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古汉语常识

作者&投稿:寸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高中语文选修 老子五章的翻译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

天地间,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3.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在这章里,。
2.老子《五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老子《道德眞经》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的翻译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孙雍长《老子注译》的翻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他看待万物如同祭祀用的草狗,祇是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爱,他看待百姓如同祭祀用的草狗,祇是任其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那鼓风袋吗?虚静不动,它不会竭尽;越是鼓动,倒越会衰瘪。话语说教太多,命运就会困窘,不如持守著无为虚静。

郭世铭《〈老子〉究竟说甚麽》的翻译

天地不仁,像(人们)对待刍狗那样对待万物;圣人不仁,象(人们)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空空荡荡而又无穷无尽,只要移动就有风鼓出来。老讲天命是没有出路的,不如保持中间状态。

辛战军《老子译注》

天地之德原本就没有甚麽亲私偏爱,视同万物有如那祭祀求福的“刍狗”一样,当用则自用之,当废则自废之,一切全都顺其自然。明道之君也没有任何私爱偏向,而使群臣百官各尽其用,各守其职,从不妄自干涉,天地之间不正象那鼓风的槖龠一样吗?虽然它看似空虚无物,去能永不屈竭,总是在运转变化中化生万物。因此,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出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反而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3.读完《老子》五章里的任一章的感想
[《老子心解》读后感(三)]五老子给人类开出的药方只有四个字:“修道、养德”大道至简至易,《老子心解》读后感(三)。

这个药方比霍金的药方要切实可行。但是老子在论道时告诉天下人:“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所以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五千言,但还是让人感到“若昧”、“若退”、“若纇”。

有一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的感觉。其实,“被褐而怀玉”的老子已经尽力了。

他把如何修道,如何养德的基本方法已经散落到五千言的各个角落。老子的“有无相生”是在告诉天下人:“无”不仅能生“有”,“有”还能生“无”,人是“有”,所以人能生“无”。

“无”是什么?“无”就是“天下母”、“无”就是“一”、“无”就是“朴”,得“无”就是得“道”。得“道”并不难,因为“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这不是拟人而是真实。要想得道,首先,要“涤除玄览”(《道德经》第十章),清心寡欲、排除一切杂念。

排除“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令人心发狂的驰骋畋猎”(《道德经》第十二章)还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只有排除杂念、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才能“宠辱不惊”、才能“致虚极,守静笃”。

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如果万物“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其次,是如何养德。

修道之养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所不同;修道中的养德与得道后的养德也不相同。现在的道德观基本遵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

而老子却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的这种说法并不是象庄子那样贬低儒家的“仁”、“义”、“礼”,相反,老子认为大道被废之后,只有“仁”、“义”、“礼”才能支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礼”是忠信的不足也是祸乱的开始。

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连“礼”都抛弃了的时候,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是一个野蛮人、一个没有人性的民族、一个丧心病狂的国家。在彬彬有礼的表象下干出“烧、杀、抢、掠的野兽勾当。

那么老子为什么又提出要“绝仁弃义”呢?这是修道的需要。而不是大道废了以后的需要。

现在的道德观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智者治国。而老子却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老子称修道之德为“玄德”。

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政策”,也对。但从整章的意思来看,这是修道的需要,而不是治国的需要。

现在的人们要求一个人从娘胎里就要学习,历经学前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本乃至研究生、博士生,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老子却认为“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范曾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贴近老子:“这段话的标点,历来之学者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自己的解释陷入困境,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必须和前面一章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老子心解》35页)老子不仅要“为道,日损”,他甚至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当然老子也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观差不多一致。这是修道中的养德。

得道之后,养德也非常重要。“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一条,除了得道后的“圣人”可以做到,一般的“凡人”是很难做到的。

善良的人我对他也善良这条能做到,但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对他善良就很难做到.守信用的人我对他也守信易做到,但不守信的人我也要对他守信就很难做到,读后感《《老子心解》读后感(三)》。老子把这两条列为“德”的高度来认识,说明对得道后的“圣人”要求很高。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这些都是对得道后的“圣人”之“德”的高要求。其三才是怎样修道。

老子关于如何修道的总纲只有老生常谈的两句话: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一句话讲的是“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
4.《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
5.大学语文中老子五章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学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喊着响亮的口号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6.请问古代汉语有哪些文学常识
1、诗书:《诗经》、《尚书》

2、 *** :《诗经》、《楚辞》。《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极大,故常以“ *** ”并举,分别指代《诗经》、《楚辞》。

3、屈宋:屈原和宋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4、先秦三史传:《左传》、《国语》、《战国策》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蒙子三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0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1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12、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赋)、司马迁(散文)

13、班马:司马迁、班固

14、三曹:汉魏间的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凉。

15、建安七子:汉末时期作家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禹、应玚、刘桢。

16、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作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17、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8、王孟:唐王维和孟浩然。田园诗人。

19、高岑: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人。

20、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

21、三苏:北宋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

22、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均出于苏轼门下。

2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4、元曲四大爱情悲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25、元代四大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6、十大古典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郑廷玉《看钱奴》;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吴炳《绿牡丹》;施君美《幽闺记》;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27、十大古典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冯梦龙《精忠旗》;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马致远《汉宫秋》;高则成《琵琶记》;刘东生《娇红记》;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28、明代三大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29、清代三大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3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
7.《老子》一共多少章
《老子》共八十一章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五章古汉语常识
答:范曾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贴近老子:“这段话的标点,历来之学者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自己的解释陷入困境,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必须和前面一章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老子心解》35页)老子不仅要“为道,日损”,他甚至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

古汉语常识
答: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

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常识部分
答:4、先秦三史传:《左传》、《国语》、《战国策》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6、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三玄:《庄子》、《老子》、《周易》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0、蒙...

古汉语音律常识
答: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

请问古代汉语有哪些文学常识
答:(一)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二) 繁体字 (三) 异体字 (四) 古字通假 第五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 (一) 古今词义的差别 (二) 读音和词义的关系 (三) 用 典 (四) 礼貌的称呼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语法 (一) 词类,词性的变换 (二) 虚词 (三) 句子的构成。判断句 (四) “倒 装”句 (五) 句子...

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
答: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
答:3.国学知识大赛试题 21.“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 )。 A、男角 B、女角C、儿童 D、男女均可22.“文武二圣”指的是( B )。 A、孔子、曹操 B、老子、关羽 C、孔子、刘备 D、孔子、关羽23.“小李杜”指( C )。 A、李白、杜甫 B、李白、杜牧 C、李商隐、杜牧 D、李商隐、...

推荐一本学习古汉语的书
答:可以选择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打下一个良好的文言文基础。古代汉语大致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等几大块,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推荐参考书《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词典》,有的不一定要买,图书馆可以借。您喜欢历史,那么可以先从《左传...

古代汉语(下)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和实践部分?
答:以下是古代汉语(下)目录的改写内容:文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深入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的理念学术篇谋攻: 战略与伦理的交融兼爱(上): 共同爱心的提倡逍遥游(节录): 自由与超脱的哲学思考秋水(节录): 水的哲理与人生智慧齐桓晋文之事: 春秋霸业与政治主张...

哪本古代汉语词典适合初中生读论语,老子用?
答:在古汉语方面,他们出版的《辞源》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古汉语辞典。《古代汉语词典》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几位同志共同编定的。从品牌方面来说,一个是“王力”,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应该说是旗鼓相当。信息量[/U]:《王力古汉语字典》以收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