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战功赫赫,为何最后还是被解职了?

作者&投稿:刁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德战争中,曼施坦因为什么遭到解职后,不再过问军事?~

1943年,朱可夫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中,依托大纵深防御战术,成功阻止了德军试图抄其后路,并全歼其主力的企图。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权,德军再也不力发动有效的攻势了。
“堡垒”计划被迫停止,双方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态势。让曼施坦因担忧的是,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可以及时弥补损失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而远离大后方的德军补给愈发困难,尤其是大量的老兵、中下级军官阵亡,战斗力已大不如以前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的瞎指挥。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并没有因为兵力和装备的不足而惊慌失措,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指挥上少犯错误。然而,在整体形势处于被动的情况下,让他可回旋的空间并不大,只能见招拆招。但希特勒的瞎指挥却让他头疼不已。
首先,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的希特勒,凭着意气用事,随意变更计划,改变攻击路线,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起初,德军实力强,齐装满员的,他的瞎折腾倒还有些效果,但现在德军明显处于劣势,再任由他胡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最基本的军事素养是要根据客观实际对待问题,实力强时如何打,实力弱时如何打,冷静分析双方的优势所在,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而这位“天才”却习惯于想当然的处理问题,更不会听将领们的建议。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堡垒”计划失败后,苏军似乎并不满足短暂的胜利,反而在多个方向上展开反攻。从整个态势上,对其南方集团军群有围歼的动向,他要做的就是避免防线被对手大范围突破,从而形成被分割包围的局面。



但是,这位“天才”不顾防线稳定,命令南方集团军群进行反突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羊入虎口,以卵击石。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先稳定防线,再择机反攻的计划,但遭到了拒绝。作为一名军事主官常常受制于人,换做谁都会愤怒的。
终于,俩人的战略分歧公开化了。
在曼施泰因看来,苏方的战略进攻即将开始,实力不济的德军应该收缩防线,加强防御纵深。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将重心放在南方,一方面又要求赋予他灵活自主的指挥权,确保自己的战术决心顺利进行,但“军事天才”岂肯轻易放手。



当内行遇到外行领导时,往往在恼怒之极的情况下以辞职表达不满。曼施泰因也不例外,他声称如果再继续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将辞去司令一职。这一招果然奏效,他也终于以少胜多,全歼进攻其左翼的苏军,将防线稳定了下来。
但是,进攻势头强劲的苏军显然不愿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主力前锋已达哈尔科夫城下。准备放弃时,“天才”又一次干预,要求死守该城。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他试图扭转战局,但苦守20多天后被迫撤退。



这一次,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重创,许多师级单位被打残,好一点的部队也损失了50%。“军事天才”也看着过意不去了,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补充了10个师的兵力。可意外的是,他们的防线也增加了100多公里。
哭笑不得的曼施坦因,彻底爆发了。他再次“叫板”,这么漫长的防线以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防守,要么多派兵,要么允许他的集团军群后撤,缩短防线。此时的希特勒也没有多少底气,他一边强调德军面前的优势,一边允许他择机行动。



久违的行动自由权,此时也无力组织反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退,他要利用这仅有的权利保住部队的实力,歼灭苏军已经退居第二位了。德军不断的撤退,也彻底地激怒了希特勒,他对曼施坦因的做法越来越不耐烦起来。
终于,在一次总部会议上,两人彻底爆发了公开的争论。他们围绕着撤与不撤争论不休,当其提到指挥权的时候,希特勒咆哮道:“将帅们连我的命令都不听,你指望他们会服从你吗?”



