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论历史人物宋高宗?

作者&投稿:劳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精忠报国形容哪些历史人物?~

精忠报国可以形容的历史人物有:
1、岳飞: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2、于谦: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3、文天祥:
宋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4、霍去病: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十七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七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加拜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5、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岳飞:那暗黑皇权的祭祀品
  
  南宋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如岳飞这般的冤狱竟能够穿透时光的帷幕,至今仍留恸伤。但同样的,岳飞冤狱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南宋立国那令人困惑的晦涩进程,构成了我们文化上的长久的疑雾,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
  岳飞的冤狱令得整个民族为之伤恸,不仅是因为岳飞其人是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将领,不仅是因为岳飞的忠诚与冤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最重要的是,岳飞冤狱是在南宋的军事力量占到优势的前提之下而发生的,南宋朝廷在中原面临着行将收复的优势之下,却突然自动摧毁自己的国防力量,解除军事武装,兴起奇冤大狱,其怪异的思维耐人思量。
  南宋的军事优势,不唯是我们后人的认知,甚至连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明明白白。早在金兀术提倾国之兵,做困兽相搏,却徒然透露出其军事上的颓势之时,赵构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宋高宗赵构却终于选择了屈膝投降,放弃了自己的军事优势甚至主动解除武装,枉杀千古名将岳飞,留下来了憾事令得多少人气淤于胸。
  从此赵构在历史上以其一个单调的阴灰色剪影而定格,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然而,赵构的选择所带来的疑惑却仍然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民间传统为君权讳,将岳飞冤狱归罪于权奸秦桧,但这样的徒然替宋高宗赵构开脱,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事实上,杀害如岳飞这般的高级军事将领,若然是没有赵构的旨意,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岳飞终究被害,从此南宋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后机会。对此,史家将其归罪为赵构胆小畏敌,归罪于赵构唯恐岳飞真的迎回宋钦宗,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前一个解释,分明是对南宋的历史缺乏了解,要知道北宋国灭之时的赵构刚刚十九岁,却于国家危破之际,重整河山,再造社稷,这决非是一个缺乏胆量与勇气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而后一个解释却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如果赵构真的害怕迎回的宋钦宗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的话,那么,于他而言只需要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就能够收到效果了,未必非要将岳飞杀害不可。
  但是岳飞终于被在解除兵权之后,构陷枉杀,如此这样背离民意的龌龊勾当,那必然是有其内在症因的。
  最让我们不解的是:在赵宋皇廷死亡名单上,最早有意要铲除的人不是岳飞,而是三大将之一的张俊。然而奇怪的是,当张俊对解除其兵权的使节发出死亡的威胁之时,其人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加官晋爵,并“带领岳飞”去铲除同为三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只是因为岳飞反对这一无益的自戕行为,才使得他自己沦为了险恶政争的牺牲品。
  ——由是我们困惑不已,那赵宋朝廷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怪异标准选择牺牲品,促成那无法消弥的浓烈杀意的契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追循赵构的南宋复国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烽火连天的中原血战,不过是副战场而已,南宋朝廷所面对的主战场并不在疆场之上,而在于皇家权力的激烈搏杀之中。
  析读于南宋的复国历史,让我们惊讶的发现祸在萧墙之内,南宋最大的敌人,是冷酷而邪恶的皇家权力自己,而非攻城掠地的敌对国家。
  正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南宋帝国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金兵,不是金兀术,而是这个政权最急欲解救的被金人所俘虏的宋钦宗。
  更可怕的是,宋钦宗甚至从未曾有机会走出他的俘虏营,他只是一个阴郁而执着的存在,就举重若轻的击碎了南宋军民十年之久的准备与付出。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谛听岳飞发出这撕心裂肺的哀伤,我们就会知道皇家权力的阴恶与冷酷。
  要知道,民族英雄岳飞以洗涮国耻为已任,要直捣黄龙,迎回被敌国俘虏的徽钦二帝,但事实上,唯其这两个皇帝才是满胸忠义的岳飞的最大敌人。一旦陷入这个险恶的陷阱之中,纵如岳飞这般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任由暗黑的皇家权力辗压成尘,除了那千古的英名,与世代的哀伤,除此我们再也无话可说。
  宋钦宗是如何以他的阴郁存在,击跨称雄天下的南宋军事力量的,他又是如何于不动声色之中,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辗压成尘的,而那风雨飘摇的南宋帝国,又是如何于这阴暗的皇权博弈之中屈辱残存的,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历史。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民族之中那生生不息的与黑暗皇家权力相抗衡的内在精神力量。
  由此开始。
  尘烟未散,蹄声再起。
  那迷一样的南宋复国史。
  是为序。
  雾满拦江
  年月日。

