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演义》华歆的简介?

作者&投稿:肥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华歆和王朗各有什么故事?~

华歆:
1、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
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2、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
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
3、名士高风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
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
王朗:
1、未可折而折。
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席上嘲讽他说:“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王朗仰头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曹操问:“为什么这么说?”
王朗回答:”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2、保全亲友
王朗少年时与沛国名士刘阳交友。刘阳担任莒令,三十岁就去世了,所以后世很少听过他的消息。当初,刘阳认为汉室渐渐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惧怕他对汉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等到曹操掌权后,下令寻找他的儿子的命令很急。
其子惶恐而窘迫,无处可逃。刘阳的亲旧虽然多,但没有人敢帮助匿藏他。王朗于是接收他数年,等到从会稽回朝廷,又数次开解曹操。很久以后曹操终于赦免他,刘阳的人家于是得以保全。
3、屡荐贤才
黄初年间,曾有鹈鹕聚集在灵芝池,曹丕下诏公卿举有高尚品行的君子。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并称病逊位让职给杨彪。曹丕于是为杨彪设置吏卒保护,地位仅次三公。并不许王朗逊位,王朗才起身。

扩展资料:
华歆起初为豫章太守,在孙策崛起江东之际降于孙策麾下,但一直到孙权时皆未获得明显的重用。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用顾雍之策,企图制造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坐享渔翁之利,于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华歆为使,北上晋见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后,华歆随即被曹操任命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变成曹操的幕臣。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朗以会稽太守的身份初次登场。在孙策打败吴郡的严白虎之后节节进逼,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力排众议接纳了逃亡的严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对。之后派遣大将周昕与孙策作战失败,自知不敌孙策而向中原逃亡。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朗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而魏书云:“歆时年七十五。”

  割席断交的故事出自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三国志》并无记载,割席断交是否真有其事值得商榷。

  而《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描绘成一个趋炎附势、凶残的小人。但《三国志》却对华歆评价甚高,品德清纯,还多次举荐管宁出仕。

华歆(157-231)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曹魏大臣。与钟繇、王朗同为三公。又与邴原、管宁齐名,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字:子鱼
生卒:157— 231(75岁)
终属:魏朝
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
容貌:衣冠无不游行市里
官至:太尉 御史大夫 司徒
谥曰敬侯
弟弟:华缉
儿子:华表 华博 华周
孙子:华廙 华峤 华澹
曾孙:华昆 华荟 华恒 华轶
相关人物:孙策 曹操 王朗 钟繇 曹丕 曹睿
曾效力过的势力:东汉 吴 魏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华歆 华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曹睿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汉。华歆上疏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废灵帝、立合肥侯,邀华歆共议废立。华歆认为王芬难成大事,遂拒绝王芬。事后王芬事败自杀。华歆举孝廉,任郎中;因病辞官。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华歆被任为尚书郎。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迁都。华歆求为下邽令,后因病从蓝田到南阳。袁术在南阳,遂收留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从。华歆辞袁术,东至徐州,任豫章太守。华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刘繇病卒,享年42岁。刘繇旧部欲奉华歆为主。华歆鉴于自己身为人臣,遂拒绝。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孙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劝降华歆。华歆自知无力与孙策战,遂降。孙策以上宾礼待华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四月初四,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6岁。曹操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孙权遂遣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歆送行,共赠送数百金。华歆收下礼金,临行前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同年,曹操封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亲手捆绑伏皇后,并鸠杀二皇子。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华歆任御史大夫(三公之一)。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驾崩,享年66岁,王太子曹丕即魏王、丞相、冀州牧之位。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华歆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朋友、亲人、旧故,并为奴仆们安家。同年十月,曹丕篡汉,封华歆为司徒。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华歆举荐管宁。曹丕征用管宁,管宁不从。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40岁,皇太子曹睿即位,于十二月华歆任太尉,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允,征管宁为光禄大夫,管宁不从。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上书:“出兵浪费人力物力,于民有害,于国无利。况且蜀国地势凶险、易守难攻,太祖、先帝先后讨伐,皆出师不利。”并劝谏:“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时逢大雨,曹真举兵难进。曹睿诏曹真回师。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正月,曹睿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十二月,华歆病逝,终年75岁,谥曰敬侯。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陈寿:①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②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三国志·魏书》:歆性周密,举动详慎。
《华峤谱》: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傅子:华太尉积德居顺。
曹睿: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华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三国演义》中的华歆
华歆本来是豫章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投降孙策。后来孙权用顾雍之计,派他前往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后华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曹操废伏皇后时,华歆亲自带领士兵进入皇后寝宫抓捕伏皇后。曹操死后,华歆又同王朗等曹氏旧臣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
华峤谱叙曰: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原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三国志》中的华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魏略曰: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语在武纪。魏书称芬有大名於天下。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徵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华峤谱叙曰: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原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魏略曰: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原奉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胡冲吴历曰: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翻还报策,策乃进军。歆葛巾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便向歆拜。华峤谱叙曰: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教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每策大会,坐上莫敢先发言,歆时起更衣,则论议讙哗。歆能剧饮,至石馀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虞溥江表传曰: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馀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孙盛曰: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尚书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魏书曰:文帝受禅,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华峤谱叙曰: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孙盛曰:盛闻庆赏威刑,必宗於主,权宜宥怒,出自人君。子路私馈,仲尼毁其食器;田氏盗施,春秋著以为讥。斯褒贬之成言,已然之显义也。孥戮之家,国刑所肃,受赐之室,乾施所加,若在哀矜,理无偏宥。歆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则当公言皇朝,以彰天泽,而默受嘉赐,独为君子,既犯作福之嫌,又违必去之义,可谓匹夫之仁,蹈道则未也。魏书曰:歆性周密,举动详慎。常以为人臣陈事,务以讽谏合道为贵,就有所言,不敢显露,故其事多不见载。华峤谱叙曰: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陈群常叹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傅子曰:敢问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积德行俭,华太尉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晏婴、行父何以加诸?”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魏书曰:又赐奴婢五十人。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列异传曰:歆为诸生时,尝宿人门外。主人妇夜产。有顷,两吏诣门,便辟易却,相谓曰:“公在此。”踌躇良久,一吏曰:“籍当定,奈何得住?”乃前向歆拜,相将入。出并行,共语曰:“当与几岁?”一人曰:“当三岁。”天明,歆去。后欲验其事,至三岁,故往问儿消息,果已死。歆乃自知当为公。臣松之按晋阳秋说魏舒少时寄宿事,亦如之。以为理无二人俱有此事,将由传者不同。今宁信列异。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絜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於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魏书云:歆时年七十五。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户邑,封歆弟缉列侯。表,咸熙中为尚书。华峤谱叙曰: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时同僚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兼厉锋气,要(君)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入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来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议。司空(陈泰)〔陈群〕等以此称之。仕晋,历太子少傅、太常。称疾致仕,拜光禄大夫。性清淡,常虑天下退理。司徒李胤、司隶(王密)〔王弘〕等常称曰:“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中子博,历三县内史,治有名迹。少子周,黄门侍郎、常山太守,博学有文思。中年遇疾,终于家。表有三子。长子廙,字长骏。晋诸公赞曰:廙有文翰,历位尚书令、太子少傅,追赠光禄大夫开府。峤字叔骏,有才学,撰后汉书,世称为良史。为秘书监、尚书。澹字玄骏,最知名,为河南尹。廙三子。昆字敬伦,清粹有检,为尚书。荟字敬叔。世语称荟贵正。恒字敬则,以通理称昆,尚书;荟,河南尹;恒,左光禄大夫开府。澹子轶,字彦夏。有当世才志,为江州刺史。

