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策划的马嵬坡兵变,为何杨贵妃会惨死马嵬坡?

作者&投稿:咸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马嵬驿位于陕西兴平北11公里,本是寂寂无名之地,却因杨贵妃惨死于此而变得人尽皆知。

大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初,安史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急。唐玄宗在众人的劝说下准备暂避蜀中,由于事关机密,近乎仓皇逃窜。加之叛军势大,很多随从人员各自逃命,造成随行人员与保驾的禁军因饥饿而狼狈不堪。

六月十四,玄宗一行刚从长安逃出两天,禁军中埋怨的情绪已经无法控制,走到马嵬驿时,怒不可遏的将士们终于停滞不前,发生了哗变。

还好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杨国忠,而不是皇帝。然而,杨国忠这个恶贼虽死,但“贼本尚在”(《旧唐书》),将士们担心杨贵妃秋后算账,为堂兄报仇,而将她当成了“贼本”。

玄宗虽与贵妃相差三十四岁,但老夫少妻感情很好,舍不得杀贵妃,便说:“朕当自处之。”但愤怒的士兵们久不散去,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玄宗无可奈何的赐死了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一个天真烂漫,久居深宫,从不干政,只知唱歌跳舞的单纯女子,就这样悲惨的死去。政治与历史加在她身上的责任太重了。

马嵬驿兵变从发生到结束,目的明确,指向清晰,感觉是一个有预谋的行动。马嵬驿兵变有何隐情?幕后黑手是谁?

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高力士主谋。

原因有二:其一,长期以来,高力士多次当着玄宗的面攻击杨国忠,表达自己对局势的担忧。为了争在皇帝面前谁说了算,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二,高力士具备指挥陈玄礼的实力。当初,玄宗是通过心腹家奴王毛仲来控制禁军,禁军将领叫葛福顺。但是,王毛仲骄纵,被高力士找了个机会处理掉了,陈玄礼也替代了葛福顺。之后,玄宗便通过高力士来控制禁军。

也就是说,这次兵变的本质是内廷与外朝的权力之争。

然而,这种逻辑只是一种猜测,缺乏有力的史料为证据。并且,高力士与陈玄礼可谓玄宗最忠实的奴才,不离不弃,跟随毫无权力的玄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是为了权力发动兵变的人。

高力士剧照

第二,太子李亨主谋

因为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马嵬之变后,紧接着发生了父老遮留,才使父子二人分道扬镳,李亨才得以灵武登基。

再者,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可谓不共戴天,当时李林甫在位时杨国忠就是打击太子的急先锋,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打算让太子监国,又被杨国忠坏了好事。

而且《新唐书》中有多处记载,陈玄礼事先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将诛杀杨国忠的计划汇报给太子。

所以,从动机到结果,李亨的可能性很大。这件事本质上是太子集团与宰相集团之间的矛盾。

然而,陈玄礼汇报给太子的目的更多是寻求支持,并非接受指挥。因为长期以来,玄宗将子孙们管的死死的,根本没有接触军队的机会。再者陈玄礼也并非一般将军,他跟随了玄宗四十多年,玄宗发动唐隆政变时陈玄礼就是骨干,如果真是太子主谋,估计也指挥不动他。所以,对马嵬之变,太子更多是乐见其成,而并非幕后黑手。

杨贵妃剧照

所以,这两种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也各有缺陷。

其实,马嵬驿兵变一事,未必非要找个幕后黑手。也不能以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太子与宰相的矛盾来简单概括。如果非要找个说法,那就是杨国忠太坏了。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特别是杨国忠执政以来,天宝政局一步步走向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民怨一步步加深。

玄宗逃亡的第一天,碰到一个名叫郭从谨的老人家进言:“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资治通鉴》)老人家说话还挺含蓄,“阿谀取容”之辈,不是杨国忠还能有谁。

在军中,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多次提议,想干掉杨国忠。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在长安时就与杨国忠有矛盾,想杀掉他,结果没能成功。

玄宗剧照

就连安禄山反叛时,也公然打出了诛杀杨国忠的口号,着实给他做了一番广告。

诚然,说天宝乱局是杨国忠一人造成,那是高估了他,但他已然成为乱政的代表,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马嵬驿兵变杀掉杨国忠,并不是靠一两个幕后黑手就能将禁军煽动起来,而是王公、大臣、军队、黎民等众多阶层群情激愤的结果,杀掉他就是为天下除害。