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拥有强大心机聪明,却毫无责任担当的败家帝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对他最精到的评价: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后重建宋朝,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起码阻挡了金人继续南侵,保持了南方的安定,但是其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政治倾向,助长了金人的气焰,导致北方汉人沦为金人的奴役,而且迫害主战派将领,其中有名将岳飞等,信用奸臣秦绘等人。

《宋史 高宗本纪》结尾对宋高宗的评价:“ 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宋论》写道:“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这是对宋高宗最精准的评价。

赵狗为逃跑炸黄河,水淹百姓。光从这一点就说明他是一个无耻的昏君!为免百姓遭兵火之苦,你要么投降,挺身而出,杀就杀我一个,与百姓无关。要么你就率百姓抗战到底。可是,他为了个人性命,炸黄河,杀岳飞,割地,赔款,称臣,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妻子儿子受金人凌辱而不顾,无耻之极,禽富兽不如!

宋高宗杀了岳飞,人们老百姓愤愤不平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愤怒,就拿秦桧来背这个黑锅呢!历史上的岳飞可能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宋高宗的良苦用心,而宋高宗可能也没有真正体会岳飞的良苦用心,双方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各自内心的苦衷与无奈呢!假如双方能够相互沟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最后就造成了矛盾越来越深,间隙越来越大,最后宋高宗权力大些把岳飞给干掉了。

怎样评论历史人物宋高宗?
答: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拥有强大心机聪明,却毫无责任担当的败家帝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对他最精到的评价: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宋高宗赵构
答: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初四,因彗星出现,赵构举行大赦,允许朝廷内外大臣和百姓上书直言时政,而且还陕西叛降金朝的将领允许悔过自新。人物评价 《宋史》: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

评价赵构
答:谈到宋高宗赵构,史学界对他评价普遍不高,说他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顾父兄死活,另外他指使秦桧害死岳飞,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大飞哥在综合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发现赵构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地方。都说赵构怕死,其实,在1126年,宋金合议时,赵构作为亲王同张邦昌共同前往金营同金人谈判...

赵构皇帝
答: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

如何评价宋高宗
答:二者:宋朝人被金兵赶往南方的过程中,当时并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赵构虽自号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这个元帅却在被金兵追得东躲西藏,当时并没有一支真正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供他调遣,而即便是后来成为“中兴四将”的张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人,他们所率领的军队,也大都是招募的盗贼或刑徒,既没有...

如何评价宋高宗赵构?
答:关于宋高宗赵构的评价,真的有很多的说法。有功、有过、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每一代的皇帝在位期间都是功过参半的,都不可能,完全是鼎盛时期,一点儿错误都不犯。那么宋高宗赵构他是不是一个昏君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投降派首领,委曲求全一味的议和,成为别人把他当为昏君的一个把柄和证据。但是...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答:宋高宗赵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让宋朝又续命达152年之久。可以说,赵构绝对是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少数几个历史人物之一。但是,赵构又因为坚持和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桧杀死了抗金名将岳飞,而饱受诟病。那为什么赵构在...

宋高宗,成吉思汗,朱元璋是怎么样的人,又怎么样的性格?
答:他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

有人说赵构是个好皇帝,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答:高宗在位时期,因为土地耕地人口的减少,以及丝绸之路被阻断所以短暂出现了经济危机,高宗并没有提高税赋搜刮于民,反而是发展手工业,转向海外贸易,南宋GDP是整个世界的50%,南宋都城临安人口超过百万,此时的欧洲大城市也就几万人,这些都可以说是空前的。宋高宗也没有大规模修建宫殿,晚年社会稍安,便...

被“偏信”的历史人物不在少数,宋高宗为何是典型的代表?
答:赵构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也给太医们写了《圣济总录》200卷,总结了相应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 宋徽宗觉得养生阳阴适平,需要高度重视饮食调理、生活起居、情绪调理、抗药石滋补等,非常有合理性。在长辈的直接影响下,赵结构也手写了《《养生论卷》》一书。 由此可见他对医学和养生基础理论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