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曹睿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汉。华歆上疏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华歆(157-231)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曹魏大臣。与钟繇、王朗同为三公。又与邴原、管宁齐名,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

演义:
华歆原效力江南,后奉诏归属曹操。华歆囚禁伏皇后、鸠杀皇子,逼迫献帝禅让、鼓动曹丕篡汉。

被管宁割席绝交的那个。

请问《三国演义》华歆的简介?
答:《三国演义》中的华歆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和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华歆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早,最初以袁绍的谋士身份出现。然而,他看出袁绍并非能成大事之人,因此最后投降了曹操。这一行动展现了华歆的聪明才智和灵活的政治立场。他并非忠诚于某人,而是更倾向于选择有能力实现...

三国华歆不肯给的故事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太和五年,华歆去世,谥号等着他。作为《华新》中魏国的重臣,他主张重农轻兵,重视文化、教育、教化的治国思想。泰和初年,魏明帝想进攻蜀汉,华歆上书反对。华歆认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富强了,别人就不会欺负了。魏明帝考虑了各种因素,最终采纳了华新的建议。《三国演义》年,华新是...

华歆简介 历史上曹操手下谋士华歆怎么死的
答: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而魏书云:“歆时年七十五。”割席断交的故事出自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三国志》并无记载,割席断交是否真有其事值得商榷。而《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描绘成一个趋炎附势、凶残的小人。但《三国志》却对华歆评价甚高,品德清纯,还多次举荐...

三国演义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华歆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答:华歆如何逼帝禅位,史书没有记载,查阅〈〈三国演义〉〉,其中有“华歆诌事魏,故草次诏,威逼献帝降之。”的句子,很明显华歆的舞台形象是根据小说加工塑造的。有人还〈〈世说新语〉〉中有关华歆的故事佐证他德行卑污,〈〈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说“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

三国华歆拒赠的故事 华歆是个怎样的人
答:华歆是一个清正清廉的人。华歆从会稽这个地方返回都城的时候,当地的宾客和以前的故人,赠送给他数百两黄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当到了要走的时候,对那些个给他黄金的人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思,因而接受的钱财就多了。想我现在是一辆车远行,留着这些个金钱将是怀壁其罪,...

不失雍熙中的华歆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答:而也就是华歆这次的举动,让他成为一“不忠不义”之人,遭受了千古的骂名。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拜华歆为相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氏江山从此落入他人之手,华歆也被封为司徒。在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华歆当时的“丑恶嘴脸”可谓是深入人心。但根据《三国志》注引华桥...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答:《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介绍三国人物简记---蜀汉人才榜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

我心目中的华歆
答: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与邴原,管宁称为“一龙”。他还是曹操手下一名谋士,很有才华……华歆和管宁是一对好朋友,但管宁名扬四海,可华歆却臭名远扬。人们对他的评价都很不好。说他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像这样的评价我看多了,也觉得华歆非常坏,再加上看过三国演义中华歆逼迫汉献帝让位,对...

从管宁割席中看出两人怎样的性格
答:华歆求为下邽令,随后因病从蓝田到了南阳。而当时的袁术便在南阳,见华歆是一人才,便收留了华歆。此后,华歆在跟随袁术期间,曾力劝袁术兴兵讨伐董卓,以勤王室。但是袁术不从,于是华歆便立即离开了袁术。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华歆似乎心存汉室。对于在《三国演义》中把华歆塑造成一个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可能是与“...

《三国演义》中华歆和王朗各有什么故事?
答: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王朗:1、未可折而折。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席上嘲讽他说:“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王朗仰头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曹操问:“为什么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