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油气勘查基地发展战略设计

作者&投稿:须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一、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1.战略背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9.29亿吨,可采储量79.11亿吨;石油探明程度为37%,整体处于勘探中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还有476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2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8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4%,处于勘探早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还有27.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还有18.4万亿立方米。我国油气勘探程度不均,东部地区勘探程度较高,但仍有一半油气资源潜力尚未探明;西部地区和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有3/4左右的油气资源潜力有待发现。近年来,我国石油勘探费用逐年加大,平均年度增幅15%,年度新增探明石油储量也以9%的平均增幅增长,但探明储量仍然难以维持当前及未来的需求。我国油气产能主要分布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油气普查成果区内,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油气普查成果“老本”基本吃光。开展新一轮油气普查工作,探索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资源,新增油气储量、提高油气产能,仍是当务之急。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制约我国油气勘查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我国含油气盆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研究,重点提高含油气盆地和远景区油气基础调查与评价程度,开展油气远景区优选,优选出80~150个油气远景区。
“十三五”期间: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我国沉积岩覆盖区,进一步查明油气地质背景和条件,系统形成新的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预测80~150个油气远景区。
3.战略任务
在已有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我国陆域和海域划分为11个工作区,突出重点,部署地面地质调查、重磁电震、实验测试和科探井等实物工作量,重点开展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调查,提高调查工作程度。
系统调查评价我国沉积盆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界定沉积盆地,系统研究沉积盆地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沉积盆地演化及类型;确定沉积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评价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形成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分析区域性储盖组合及其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获取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编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形成系列调查研究成果,预测油气远景区。
(二)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
1.战略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开展过两轮全国油气普查工作,为发现大庆、胜利、辽河等大型油田和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渤海、珠江口等大型油气区做了大量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促进了油气储量、产量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1998年国土资源部组建后,在新形势下,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在南海北部深水区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在大庆及胜利油田外围、青藏高原取得了重要发现和进展,优选出了一批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对石油企业加快勘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近10年来我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薄弱,投入不足,在已登记的400多万平方千米油气勘查区块范围内,尚有一半以上没有达到法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其中连续三年未完成最低投入的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国家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投入严重不足,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新区油气基础地质和战略调查部署偏少,工作明显削弱,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接续区。油气勘查区块的排他性,制约了跨区块、全盆地的整体性调查评价和基础研究,影响了对全盆地、区域性油气地质规律性认识的提升,不利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布局。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提出油气勘查新方向和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部署方案;力争在南方海相地层、北方古生界、青藏地区和南海海域等新区、新领域取得油气重大突破;提交10~2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油气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优选出一批油气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促进石油储量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实现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工作制度化,形成油气资源调查与商业性勘探的良性互动机制。优选出30~5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和5~10个勘探接续区,直接促进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
3.战略任务
在我国陆域和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程度低的新区、新领域、新层系,采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地球物理勘查和科探井工程等实物工作量。在油气远景区基础上,优选有利目标区和后备基地,促进油气重大突破和新发现。
将青藏地区的重点盆地、塔里木和鄂尔多斯及外围盆地的新领域、东北和华北及西北地区的新层系以及东海、南黄海、南海等海域作为战略优选区,开展油气地质和成藏条件调查评价,力争实现油气发现,提交一批油气后备基地和有利目标区。选择西北有油气远景的中小盆地群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等地区和领域作为战略准备区,开展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和资源前景分析,提交一批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
(三)油气资源评价
1.战略背景
1998年,国土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取得成果显著,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和规划以及加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系统评价了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分析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预测了2030年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评价成果为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和石油企业调整勘探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探索了新机制,为开展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
到2020年,实现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成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机制和系统,定期、及时评价全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资源潜力,预测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3.战略任务
在已有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全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资源评价。对取得油气新进展和新认识的盆地进行油气资源动态评价。适时开展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新类型油气资源评价,分析油气资源潜力变化。开展我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建设,开展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依据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结合油气新发现和地质新认识、油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以含油气盆地为基本预测单元,开展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同时,兼顾砂岩型铀矿、钾盐及煤等相关矿产的综合调查和评价,力争有新的突破。
(四)非常规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
1.战略背景