“我的命令都得到了认真执行”。这句话,顿时让其无语,他此刻在想的是,尽快拿掉这个不听话的人。说白了就是,宁可用听话的庸才,也不用有脾气有个性的将才。
但是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随着苏军大纵深攻击战术的成熟,对反攻更加得心应手,无力反抗的曼施坦因只得下命令撤退。在不停地撤退中,德军被大量的围歼,接连的败仗,“军事天才”非但不检讨自己,却认为这是撤换他的最好理由。



1944年3月30日下午,他被召回国。希特勒亲自接见了他,表彰他过去的一年的战功,并授予勋章,但随后就撤销他的职务,理由是部队撤退之际,需要一个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他虽然对突然的撤职感到愤怒,但也无可奈何。这一走,就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的离职在军界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南方集团军群的军官们,纷纷提交辞呈,要求一起调离,曼施坦因时代结束了。



难得清闲的曼施坦因,在家养养病,放松放松。从此,不再过问军事,甚至战局危机的时候,他也拒绝出山。说实话,他喜欢战争,但更喜欢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拒绝出山,更多的是对蠢材般的瞎指挥的不屑和反对。
反观两人的矛盾和分歧,军事上的失利是其被解职的重要原因,但根本还是在于争夺东线指挥权,一个从战术角度去理解指挥权的作用,另一个却从战略上去把握全局的发展,只是后者太过于想当然和自命不凡。



当曼施坦因提出,由一位将领来负责东线的指挥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东线陆军总司令最合适的人选。但这立刻引起希特勒的警觉,这分明是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说得难听点就是抢班夺权啊,这是希特勒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看来,德国发动二战必定是失败,因为其内部关系紧张,君臣的互不信任就已经注定了将来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曼施坦因》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解职后当然没有兵权了!元帅军衔也是什么用都没有!你要知道,朱可夫这种特殊时期被卸职的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你以为跟一般人退休的结局是一样的吗?朱可夫被解职的罪名是1、破坏苏共有关军队建设的原则,让部队脱离党的领导;2、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3、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党对他过去功绩的评价;4、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和领导国防部工作方面,都倾向于冒险主义。他是功高震主,赫鲁晓夫容不下他。解职后赋闲在家,一直到死都没有被平反。带着这种帽子,私以为当时是没什么人赶巴结他的。
“更令朱可夫痛苦的是,许多以前想来沾他的光的朋友都疏远、乃至背叛了他。冒着风险与朱可夫保持深厚友谊的只有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科索夫斯基等几位元帅。”
朱可夫卸职后也一直处于监视之中,哪怕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也是如此。

曼斯坦是二战期间德国著名的将军之一,被后世军事科学家誉为德国三大将军之一。如果不是他非凡的军事天赋和机敏,德国在二战初期就不会占据有利地位。曼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是一名普通的参谋。后来,他抓住机会,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并成功地担任少校。在那之后,他升到了顶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已经成为一名中将。曼斯坦最著名的案例是对波兰和法国的袭击,这两个国家都使用了闪电战的精髓。他们迅速出动,趁着突然袭击之机,毫无防备的波兰和法国因此倒下。从那时起,他的名字就被许多人所畏惧。

1943年“堡垒”计划的失败表明德国已经开始衰落。此时,形势十分严峻。德军官兵人数在减少,不能补充,后方资源不能及时交付。形势有些严峻。曼斯坦不太关心这些事情。他以为只要战术正确,苏联马上就会被消灭,但他忘了自己有一个上级。

元首相当自命不凡,事实上他也是。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能力,他才能带领德国重新站起来,而在军事领域,他却有些不尽如人意。

元首喜欢突如其来的战争灵感,也就是说,他对命令视而不见。他不会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也不会考虑另一个计划,他会考虑一件事和一件事。但是,曼斯坦和国家元首在后期对德国的态度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他想稳定防线,寻找进攻机会,元首要求突然袭击。他想发动突然袭击,以防被他人控制,而元首则要求自卫,不能被消灭。

这种差异使曼斯坦在后期非常疲惫,他在战争中已经精疲力尽。同时,他每天都要和国家元首吵架。事实证明,苏联后期确实很勇敢,德军也相继进行了反击。在撤退的过程中,德国军队被苏联消灭了。面对如此惨重的伤亡,国家元首最终决定撤走曼斯坦。



曼施坦因他认为静态防御胜利的可能性没有,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为此经常会发生争吵,所以才被解职。