在这种情势下,陈玄礼将诛杀杨国忠的计划给太子汇报也好,与高力士商量也罢,无非是一个忠心的将军,避免愤怒的禁军们伤害了皇帝。这也正是玄宗能不离不弃,直到驾崩也不怀疑高力士与陈玄礼的原因。

陈玄礼剧照

诗圣杜甫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站在跨时代的高度上对陈玄礼的行为作出了高度评价:“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意思是没有陈玄礼大家都得玩完。

确实,陈玄礼使一次兵变没有发展成窃取最高权力的政变,而更像是大唐历史上的一次救亡运动。只是囿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无辜的杨贵妃本竟被当成“贼本”牵扯了进去,大快人心的同时,又令人唏嘘不已!(文:熊鱼自笑)

浅见寡识,以就正于方家。



马嵬坡兵变
答: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的随行将士为何要逼死杨玉环? 马嵬坡兵变,又称马嵬事变,指的是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的事件。那么,唐玄宗的随行将士为什么要逼死杨玉环呢? 唐玄宗的随行将士逼死杨玉环的原因,与杨国忠的死有密切关联。杨国忠作...

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和永王谋逆
答: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兵变,还有永王谋逆,看似如同史书所写,实则未必。马嵬坡到底是谁在做局,安史之乱为什么迟迟不能平定,永王李璘真的造反吗,李白为什么要参加造反?历史很有意思,谜底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能从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 有一个解释,说马嵬坡是玄宗策划的。我很认同。   马嵬坡兵变是唐玄宗...

在马嵬驿害死杨贵妃的主谋是谁,为何要她死呢?
答:公元756年,年近不惑的杨贵妃,被李隆基赐死马嵬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当时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杨国忠(安禄山起兵,名义上的理由,是要杀杨国忠)已然被杀,为什么身在闺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杨玉环,非要被赐死呢?逼死杨贵妃的主谋又是谁呢?马嵬坡疑云 很多影视剧中,对于马嵬坡的兵变起因的...

​马嵬坡兵变,唐玄宗有能力挽救杨贵妃的性命吗?
答:一、太子一手策划的政变马嵬坡兵变他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政治的变革,是由太子一手导致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异己,帮助自己登基做准备,从政治上与自己的父亲开始分区分开来。那么马嵬坡事件要杀害杨贵妃的理由很简单。杨贵妃既然身居深宫之中,自然对于杨国忠的谋反并没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杨贵妃并不...

马嵬坡兵变是将士自发的还是背后有人主使的
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坡兵变”。- 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一,兵变是由于随驾将士因饥饿疲劳而激愤,归罪于杨国忠,大将陈玄礼起了煽风点火和引导作用。二,兵变主谋是太子李亨,目的是夺取最高权力,大将陈玄礼不过是被太子作为工具加以利用而已。三,太子和李辅国策划了兵变...

马嵬坡历史背景?
答:王思礼从潼关赶到后,玄宗才知道哥舒翰被俘,于是就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命令他立刻赴任,收罗散兵,准备向东进讨叛军。禁军兵变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

杨贵妃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死的,马嵬坡事变的主谋是谁?
答:等到第二天的时候,部队到达了马嵬坡的时候,士兵的情绪也是非常的愤怒,尤其是连续的挨饿,让他们再也不想迁就了。这时候大家心里也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都是因为宰相杨国忠,而且正好这个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所以当时士兵的头领陈玄礼就提议要赐死杨国忠平息大家的怒火,这时候杨国忠又正好再和...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策动的 还是属于偶发事件
答:不是太子李亨策划的,当时李亨不在马嵬坡,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很困难,李亨不可能在异地策划马嵬兵变。但是马嵬坡兵变有其必然性,毕竟因为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的缘故,让唐朝从巅峰盛世一下子跌入安史之乱的乱局,手下人肯定恨的痒痒的。

唐玄宗时期兵变是哪个历史事件?
答: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便将自己想要杀掉杨国忠的想法通过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在太子李亨犹豫间,随行将士直接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此事件史称“马嵬坡兵变”。[1]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李隆基认为太子李亨为主谋,两人在...

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丢了一切但并没有怪罪陈玄礼,为什么没有怪罪...
答:马嵬坡兵变的真相很复杂,究竟是谁策划的,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说是太子李亨为了夺权,策动禁军兵变,诛杀政敌杨国忠,同时打击玄宗威信;也有人说是高力士为了消灭政敌杨国忠,导演了马嵬驿之变;当然,也可能只是禁军士兵的自发哗变。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陈玄礼发挥的作用,都是保护了玄宗。正是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