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程度很低,刚刚起步。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130亿立方米,探明率仅0.3%,仅沁水、鄂尔多斯有一定程度勘查和开发利用。如能正确处理煤层气和煤炭开采时序,加大技术攻关和勘探开发力度,促使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开采,煤层气有望成为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我国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1100亿吨,查明率不足15%,勘探和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通过进一步加强油页岩勘查,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开采技术攻关,解决好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油页岩就能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我国油砂、页岩气、幔源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其中,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球总资源量远远超过目前已知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总和。据研究,冻土地区储存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陆域冻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22.4%。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开展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调查和钻探技术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圈定了一批战略选区,并于2008年和2009年在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区实施钻探验证,成功取得天然气水合物的实物样品,证实我国冻土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到目前为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有效的勘查技术,只能依靠间接找矿标志和钻探验证;另外,也无经济有效的开采技术,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所带来环境效应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开展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潜力,是当务之急。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评价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优选出20~30个有利目标区和3~5个勘探接续区。
其中,揭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机理,研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方法,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圈定重点目标区;进行试开采经济评价及环境效应评估,为我国新能源开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十二五”期间:以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初步查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试验,初步建立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模型。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开发技术研究以及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评估。“十三五”期间:完善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初步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完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进行开发试验,全面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环境效应。
3.战略任务
选择主要含煤盆地和盆地群,开展煤层气资源调查,查明煤储层特征、煤层气富集条件和煤层含气性,评价煤层气资源潜力,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评价,建立煤层气选区标准和评价体系,划分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提出勘探和开发建议。
开展全国油页岩资源调查,查明油页岩资源分布规律,评价油页岩资源潜力,圈定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远景区。选择有利区块,探索油页岩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
选择全国重点油砂含矿区,开展油砂资源调查,落实开发前景区;在南方地区和鄂尔多斯等盆地,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探索页岩气分布规律,发现页岩气富集区,选择有利区块实施试验工程,探索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评价开发利用前景;积极开展生物气、幔源气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和评价。
开展陆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钻探调查,初步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圈定重点目标区,开展试开采经济评价,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成藏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非油气能源矿产调查
(一)煤炭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我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2000米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有5.57万亿吨。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35万亿吨,资源查明率为24%,其中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程度仅46%,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尚有1.53万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5万亿吨。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与主要消费市场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这种分布特点也决定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的不均匀性,即东部地区勘探开发程度较高,许多矿山出现资源枯竭,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寻找接替资源;中部煤炭精查储量较低,且供应能力受到环境和水资源制约;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查工作滞后,勘探开发程度低,待查明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整装勘查工作亟待加强。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7~12个,评价大型煤炭后备基地3个,新落实大型煤炭基地3个,新增一批煤炭查明资源储量。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14~24个,评价大型煤炭后备基地4个,新落实大型煤炭基地7个,新增一批煤炭查明资源储量。
3.战略任务
开展煤炭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以新疆、青海聚煤区为重点,开展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煤炭资源潜力调查,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开展青藏铁路沿线、具备找煤条件的南方缺煤省份、东部资源枯竭矿区外围深部、东北地区东部煤炭资源潜力调查,发现一批新的煤炭矿产地;加强煤田地质基础研究、资源评价和选区工作;开展煤炭资源战略和规划研究;编制全国煤田地质基础系列图件,为做好煤炭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开展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后备基地煤炭整装勘查。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评价并向国家提出新的大型煤炭基地建议,为国家西部煤炭资源利用规划提供资源保障。
开展国家规划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资源勘查。在现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内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开展煤炭资源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矿区井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铀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我国陆域铀矿成矿地质背景有利,全球最著名的两条跨大洲的巨型铀成矿带——欧亚铀成矿带和滨太平洋成矿带均横穿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等内生热液型铀矿床分布广泛,已发现了数条有远景的成矿带;砂岩型外生铀矿床在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已取得重要成果,找矿潜力很大;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在华中南、南秦岭地区分布范围大。我国陆域范围已完成航空放射性测量390万平方千米,完成中比例尺以上放射性地质、物化探调查评价的面积仅约120万平方千米。但全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整体较低,除矿田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铀矿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青藏高原等地区多为空白区;大多数硬岩型铀矿床只控制在500米以浅,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勘查深度多在400米以浅。开展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和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调查和勘查,是实现铀资源新发现和增加资源储量的必然途径。
2.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主要铀成矿区带的调查评价和整装勘查,力争新发现铀矿产地×个,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实现2020年以后动态保有探明铀矿资源储量不少于×万吨,大大提高国内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障程度。其中: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新发现铀矿产地×处,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新发现铀矿产地×处,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
3.战略任务
(1)铀矿资源调查评价。以北方地区沉积盆地中的地浸砂岩型铀矿为主,重点开展沉积盆地铀资源调查评价,兼顾泥岩型、致密砂岩铀矿。加强重点成矿远景区带花岗岩型、火山岩型铀矿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兼顾碳硅泥岩型铀矿和含铀磷块岩铀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铀资源总体潜力初步调查,大致查清我国铀资源分布和总体潜力。
(2)铀矿整装勘查。加大重点成矿区带的找矿勘查力度;系统勘查北方地区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加强南方老矿田深部和外围找矿,充分挖掘铀资源潜力,扩大落实资源储量。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完善油气资源勘查资料、做好油气开发利用充分准备为工作重点。

