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柏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什么意思?~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整句话的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字词释义: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7、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意思是:家中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敬长辈。
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扩展资料: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
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ì),谨而信,泛(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答: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子女的,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严谨而信实,并要博爱众人,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它强调了孝顺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为人之本,也是...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
答:文言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爰众而亲仁
答: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晚辈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里,就应该孝敬长辈及家人。出去到社会上,也应该尊老爱幼。做事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有博爱之心,敬爱广大人众,使自己的言行,向仁义道德方面靠近。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哪里
答:出自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一、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释义: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的意思...
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第一》)。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这是儒家伦理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链条。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如何可能?本文拟就这一过程的特征及其在精神上的可能性作一新...

入则孝全文翻译
答: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出处初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顺父母是爱,敬爱兄长也是爱,因为爱,所以会去维护,因为爱所以会敬重,因为爱所以会顺从这种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
答: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

《论语》解答意思
答: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ì),谨而信,泛(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2....

论语中写“孝”的句子并翻译
答: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