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

作者&投稿:謇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
2、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3、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
4、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的连通器。
5、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中,研究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并加以应用,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显得极其重要。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即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情境;以多样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活学习思维;利用创新的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应用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它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核心领域中的应用也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实践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进行各种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提高,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宽广途径。
1,、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情境。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创造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语文教学再不是填鸭式满堂灌,语文课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甚至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个别化教学,在一种创造性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首先利用声、情、图、文并茂的录音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欣赏课文录音并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以录音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聆听欣赏中走入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趣,更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接着我又利用投影、计算机动画并配上音乐效果等制作展示一幅幅春天的图画,让学生在一种有效的情境中走入朱自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让学生在一种极具形象的感官中获得对春的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以较好的教学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多样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
传统语文教学有它良好有效的一面,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迫切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介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也改变了语文教学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使以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为主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成为常态,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了知识的获得者、建构者,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利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组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利用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例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利用幻灯片、动画、动态三维模型演示云层的变化过程及天气变化状况,就让学生对如何看云识天气有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我再配以通俗的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便迎图而解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一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文本资料,补充文本资料,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从而让学生自如运用各种声像信息,有效突破教学内容及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的突破。
3、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活学习思维。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教学的资源更丰富、教学的形式更多样,教学的内容更宽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以更大空间的提升。今天的“教材”已经成了“学材”,语文教学要求给学生的东西更多了,但是很多以前要在课堂讲授的东西已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课堂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质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搜索、下载与文本内容有关联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源,让学生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故宫建筑有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这些也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让现代语文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活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运用多种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向课堂45分钟要效果,达到语文教学效果最大化。
4、利用创新的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航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多种教学功能,创新教学结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方法指导模式,“一读为主、情境体验”赏读模式,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我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中的朗读,课件运用大量声像资源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然后在教师诵读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文本字词解释、思路、艺术特色分析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通过课件欣赏诵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有针对性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探究学习,并且充分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课文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舒婷的《思念》一诗,分析器其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同时完成相关训练题。通过这样一些教学结构的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渐渐有了质的飞升。
因此,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与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优化语文课堂,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培训教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朱京、李建耀,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J】,中国电话教育,2001,(9)。

现在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学习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开始转向全民教育,随着知识的多元化,也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要用电脑技术来改进我们的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另外,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也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中。
近年来,我区开始全面实施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教科书也实行了自主选择,我们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导思想,而且教师参考书还配套了教学素材光盘。作为一所硬件设施较好的“农村示范”中学,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来促进教学已成为我们思考、探究的一个新课题。
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方面,一方面,学校投巨资建设校园网、多媒体室,甚至于每个班都购置了多媒体系统;另一方面,老师还是停留在课堂上基本用一支粉笔教天下的阶段。较先进的教师也不过是制作几张投影胶片,放几篇课文朗读磁带,至于制作课件在多媒体室上课则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奢侈品。但是,作为一名勤于思考的教师,不难发现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再不作更新语文教学就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更无从说起。无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不由我们不去思考、探索、实践。我想,我们的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妨围绕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这方面来展开。
所以作为现在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语文教育的教育改革。
2、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整合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3、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能力,4、4、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学生的认识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从主动的角度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探索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的有机整合,通过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科,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学习,变革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促进教师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加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与信息技术融合
答: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创设情境,丰富的猜想和联想。3.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4.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5.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用...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
答: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总体思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反之,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
答: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并掌握知识。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

如何结合实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答:关于结合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教学媒体呈现方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如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

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答: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答: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

如何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
答:”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核心领域中的应用也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实践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进行...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答: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答: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地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语文教师不能不深刻思索的重要命题。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方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作为现代...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答: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