曼施坦因战功赫赫,他就是闪电战的创始人,但是到最后却被希特勒解除了职务,也是因为后期他指挥的战役失地,而且还不听希特勒的话。

他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心里不忌惮任何人,引起君王的不满,所以被解职了。

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地方的功过态度是不一样的,尽管他战功赫赫,但是也不能与过失相抵,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解职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答:因为在接下来决定两国最终胜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希特勒固执的调走了参战的德军主力部队,以至德军功亏一篑,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就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结果,曾耿耿于怀的写道当朱可夫已经用光了他的预备队时,而德军手中还握有王牌未出。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有什么事迹
答:兵) 军的军长。接着在听取了曼施坦因的意见后,希特勒终于施加了压力,才通过 了这个新计划。这本书对于这些争论,和这个计划的演变程序,提供了许多的新资 料。在这个攻势的重要开始阶段中,即切断盟军的左翼并将其围困在海峡海岸上,曼施坦因的军仅仅是一支跟进的部队而已。但在第二和最后的阶段中,它...

...战略撤退中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的部队交替掩护最后逃出了高加索_百度...
答:我记得在被德军戏称为“回收高加索阳台”的战略撤退中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的部队交替掩护最后逃出了高加索。为什么说这次战略撤退是一次卓越的军事行动,为什么说这次撤退就时间、空间... 我记得在被德军戏称为“回收高加索阳台”的战略撤退中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的部队交替掩护最后逃出了高加索。为什么说这次战略撤退是一次卓越...

曼施坦因:从五个方面来看并非德国最好的将军
答:曼施坦因在东线虽然也取得过一些胜利,却从来没有赢得过苏联人的尊重。 防御方面隆美尔曾在绝对劣势下,面对着英军 “十字军远征”的进攻,成功地将非洲 *** 移至卜雷加港,隆美尔还成功组织千里大撤退。可惜密码被盟国破译,隆美尔的最后反击失败了,一代枭将黯然结束了自己“非洲神话”。非洲军团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将的...

关于二战德国曼施坦因元帅
答:5.撤换曼施坦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投降后元首开始变得不信任国防军,更加器重起党卫军来,这一点从库尔斯克进攻夺取关键目标的部队就可以看出。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处于处处被打、处处防御的境地。曼施坦因提出的撤退与元首的“生存空间”思想不符,为此二人吵架的次数愈发增加。最终到令元首忍无...

经典的反击
答:1 二战时期名将辈出,在战争最残酷最激烈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和德军都涌现了不少战功赫赫的将军,德军元帅冯,曼施坦因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明星。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第六集团军30万精锐全军覆没,整个德军南线千疮百孔。 ,强大的苏联红军如红色浪潮一般涌向德军防线,从斯大林格勒抽身...

5位打了败仗的苏军将领,为何5种迥异结局?这是斯大林的判决标准_百度知 ...
答:然而,从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科涅夫如同开了挂,把火力强大的炮兵和高速穿插的步兵的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接连打出一场场经典的攻击战,最终以赫赫战功被晋升为元帅并跻身苏军「 ”三驾马车”。 瓦图京 卫国战争中,瓦图京被称为苏军的"闪电将军",名气丝毫不在朱可夫和崔可夫等高级将领之下。从一名排长一...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
答:晋升元帅时间:1942.6.30 免职时间:1944.3 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列温斯基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将军,埃里希.冯.列温斯基是他第10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列温斯基被过继到姨父家,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

纳粹德国27名元帅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二战期间,凯塞林指挥空军参与了波兰与法国的入侵行动、不列颠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他亦曾担任南方战区总司令,指挥地中海和北非战场全部的德军部队;在二战最后几天里,凯塞林还担任德军西线总司令。凯塞林的军事才能与成就甚至赢得了盟军的尊敬,但其名声也因为属下部队在意大利的屠杀行径而受损。 战后,凯塞林被宣判战争罪,并判...

纳粹德国名将曼施坦因,为何会成为朱可夫唯一尊敬的对手?
答:据说曼施坦因的获胜率非常低,也许希特勒是为了缓解罗马尼亚油田的压力,才派他参加这场战斗的。但是,曼施坦因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在他的有序命令下,德国人前进,撤退,分工明确,最终他们成功地俘获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70,000苏军苏军著名的苏军著名的元帅级人物朱可夫说,曼斯坦是唯一受尊敬的敌人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