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成矿域和重要成矿区带

作者&投稿:历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区带~

成矿域及其所含的成矿区带的划分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预测的基础之一(徐志刚等,2008),也是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的基础(陈毓川等,2007)。在中国,成矿域及成矿区带的划分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翁文灏(1920)和谢家荣(1936)就先后发表了“中国矿产区域论”和“中国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论”,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李春昱(1980,1981)在讨论中国内生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时,才将中国大陆系统考虑并划分为四个一级成矿域,即卡拉麦里-索伦山缝合带以北的北方成矿域,塔里木和华北地块及其南北缘地槽区的中部成矿域,东部的滨太平洋成矿域和西南的特提斯成矿域。此后的20年间,对于成矿域及成矿区带划分的研究,为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矿床成矿系列的厘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取得实际的勘查效益。郭文魁(1987)、裴荣富(1995,1998)、Chen(1995)、朱裕生等(1999)、陈毓川等(1999)、涂光炽(1999)、翟裕生等(1999)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大家均发表了成矿域及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和成果。进入21世纪,朱裕生等(2007)和陈毓川等(2007)依据几十年来中国矿床学的最新勘查和研究成果,详细总结中国大陆的成矿区带及矿床成矿体系,划分出5个成矿域、16个成矿省、81个成矿带,厘定了11个地质时代的214个矿床成矿系列。在此基础上,徐志刚等(2008)详细对比和讨论了前人关于成矿域和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及适用性,对前人的划分原则进行了修订,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古亚洲、秦祁昆、特提斯和滨太平洋4个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90个Ⅲ级成矿区带,并根据中国东西部不同的构造演化史,将中国西部分为阿尔泰、准噶尔、伊犁、塔里木、华北(仅指阿拉善地区)、阿尔金-祁连、昆仑、秦岭-大别(西段)、巴颜喀拉-松潘、喀喇昆仑-三江、冈底斯-腾冲和喜马拉雅11个成矿省(未计阿拉善地区)和45个Ⅲ级成矿带,把中国东部分为大兴安岭、吉黑、华北、秦岭-大别(东段)、扬子和华南5个成矿省(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未重复计入)和45个Ⅲ级成矿区带(表2-2;图2-4)。
中国东部自晚印支旋回以来,构造格局发生显著变格,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晚前寒武纪—古生代(或南华纪—中三叠世)古板块体制受到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成矿域的强烈改造,成矿作用亦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受控于由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如构造应力场)和先期构造(如基底之隆坳构造和大型断裂构造)所形成的构造-岩浆带,致使许多中-新生代成矿区带斜叠在先期的成矿区带(或大地构造分区)之上(徐志刚等,2008)。根据 ①先编制华北和华南(包括扬子和华夏)基底和盖层及兴蒙造山系基底和造山带形成两大构造时段的构造-成矿图,②编制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城时段的构造-成矿图,③将上述不同构造时段的构造-成矿图叠合,再据矿床密集分布区、兼顾各种控矿因素(如基底隆/坳构造和大型控矿断裂及区域地球化学场等)圈定Ⅲ级成矿区带,各成矿区带特征见图2-4和表2-2。本次研究以徐志刚等(2008)关于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方案为基础。
表2-2 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域成矿区带划分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2-4 中国东部成矿区带划分简图

