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

作者&投稿:于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及目的~

从合作基础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是为了以两党联盟为基础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包括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当时共同的敌人,即对敌斗争的需要是两党选择并肩携手的本质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共同讨伐北洋政府。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毛泽东把统一战线视为与党和军队平列的、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他认为:“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他还说: “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扩展资料
内部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
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共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
从国际形势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世界法西斯势力结成
联盟迅速膨胀的危急情势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英、苏、美等世界
大国从其各自民族利益出发,
支持中国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必然结果。
日本侵略中国,
导致中国阶级关系变化,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救亡图存是大敌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这就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
件。
(陆远权:
《二次国共合作历史必然性析论》

《三峡学刊》
1995
年第
3
期)
英美在华势力受到威胁和削弱,
美英利益与日本发生冲突,
蒋介石集团改变政策,
这为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基础条件。
(沈春光、
王应江:
《试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
作的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史》
1993
年第
11
期)共产国际“七大”确立的关于
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第二次国共
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凤莲


《浅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

《中国
现代史》
1985
年第
11
期)

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国内变化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国共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
各自调整方针政策、
相互让步、
共同让步的必然产物。
有学者认为广大中间势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
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王学峰:
《中间势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国档案》
1994
年第
3
期)
有学者认为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丰
富与完善,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条件。
(毕洪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
成及其必然性》

《中国现代史》
1994
年第
7
期)有学者认为蒋介石国民政府政
策的转变,
大大加速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陆
远权:
《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必然性析论》

《三峡学刊》
1995
年第
3
期)有学者
认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
是促成第二次
国共合作的群众基础。
(李志明:
《试析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成都师专
科学报》
1995
年第
1
期)

综上所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特殊历史条
件下,
国共两党顺应国际反法西斯运动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历史潮流,

民族利益为重,转变政策,互相让步的产物。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具有根本不同的政
治目标的党之间的合作,
其合作特点十分明显。
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观点不尽
一致。

一种倾向性观点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
纲领,
因此两党合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
组织;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抗战纲领、
抗战路线和领
导的战场;
国共两党都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
各自决定自己的
行动方针。
(孙玉芝: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启示》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1
期)所以,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和共同抗日的问题上,采取了被称为“东
方手续”
的遇事协商、
谈判的特殊方式。
(逸明: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特点》

《贵州大学学报》
1985
年第
3
期)

相反意见认为,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存在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
具体理
由是:在组织形式问题上,第一种意见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两
党两制并存并处”
,它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唯一可行的固定的党外合作组
织形式,
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保障。
(陶用舒:
《第二次国共合作组织
形式和“一国两制”散论》

《益阳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第二种意见认为,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在联合抗日这个大前提下,
在党、政、军几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合作形式,具体可以概括为党外合作、一国
两制、军内合作,这是由当时国共两党的客观现实和对外态度决定的。其中,军
内合作是连接党外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国两制是党外合作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
现。
(邰凤琳: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式新论》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2
期)

大多数学者比较一致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面对日寇的侵略,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所建立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组成的民
族解放战争联盟,具有广泛性、进步性和革命性的特点。第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的两党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具有矛盾性、特殊性的特点。

第三,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两党力量的发展此消彼长,
具有不平衡性和长期性特点。
(孙玉芝: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与启示》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由此可见,
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发展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明显的时
代特征,
这些特点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是民族性与国际
性辩证统一的必然产物。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性质

关于这一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共产党“输诚”说。这是台湾不少学者的看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说法是“
9

22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表共赴国难的宣言„„次日,蒋先生发
表谈话,表示接受中共的输诚,并对它深为嘉勉”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台湾
风云出版社,第
141
页)

第二种,
同盟军。
这是大陆上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说法。
他们认为第二次国
共合作的性质,
正如列宁所说是
“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要利用一切机会,

怕极小的机会,
来获得大量的同盟军”



《列宁选集》
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25
页)

第三种,少数人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各个击破”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四种,
阶级合作说。
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性质应该说是英美派大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合作。
(李由淇: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性质》

《国共关系
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性质是由两党合作的实质和促成这次合作特殊历史条件
决定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
已不再是一个革命的政党,
国共两党在根
本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
但是,
为了抵抗来自外部的压力,
双方实行
有条件的合作是必要的,
但这种合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对立性质,
国共
合作实质上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
是两党在对立中的
合作,在合作中的并存。由此可见,阶级合作说较为合理。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
1935
年《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
略路线的形成。认为《八一宣言》的主张有新的特点,是各党各派各行各界各个

从合作基础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是为了以两党联盟为基础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包括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当时共同的敌人,即对敌斗争的需要是两党选择并肩携手的本质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共同讨伐北洋政府。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简述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
答:这为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基础条件。(沈春光、王应江:《试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代背景》,《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11期)共产国际“七大”确立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凤莲 :《浅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中国现代史》1985年...

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几个时期_百...
答:3、第三阶段(1937~194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 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第四阶段(1945~1949)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

国共两党曾经有哪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成就: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2、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成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

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分别在什么时候?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五次反“围剿”1、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

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
答:这为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基础条件。(沈春光、王应江:《试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代背景》,《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11期)共产国际“七大”确立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凤莲 :《浅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中国现代史》1985年...

国共两党第几次合作?结果怎样?
答: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合作实现的原因:都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由中共首先倡导并促成的;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结果: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

国共两党第几次合作?结果怎样?
答:一、国共两党的合作历程:1. 第一次合作: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 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二、合作实现的原因:1. 社会主要矛盾的驱动: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2. 中共的倡导与...

简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经过?
答: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国共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国民党一大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
答: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但国民党蒋介石仍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打压共产党。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施“兵谏”,逼蒋抗日。最终和平解决,加快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进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共产党第二天发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