1.近期战略(2013—2015年)

完善油气资源勘查资料,做好开发充分准备。以探明储量情况为主,尤其是“最有利区”和“有利区”(表8-12所列)的油气资源储量以及开发条件,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提供有力的证据。

根据“‘十二·五’地质工作规划建议”,“要全面评价资源家底(万米油气资源和3000m金属矿床),为资源勘查,减轻灾害,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应根据其要求进一步落实其具体内容,为寻找中国油气资源接替基地奠定基础。

从获得的资料分析来看,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应该首先对已钻井见油的伦坡拉—尼玛盆地开展更进一步的工作,完善其生产地质资料。同时,制定好该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案,包括为生产布井选址方案、开采用工具设备的储备使用方案、环境保护方案、劳动保护方案等。以保证在能源市场迫切需要,同时其他时机成熟时对该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其次对羌塘盆地中“最有利区”和“有利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尤其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有效验证,争取对“最有利区”完成钻井、测井工作。

藏北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的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在本阶段,基地的石化能源勘查储备除了油气资源以外,还应该注意油砂资源、页岩油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勘查储备工作。同时顾及环境保护问题,应该考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这些新型能源的充分开发和使用。尤其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在西藏地区虽然已有约10年的基础工作,但是主要应用于藏民的家庭能源支持。由此为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基地建设能源需求上提供可借鉴的一些经验,也为较大规模使用太阳能提供一些研究基础资料。

在该阶段,以藏北地区伦坡拉—尼玛盆地为范例的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初步“形成以水电为主,油、气和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源体系”,为进一步建设整个藏北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打好基础、历练经验。

2.中期战略(2016—2020年)

完善表8-12所列羌塘盆地中所有有利区块的勘查工作,同时建成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保障体系。

羌塘盆地各类型有利区块相隔一定距离,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也有所不同。在“近期战略”阶段已经对“最有利区”和“有利区”展开了工作,基本上建成了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区。在本阶段应对其他区块展开详细工作,完成相关勘查、钻井和测井,以获得更加详尽的油藏地质资料,为进一步的油田开发做好准备工作。

从目前获得的资料看,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具南部公路网密集、北部稀疏的特征,断头很多。虽然有铁路线通过,但铁路通过受益的地区主要靠基地东部,而且,藏北油气潜力区域(羌塘盆地中北部)中的公路联网程度低。这样的局面下就会出现物资运输跟不上、生活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使得人民生活,尤其是资源的勘查和利用工作的开展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阶段需要提高整个战略油气储备藏北基地的运营保障条件,进一步落实“完善以公路网为基础,以干线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和边防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任务,实现基地内东西向运输大通道的建成。

同时还应该在公路交通要道与油气勘查储备基地附近修建小型太阳能、风能发电站,以供当地使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能源需求问题。也为今后青藏地区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打好并网基础,为以后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资源创造基本条件,积累建设经验。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答: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制约我国油气勘查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我国含油气盆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研究,重点提高含油气盆地和远景区油气基础调查与评价程度,开展油气远景区优选,优选出80~150个油气远景区。 “十三五”期间: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我国沉积岩覆盖区,进一步查明油气地质背景和条件,系统...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答: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并举,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储备、贸易、化工和消费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分析,回答其...

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答:二、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是以矿产资源的持续供给、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减低环境代价为前提,充分满足当前与长远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是: (1)最大...

勘探建议
答: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和潜力分析及发现趋势预测,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实际,提出勘探的总体方针是:“深化东部、发展中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区”;加强油气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和科技攻关;调整政策机制,鼓励勘探投入;实现石油探明储量稳中有升,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可采资源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

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答:二是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起到了指导作用。评价提出的“深化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和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等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的建议,有效指导了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战略布局。三是对石油企业调整勘探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石油企业依据评价结果,将勘探重点开始转向海域、海相地层...

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
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勘查为突破口,尽快形成一批新的资源接替基地;要加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搞好地质...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 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油气储备体系框架设计路线
答:根据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建设所处阶段不同的实际需要,通过实施分层管理、分工管理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就涉及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问题。图7-6 战略油气储备体系建立流程 由于增加了发展储备的理念和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形式,就形成了资源储备方式的需求。而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

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答:1.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难度加大,风险增高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勘查的对象由构造圈闭向岩性地层圈闭发展,由陆相向海相发展,由中浅层向深层发展,由陆地向海域发展,由浅水向深水发展,由常规资源向非常规资源发展,由地理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地区向复杂困难地区发展,实现油气新发现和重大突破的难度加大,风险不断...

油气勘查重点工程目标
答: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优选油气资源勘探有利区带,为寻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整装大油田和为转入商业性勘探开发吸引投资打基础,以实现在陆地新区和海域以及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实现油气资源战略勘查的重大突破。优选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实现油气资源战略接替,提高油气供给的保障能力。

项目背景与方案介绍
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出于发展国家能源建设的战略需求,通过近年来的油气地质调查,显示了该盆地是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因此,人们期望在这里能有重大突破。依据该盆地与邻区现有地质、物探、化探、人文社会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油气勘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