成矿区带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矿产基础研究。由于各国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质成矿特征的差异,划分成矿区域的原则和依据也不尽相同,一般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成矿区带的背景和基础。
郭文魁对中国的内生金属成矿规律有系统深入研究。1987年,他根据中国的主要成矿地质事件,以构造岩浆为主要因素,兼顾金属元素性能,作为成矿区划的原则,划分了中国的一级和二级成矿单元。
1.古亚洲成矿域
2.滨太平洋成矿域
滨太平洋成矿域外带
东北成矿省
华北成矿省
华南成矿省
滨太平洋成矿域内带
3.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在上述大区域的成矿域和成矿省之间,又根据具体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成矿时代及矿产组合,进一步划分出66个成矿区(带),如阿尔泰华力西期铁-金-铜-镍褶皱断裂成矿带,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铁-铜-铅-锌-钼-金断裂成矿带,三江喜马拉雅期、印支期、燕山期、前寒武纪铅-锌-锡-铁-汞-锑断裂成矿带等。这66个成矿区(带)都清晰地反映在郭文魁(1987)主编的《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1∶400万)上。
裴荣富等(1995)在论述中国矿床模式的地质环境时,按成矿地质背景将中国划分出四个构造成矿域和27种成矿环境。这四个构造成矿域是:
1.前寒武纪构造成矿域
2.古亚洲构造成矿域
3.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
4.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
陈毓川和陶维屏(1996)在其《中国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一文中,划分了中国的五个成矿域:
1.前寒武纪中朝-扬子古陆成矿域
2.古亚洲成矿域
3.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
4.特提斯成矿域
5.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
陈毓川等这一划分方案与裴荣富的类似,不同之处是将处于中国中部的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独立划出,其依据是李春昱在1984年提出的将秦祁昆构造域作为中国四大成矿域的观点。
翟裕生(1999)认为,区域矿床的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控制。成矿区域的范围大小有不同,但它总与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和构造-岩相带相吻合。因此,成矿区域的划分,应以大地构造单元或区域构造单元作为划分的基础,而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又产出一定的岩石建造,大多数工业矿床又萌生和依附于一定的岩石建造之中。因此,构造-岩浆-成矿带或构造-岩相-成矿带是对大多数成矿区、岩浆成矿带或构造域的合理概括。
成矿区域划分中面临着一个复杂但很实际的问题,即成矿时代问题。中国境内大体可划分为九个成矿时代: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在每一成矿区域中可有一个或几个成矿时代。
除了上述的成矿大地构造、成矿时代两因素外,区域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特征也是划分成矿区域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岩石圈的化学组成和地球化学作用是区域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成矿作用。区域中能产生哪些矿产,哪些是优势矿产,哪些是劣势矿产,归根到底是由区域岩石圈特别是上地幔-下地壳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成矿元素丰度所决定。
综上所述,翟裕生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区域构造、成矿时代和区域岩石圈三者结合作为划分成矿区域的依据,将中国境内的成矿区域划分为六个成矿域(图7-3)。这六个成矿域是:
Ⅰ.天山-兴蒙成矿域
Ⅱ.塔里木-华北成矿域
Ⅲ.秦-祁-昆成矿域
Ⅳ.扬子成矿域
Ⅴ.华南成矿域
Ⅵ.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
每个成矿域中包括不同成矿时代,其中Ⅱ和Ⅳ是以前寒武纪陆块为主体及外围造山带构成的成矿域,Ⅰ,Ⅲ,Ⅴ,Ⅵ则是以造山带为主体(其中夹有微陆块)的成矿域。而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有关内容则被包括在中国东部的几个成矿域或成矿带(兴蒙、华北、扬子、华南和东秦岭)中,未将其单独划出。
笔者将扬子成矿域和华南成矿域两者独立分出,主要是考虑到这两个区域的成矿特色都比较明显,而且地质构造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为了突出扬子陆块在中国大陆形成史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了显示华南成矿域花岗岩型钨、锡、稀土金属在全球金属成矿中的重要意义,将扬子和华南这两个成矿域分开是必要的。

图7-3 中国大陆成矿区域划分图(翠裕生等. 1999)

