这种在状态没持续多久,到了汉昭帝时期,楼兰王过世。匈奴便扶持当年被送往匈奴的质子安归为楼兰国国王,楼兰又倒向匈奴。而此时楼兰已经不只是小小的西域诸国之一,而是西汉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要道。如此一来,西汉与西域的往来被匈奴死死掐住,楼兰还肆意杀害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其他小国也乘火打劫...

古代楼兰之地,为何古人总要灭掉楼兰?
答:楼兰国投靠匈奴,两边倒。从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中可以发现,有个叫楼兰的国家,总被针对。楼兰实际上是一个小国家,在唐朝时,周边的小国都会像朝廷进贡,就是示好打算友好往来,但是呢,楼兰国投奔了匈奴,本来朝廷和匈奴就长期作战,楼兰这个小国还投靠匈奴,所以就有王昌龄这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