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亢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傈僳族民歌的传承意义~

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怒江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长管云东介绍,近两年来,怒江州重点开展了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2008年省、州两级共投入40余万元进行傈僳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出版了650页的《傈僳族民歌集》,傈僳族民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据了解,自2007年组织开展“傈僳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以来,怒江州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在州、县文化馆设置专门岗位,安排专人从事傈僳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全州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收集录音近1200分钟、录像资料1000多分钟,拍摄了图片1600多张。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怒江州通过组织乡级农民文艺汇演、扶持民间艺术团、补助民族文化传承人等方式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截至2008年,全州共有农村文艺队160多支,其中包括数十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团。2009年年初,怒江州还向州内2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了一次性补助3000元;在2009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怒江州还将向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发放8000元的补助。

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
木刮
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长篇叙事歌的内容。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歌手,木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摆时”和“优叶”
“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摆时和优叶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 2009年6月16日晚,精品民族音乐会《我的祖国,我的家》在云南玉溪市聂耳演艺中心举行。作为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活动之一,本场演出呈现了不同民族的经典民族音乐,其中来自古老的傈僳族的“摆时”民歌,让观众领略到“天籁”的魅力。
“摆时”是傈僳族山歌,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传统叙事长诗,以及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即兴编唱。
16日晚晚亮相的“摆时”合唱团的60名演员来自云南泸水县9个乡镇农村,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将傈僳族的“摆时、优叶、木刮”文化传承下来。
合唱团当晚演唱了3首歌曲。在《摆时之乡欢迎您》《歌唱幸福好光景》两首歌曲的演唱中,用对歌、对唱、一领众合等方式,唱出了奔放热烈、富有激情的民歌。合唱团还对这种音乐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用“摆时”唱法演唱了外国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尽管观众无法听懂歌词,但深情的演唱和“摆时”民歌的特点,让观众领略到传统音乐的魅力。



傈僳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答: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

傈僳族音乐的特征
答:②怒江地区傈僳族在演唱民歌时,常用喉部颤音润 腔,这种独特的颤音形成傈僳族民歌特有的演唱风格。 1950年以后,音乐工作者在对傈僳族民间音乐进行 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不少富有民 族特色的作品,如歌曲《阿克吉》、歌舞音乐《琵琶欢 歌》等。

傈僳族民歌有什么特征
答: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 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曲调朴实...

傈僳族民歌杰作木刮
答:在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中,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木刮民歌,是中老年男子之间的一种对唱活动。他们在火塘边围坐,以男声和女声的身份进行互动,一人领唱,众人和声,酒与歌声交织,形成热烈的对歌竞赛。这种活动常常持续数日数夜,展现出傈僳族对歌能手的才艺与热情。木刮对唱蕴含着丰富的叙事元素,它涵盖了民...

怒江傈僳族
答:2. 木刮:在傈僳语中,“木刮”原指所有的歌曲和调式,但现在它专指叙事性的古歌。属于木刮类的歌曲和调式,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和“其奔木刮”(三弦调),通常会根据内容冠以特定的名称。木刮主要用于演唱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通常在民族节日、集会等重要场合演唱。这类曲调...

傈僳族民歌摆时优叶
答:摆时和优叶不仅是口传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内容,展示了傈僳族诗歌独特的句式、韵律和修辞特点。同时,它们也体现了僳僳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如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和衬词的巧妙运用。对这两种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尤为重视。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傈僳族民歌列为第一批...

傈僳族民 歌 傈僳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
答: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有什么特点?
答:也有短情歌。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老少皆宜。一般人出门,上山,散步,感受现场,随便唱唱。这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民歌,白天的田野、田野、山野、公路上随时都能听到,但曲调大多相同,只是快慢不同。这个速度表现在单词和句子之间,或者句子之间。用不同的速度来表达内心的快乐、喜悦或沮丧、悲伤。

傈僳族民歌爱唱民族
答:唱歌对调是傈僳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他们生活中的“盐与歌”。他们的民歌淳朴深情,旋律丰富多样。传统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既有模仿动物的动作,也有反映生活劳作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唱歌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他们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民歌文化。每年在泸水、碧江、云龙等地,汤泉...

傈僳族民歌题材丰富
答:其中,木刮是傈僳族最为重要且广为流传的歌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地。起初,木刮泛指所有歌曲和调子,后来逐渐特指叙事古歌。根据内容不同,其他木刮类歌曲会有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和“其奔木刮”(三弦调)等特定称呼。木刮通常在严肃的场合,如民族节日、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