在以上六个成矿域中,又按照次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和成岩、成矿特征,主要是成矿组分特征,再划分为27个成矿带,每个带中都有一定的成矿系统。
1.阿尔泰金-铅-锌-铜-镍-铁成矿带
2.准噶尔铬-金-锡-铁-铜成矿带
3.天山铁-铜-锰-金-镍成矿带
4.鄂尔古纳铜-钼-银-金-铅-锌成矿带
5.大兴安岭-东蒙铜-铅-锌-钨-锡-钼-金-铁成矿带
6.小兴安岭-佳木斯铅-锌-铁-金-铜-镍-钼成矿带
7.塔里木及周边铅-锌-铁-铜-金成矿带
8.华北陆块北缘铅-锌-金-铁-钼-铜-稀土成矿带
9.华北陆块东部铁-铝-金-铜成矿区
10.华北陆块南缘东缘金-钼-铜-铅-锌成矿带
11.阿拉善地块及南缘镍-铜-金-铁成矿带
12.北秦岭银-金-铜-铁-铅-锌成矿带
13.南秦岭铅-锌-金-汞-铜成矿带
14.祁连山铜-铁-铅-锌-铬-镍-钨-钼成矿带
15.柴达木及周边铅-锌-铬-钾成矿带
16.东昆仑-阿尔金铁-铬-镍-铅-锌-铜成矿带
17.西昆仑铁-铬-铜成矿带
18.江南地块金-锑-钨-铅-锌-锡成矿带
19.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硫-铅-锌成矿带
20.上扬子汞-锑-金-铅-锌成矿带
21.康滇地块铁-铜-钒-钛-镍-锡-钨-铅-锌成矿带
22.东南沿海铅-锌-银-铜-金成矿带
23.湘赣粤桂钨-锡-稀土-铅-锌铀成矿带
24.右江铅-锌-金-银-锑-锡成矿带
25.松潘-甘孜金-铀-铜-钴-镍成矿带
26.三江铜-铅-锌-锡-钼-金-银-镍-钴成矿带
27.雅鲁藏布江铬成矿带
近年来,我国地质大调查和有关矿产勘查项目在中西部地区找矿工作中,有重大发现,如冈底斯成矿带等,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中国成矿区划,正在实施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2010),专门组织了“成矿区带课题组”,由徐志刚、陈毓川主持,约请常印佛、翟裕生、汤中立、裴荣富及各省(区)地矿厅(局)原总工程师及各大区地调中心有关专家,经多次研讨、反复修改,形成了《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2008)。该方案吸收已有各方案优点,并充分反映地矿工作新成果,将中国成矿区带(成矿单元)按规模划分为五级:
Ⅰ级成矿单元为全球性的成矿域,受控于全球性的洋、陆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体系,先分出与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相对应的三大成矿域后,再考虑到秦祁昆巨型造山系之宏大规模以及在中国地壳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中之重要性,分出秦祁昆成矿域;而对十分重要的前寒武纪成矿作用及其矿产,则置于四个显生宙成矿域中,以“基底”成矿作用方式加以表现。
Ⅱ级成矿单元为区域性的成矿省。Ⅲ级成矿单元称成矿区带,其范围总体上相当于成矿省内较大级别、相对独立的成矿单元,是成矿省内一种或多种矿化集中分布区,是全国成矿区带划分中的核心。在Ⅲ级成矿区带内还可分出Ⅳ级(成矿亚带或矿带)和Ⅴ级(矿田)成矿单元。
中国西部的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陆块裂解成洋、洋盆俯冲-闭合、陆(或弧)-陆汇聚碰撞及其碰撞后造山伸展等诸多板块构造活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其板块构造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特征仍较清晰,成矿构造单元(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与古板块及其内的大地构造分区能较好吻合;而中国东部晚前寒武纪-古生代(或南华纪-中三叠世)古板块体制受到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成矿域的强烈改造,成矿作用亦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受控于由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和先期构造(如基底之隆坳构造和大型断裂构造)所形成的构造-岩浆带,致使许多中-新生代成矿区带斜叠在先期的成矿区带(或大地构造分区)之上。因此,对中国西部,把由地块及其周缘造山带组成之古板块作为成矿省,将地块及周缘的一些造山带视为Ⅲ级成矿区带;而对中国东部,则将华北和扬子两陆块及兴蒙、吉黑、秦岭-大别-苏鲁和华南诸造山带作为成矿省,再兼顾其内次级(Ⅲ级)构造单元及上叠的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划分出Ⅲ级成矿区带。
这样,《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2008)将中国西部分为阿尔泰、准噶尔、伊犁、塔里木、华北(仅指阿拉善地区)、阿尔金-祁连、昆仑、秦岭-大别(西段)、巴颜喀拉-松潘、喀喇昆仑-三江、冈底斯-腾冲和喜马拉雅11个成矿省(未计阿拉善地区)和45个Ⅲ级成矿带。将中国东部分为大兴安岭、吉黑、华北、秦岭-大别(东段)、扬子和华南五个成矿省(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未重复计入)和45个Ⅲ级成矿区带,全国共计分出16个成矿省和90个Ⅲ级成矿区带。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成矿区带划分之成矿地质背景及其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徐志刚等编制了《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图(1∶500万)》。

