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君道第一翻译

作者&投稿:仝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贞观政要的一段翻译~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公卿说:“我天天勤勤肯肯,不仅仅是担忧百姓,也是想让你们能长守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每天兢兢业业地理政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你们如能小心谨慎奉守法规,常象我一样敬畏天地,不但百姓安居乐业,自已也能长乐。古人说:‘贤德之人多财会有损他的心志,愚昧的人多财会增加他的过失。’此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告诫。如果徇私贪赃,不但只是违背法规,有损百姓利益,即使事情没有揭发出来,自己心里难道不是常常担心吗?担心多了,也有因此而死的。大丈夫哪能因为贪财而累及性命,使子孙每每在祭祖时心怀羞愧的呢?”你们应该好好地思考这番话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然徵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翻译: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翻译:人们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刚才错了,现在可以了吧?

唐太宗亲自写诏书回答魏征说:

看到你屡次上书,实在非常忠诚,言论极其切合实际。我翻看阅览忘记了疲倦,常常达到夜半时分。不是你关心国家的感情深厚,启发开导我情意深重,怎么能把这些良好的治国策略写出给我看,补救我不足的地方呢?我听说晋武帝自平定东吴以后,竭力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留心治理国政。晋国丞相何曾在一次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见主上,他都不商讨治理国家的长远策略,只说平生一般话语,这不是把江山遗留给子孙的人,你自身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又指着他的众孙子说:“你们这一辈人一定会遭遇乱世而死。”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果然被滥用司法所杀戮。前人写的史书赞美何曾,以为他有先见之明。我看不是这样,我认为何曾不忠于他的国君,他的罪过是很大的啊。他作为人臣,上朝时应当想着为国尽忠,退朝后应当考虑修身补过,国君有美政应当顺势助其美,国君有过失应当匡正补救除其恶,这是君臣所同心共同治国的方法啊。何曾地位高达三司,位高名重,应当直言不讳严正劝谏,论述治国正道辅佐时政。如今竟在退朝后发此言论,在朝廷上没有力谏诤言,有人竟以为这样的人是明智的人而赞美他,不是很荒谬的吗!国家危急了而不扶持,怎能用这种人做丞相?你所陈述的意见,使我知道自己的过失了。我应当将你的奏书放到我的几案上,就像性格缓慢的董安于佩带强弓、性格急躁的西门豹身佩软皮那样警戒自己。必定渴望及时补救,收取曾经所失。不让“康哉良哉”的颂歌,只在尧舜时得以盛行。君臣间如鱼得水的关系, 就能在当今明显出现。我回答你的善言虽然有些迟缓,但仍然希望你不怕冒犯毫不隐瞒我的过失。我将虚怀若谷,平静心态,恭敬地等待你的美好的言论。

罄其狂瞽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指出他人愚妄无知的言论。出处: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之《求谏》。原文节选: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译文: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

贞观政要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答:贞观政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君道第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_思_路_手_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二
答:下面分享(二)臣道要义、(三)君臣关系要义、(四)君、国、民关系要义、(五)君主修身之道。由于王炎平教授写的比较精炼,所以多摘抄。 (二) 臣道要义 王炎平教授认为孔子给国家立规矩,除了给君主立规矩,还要给群臣立规矩。给臣立规矩就是臣道论。 王炎平先生认为,臣辅助君行君道。臣道和君道一样, 都要则天即...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
答:为「贞观」(627年--649年) ,史称「」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是一部 性的 ,唐代史学家 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贞观一书以君臣对答的方式,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 、、、刘洎、、、等四十五人的 。《》目录 第一卷: 君道,,贞观政要第二卷: 求谏,,贞观政要第三卷: 择...

《贞观政要》是一本怎样的历史著作?
答:《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录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及身边大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龄等45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

失去一面镜子的人是谁
答: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征死的第二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虽然胜了却也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征,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征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

《贞观政要》对我们有何意义?
答:《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

各位文言文的高手们、帮帮忙。翻译一下、急需、谢谢谢谢。
答:翻译: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

历史对玄武门之变如何评价
答:《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 ,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