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投稿:柳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2

   1、什么是“坏孩子”?

  “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

  “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

   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

  “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

  在对儿童的尊重方面,我们确实做得还远远不够。

  当儿童在津津有味得跟大人讲话的时候,大人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掉儿童,要么根本没有发现儿童在讲话,要么假装在听,儿童讲的什么根本不在意,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儿童就会感觉到自己说话是多余的,就不再跟大人讲话了。

  还有一种对儿童的不尊重的表现是对儿童的溺爱,“儿童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因此儿童总是试图表达自己的愿望,溺爱的家长在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们就猜到并满足了儿童的要求,久而久之,溺爱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说话是多余的”,溺爱延缓了儿童的发展,长此以往,这样的儿童也懒得跟大人讲话了。

;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答:书中的很多结论都是源于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看似枯燥,却十分值得花时间细细品读,品读个中乐趣,也正因为这样,这本书是归属于科学类书籍。教育学家陈美龄在书中作序时提到: 为了孩子的未来,当父母的应该尽量争取进修的机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家长更有信心地培养儿女。心理学相对来说是一...

儿童心理读后感怎么写
答: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

儿童教育心理学第十章读后感
答:《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

《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读书笔记(4)
答:假装游戏,及兄弟姐妹间的欺骗、哄骗互动,有助于让儿童通过false belief task → 更快地认识到残酷的现实成长。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认知操作能力 → 修改和重组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清楚了具体运算阶段的智力技能后,我们就会清楚为什么许多国家从6~7岁开始进行正规教育了...

《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1
答:《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1  我来答 1个回答 #万元活动# 节日节气研究院 好声音1718 2022-07-09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幼儿...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八 ---同一性与自我概念
答:本节出现了众多的理解困难的名词,这可能与教育心理学特有的概念有关。在数次研读的情况下,才可能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 同一性与其他一些关于自我的术语,如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价值等。其实,这些概念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同一性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整体感觉以及他们所有的信念和态度,它整合了...

求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答: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当了几年的老师,每天都在忙着给学生上课,忙着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目标,忙着引领学生迎接一个又一个考试,而从来没有去想过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在五年、十年甚至若干年后他们学习的这些知识,还会剩下一些什么?读了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首先让我...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读书笔记(二)
答:“迪香式微笑”,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将所有带有眼角皱纹的真心微笑成为“迪香式微笑”。有三个特征: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和眼角肌收缩。拥有这种微笑的人,幸福感较高,幸福指数也较高。心施 用心感受。正确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要正确表达情绪。读书心得 通过这...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答:从读什么开始呢?想来想去,最后选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边玉芳编著的《儿童心理学》。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工作过程中对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一直很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