我国地质工作者很早就开始探讨中国的成矿区域和成矿时代 ( 翁文灏,1920; 谢家荣,1930) ,并详细调查研究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成矿区带,如赣南钨矿、长江中下游铁铜矿、西南地区铜矿和锡矿等。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区域成矿研究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建立在地槽地台理论上的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在我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并根据中国东部地质和矿床特点的研究,提出了活化地台成矿的概念 ( 陈国达,1960) ; 70 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家即应用板块构造理论研究中国和亚洲的板块构造与成矿问题,李春昱曾按照板块构造观点探讨了中国境内 4 个大的构造域: ①北方以西伯利亚和塔里木-中朝以及哈萨克斯坦三大板块之间缝合线为中心的北方构造域,②中部以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线为中心的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构造域,③西部以华南-东南亚板块与拉萨-冈底斯板块及印度板块之间缝合线为中心的西南部构造域,④东部沿海一带以华南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之间缝合线为中心的东部沿海构造域,4 个构造域也就是相应板块构造背景有关的成矿域; 近于同时,郭文魁在对中国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作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中国境内有三大成矿域,即①北部古亚洲成矿域、②东部滨太平洋成矿域 ( 包括东北、华北和华南 3 个成矿省) 、③西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在关于中国矿床成因模式、成矿系列进行综合研究中,裴荣富 ( 1994) 和陈毓川 ( 1995)继续沿用了上述成矿域的划分,并且都单独划分出在中朝和扬子古陆内的前寒武纪构造成矿域,陈毓川并加上了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

翟裕生 ( 1999) 在 “区域成矿学”中提出了划分成矿区域应根据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历史相结合的原则,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以区域构造、成矿时代和区域岩石圈三者结合为依据,把中国境内划分为 6 个成矿域,即Ⅰ—天山-兴蒙成矿域、Ⅱ—塔里木-华北成矿域、Ⅲ—秦祁昆成矿域、Ⅳ—扬子成矿域、Ⅴ—华南成矿域、Ⅵ—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 ( 图 11-3) 。其中Ⅱ、Ⅳ是以前寒武纪陆块为主体及其外围造山带构成的,Ⅰ、Ⅲ、Ⅴ、Ⅵ是以造山带为主体 ( 其中夹有微板块) 的成矿域。在 6 个成矿域中按照次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特征再分为 27 个成矿区带。

图11-3 中国大陆成矿域划分图( 引自翟裕生等,1999)

天山-兴蒙成矿域是由西伯利亚板块南部边缘活动带和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活动带组成,大部分地区属于新元古代以后各时期陆缘造山带,东部还有燕山期火山-侵入岩带叠加。可划分为西段新疆境内的 3 个成矿带和东段蒙、黑、吉境内的 3 个成矿带,即: 阿尔泰稀有金属、铜、铅锌、铜镍、金成矿带,准噶尔铬、金、铁、铜、锡成矿带,天山铁锰、铜镍、金成矿带,鄂尔古纳铜、银金、铅锌成矿带,大兴安岭-东蒙古铜、铅锌、钨锡钼、金铁成矿带,小兴安岭-佳木斯铅锌、铁、金、铜镍、钼成矿带。

塔里木-华北成矿域主要是以太古宙和元古宙为基底的克拉通,包括西部的塔里木陆块、东部的华北陆块及其毗连的边缘活动带,共分出 5 个成矿区带: 塔里木及周边铅锌、金、铁铜金成矿带,华北陆块北缘铅锌、金、铁、钼、铜、稀土成矿带,华北陆块东部铁、金、铜成矿带,华北陆块南缘东缘金、钼铜、铅锌成矿带,阿拉善地块及南缘铜镍、金成矿带。

秦-祁-昆成矿域是中国中部有长期发展历史的造山带,可分出 6 个成矿带: 北秦岭银、金、铜、铁、铅锌成矿带,南秦岭铅锌、银、金、汞锑成矿带,祁连山铁铜、铅锌银、铬、铜镍成矿带,柴达木及周边铅锌、铬、钾成矿带,东昆仑-阿尔金铁、铬、镍、铅锌成矿带,西昆仑铁、铬、铜成矿带。

扬子成矿域基底由太古宙—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及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组成,盖层发育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陆块西部和东部还分别受到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发育 4 个成矿带: 江南地块金、锑、铅锌成矿带,长江中下游铁、铜、金、铅锌黄铁矿成矿带,上扬子汞锑、金、铅锌成矿带,康滇地块铁铜、钒钛、镍、锡、铅锌成矿带。

华南成矿域主体部分是围绕扬子陆块东南缘逐步发育起来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华夏地体在海西期与之联成一体,之后又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发育 3 个成矿带:湘赣粤桂钨锡、稀土、铀、铅锌成矿带,东南沿海铅锌、银铜成矿带,右江铅锌、金、银、锑、锡成矿带。

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处在欧亚板块与印支板块造山带,包括若干次级板块与不同性质的结合带,经历了古特提斯,新特提斯等阶段的发展,可分出 3 个成矿带: 松潘-甘孜金、铀、铜、钴镍成矿带,三江铜、铅锌、锡、钼、金银、镍钴成矿带,雅鲁藏布江铬成矿带。

