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策动的 还是属于偶发事件

作者&投稿:采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策动的 还是属于偶发事件~

不是太子李亨策划的,
当时李亨不在马嵬坡,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很困难,
李亨不可能在异地策划马嵬兵变。
但是马嵬坡兵变有其必然性,
毕竟因为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的缘故,让唐朝从巅峰盛世一下子跌入安史之乱的乱局,手下人肯定恨的痒痒的。

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一,兵变是由于随驾将士因饥饿疲劳而激愤,归罪于杨国忠,大将陈玄礼起了煽风点火和引导作用。二,兵变主谋是太子李亨,目的是夺取最高权力,大将陈玄礼不过是被太子作为工具加以利用而已。三,太子和李辅国策划了兵变,但李辅国起了主导作用,是主谋。四,高力士与陈玄礼勾结,杀死杨国忠,并逼杨贵妃自杀,高力士是主要策划者。

第一种说法是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一些史料记载了唐玄宗西奔途中,士兵饥饿疲乏,狼狈不堪。“自长安至咸阳,不四十里而已无食。”从长安早晨西奔,直到中午,“上犹未食,俄有老汉献麦,始得食。”这一行人马下午走到金城县,军士们已饿了一天肚子,直到智藏寺一些和尚进献少许小米,士兵们才勉强充饥,所以军士怨愤到极点。陈玄礼为安定众心,且与杨国忠不睦,便借机煽动,酿成事变。

一些学者认为,杨国忠是唐玄宗倚重的宰相,杨玉环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陈玄礼若无有力后台,决不敢出头迫玄宗杀此二人,他不可能不清楚,这样做就是与玄宗结下了不解之仇。因此如果认为没有一个能与玄宗抗衡,可保自己日后无虞的后台支持,陈玄礼此举就难以解释。高力士、李辅国都不是这样的人选,高力士平时一贯顺从玄宗,李辅国在兵变前也无多大权势,所以,这个后台只能是李亨。主张李亨发动兵变说的学者,根据大量史料指出:李林甫、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是长期对立的。他们曾多次合谋,诬陷、攻击李亨,必欲去之而后快。安禄山叛乱后,玄宗曾想传位李亨。杨国忠感到如李亨掌握朝廷实权,就意味着杨氏家族的灾难,便唆使杨贵妃向玄宗哀泣劝阻。

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军心不稳,特别是杨国忠为千夫所指,为太子李亨策动兵变提供了可能性。一些史料说明,陈玄礼的兵变得到了李亨的积极支持。《旧唐书·韦见素传》称,“翌日,次马嵬坡,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怪其乱,乃与……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气。”《旧唐书》另卷51也提到,马嵬兵变前,“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马嵬坡兵变后种种反常迹象也可从侧面说明李亨在兵变中的作用。事后,李亨“迟迟不敢来见玄宗。”陈玄礼诛杨国忠后, “又劝太子分中原趋朔方,致河陇兵图复兴。”马嵬兵变为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帝位创造了条件,李亨是兵变的最大受益者。

不是太子李亨策划的,
当时李亨不在马嵬坡,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很困难,
李亨不可能在异地策划马嵬兵变。
但是马嵬坡兵变有其必然性,
毕竟因为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的缘故,让唐朝从巅峰盛世一下子跌入安史之乱的乱局,手下人肯定恨的痒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