成矿带划分有助于深入认识成矿地区矿床组合及其形成地质背景,也能预示一个地区某些矿产在未来勘查中可能的远景。成矿区划分工作是以研究地区矿床调查勘查的成果为基础的,所以,这项研究也一定会随着勘查研究工作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而更趋完善。



中国境内成矿域和重要成矿区带
答:塔里木-华北成矿域主要是以太古宙和元古宙为基底的克拉通,包括西部的塔里木陆块、东部的华北陆块及其毗连的边缘活动带,共分出 5 个成矿区带: 塔里木及周边铅锌、金、铁铜金成矿带,华北陆块北缘铅锌、金、铁、钼、铜、稀土成矿带,华北陆块东部铁、金、铜成矿带,华北陆块南缘东缘金、钼铜、...

中国成矿区域
答:在上述大区域的成矿域和成矿省之间,又根据具体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成矿时代及矿产组合,进一步划分出66个成矿区(带),如阿尔泰华力西期铁-金-铜-镍褶皱断裂成矿带,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铁-铜-铅-锌-钼-金断裂成矿带,三江喜马拉雅期、印支期、燕山期、前寒武纪铅-锌-锡-铁-汞-锑断裂成矿带等。这66 个成矿...

成矿时空结构及动力学
答:陈毓川(1995,1998)将中国的成矿域划分为以下5个:①前寒武纪中朝-扬子古陆成矿域;②古亚洲成矿域;③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④特提斯成矿域;⑤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翟裕生(1999)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区域构造、成矿时代和区域岩石圈三者结合作为划分成矿区域的依据,将中国境内划分为6个成矿域:...

中国大陆成矿域
答:中国大陆成矿域的划分,虽然有不同方案,但近年来,已逐渐趋于共识(例如,翟裕生等,1999;陈毓川等,1999;裴荣富等,1998),主要包括:①前寒武纪成矿域;②古亚洲成矿域;③秦-祁-昆成矿域;④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⑤滨西太平洋成矿域。从空间展布来看,前寒武纪成矿域主要分布于中朝克拉通...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区带
答:把中国东部分为大兴安岭、吉黑、华北、秦岭-大别(东段)、扬子和华南5个成矿省(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未重复计入)和45个Ⅲ级成矿区带(表2-2;图2-4)。中国东部自晚印支旋回以来,构造格局发生显著变格,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晚前寒武纪—古生代(或南华纪—中三叠世)古板块体制受到...

中国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
答:1.前寒武纪成矿域(Ⅰ级)2.前寒武纪成矿省(Ⅱ级)Ⅱ-1华北陆块前寒武纪成矿省;Ⅱ-2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成矿省;Ⅱ-3华夏陆块前寒武纪成矿省;Ⅱ-4塔里木陆块前寒武纪成矿省。3.前寒武纪成矿区(带)(Ⅲ级)与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增生碰撞汇聚有关的成矿区(带):Ⅲ-1华北陆块北缘东段新太...

中国中生代成矿区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答:根据这些原则,结合中生代成矿环境和成矿特征,全国可划分为滨太平洋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进一步划分为10个成矿省、35个成矿区带。1. 滨太平洋成矿域位于中国东部,形成于中新生代,是全球碰中性的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部边界不存在截然界线,具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尚有...

(一)滨太平洋成矿域
答:滨太平洋成矿域是在古亚洲构造域基础上经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构造运动叠加而成的,是世界上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铅锌矿研究程度最高和最富集的地区。1.华北地台 进入中元古代,其北缘和东缘为边缘海,接受一套冒地槽沉积,形成两个中元古代坳陷区,相应形成了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和凤城-...

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地壳结构
答:1.古亚洲成矿域地壳速度结构 古亚洲成矿域由7个成矿省组成。每个成矿省又分为数个Ⅲ级成矿区(带)。成矿省之间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成矿省内几个III级成矿区的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比较相近(图2-20)。 吉黑成矿省地壳厚度是38 km,只有张广才岭成矿区有地学断面通过(张贻侠等,1998),地壳为三层...

我国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
答: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世界级规模成矿域,资源潜力大,但工作程度低。目前已发现一些重要的铜、铬、金、锡、铅、锌等矿床,主要成矿区带有西南“三江”铅锌锡铁汞锑镍铜金成矿带等。我国地质成矿的区带性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如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