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尚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起大清朝,出现过康乾盛世是真的,但出现过民不聊生也同样是真的。特别大清末年的一次灾难,几乎让大清朝真正伤筋动骨。原本就已经动荡难安的现实,变得更加风雨飘摇起来。那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呢?我们将时间返回到光绪时期。


祸不单行的丁戊年,一场大旱没结束,又迎来了蝗灾

1907年,正值光绪年间,大清朝的天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一滴雨也不下。百姓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就这样死去,于是有人提出了借用长江、黄河等水流来浇灌土地。

这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所谓靠水吃水,依水而居的农家百姓们,就这样为自己的家田找到了继续生长的方法。可是,靠不到水,没办法浇灌的地方呢?人们只好任凭庄稼枯萎、死去,然后叹息人生。

可谁也没有想到,浇灌竟然并不是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场干旱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依旧没有结束的样子。而此时的一众河流却先支撑不住了,水流干涸,土地开裂,大地冒着烟炙烤着每一个叹息的人。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的收入没有了,口粮没有了,他们的吃喝成了问题。但对于国家来讲,也同样不是好消息,因为减少的粮食及受饿的民众,都意味着国库空虚无继。

而且,农家早有预言:大旱必有蝗灾。当田地出现长时间的干旱之后,出现蝗灾的概率就非常高了。所以,当这场历时一年多旱灾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蝗虫们便扑头盖脸而来,他们如同一扫而过的龙卷风,所过之处便只剩下一片灰黄。


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结果,农民连想要吃个野菜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朝廷却迟迟不愿作为,毕竟这是一场大考验,国库有多少存货,谁也不知道。当然,可能有人知道,只是他们不敢让外界知道而已。

而且,自古以来的朝代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清也不例外。百姓受苦于他们而言是应该的,当没有收成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自己想办法。


所以,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迷信之风盛行,他们求雨,求丰收,求好日子……他们将一切希望都寄予了神明。可惜的是,神明并没打算帮他们,相反,干旱依旧继续着。不要说粮食,就是地里可以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蝗虫袭击之后,大地就变得更加干净了。

为了活下去,各地先后出现大迁移,人们拖家带口,都想找一个有雨有风有收入的地方去生活。可现实是,大清朝的天下几乎陷入统一干旱之中。背井离乡的人永远找不到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一边走,身边的亲人一边慢慢减少。


本以为灾难过去就可以回归正常,可又一场灾难随即而来

就在百姓们纷纷离家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时,突然一场大雨浇湿了干渴的百姓。人们本以为这下得救了,他们又可以安顿下来生活了。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场大雨一下起来就不想停了,大雨冲毁了若干干涸的堤坝、荒芜的房屋。

然后,进入冬天之后,原本就没有粮食,没有住所的百姓,再次遭遇铺天盖地的大雪。雪有几尺厚,房子压塌了,大地被白雪覆盖,无一丝生机。有太多的人没有熬过这场大雪,一时之间死伤者众。


而这种雨灾、雪灾接连之后产生的则是人们更加无法承受的灾难。当天一变暖,雨水一充足,结果河水泛滥,山洪如猛兽一般吞噬着一条又一条的生命。被冲走了多少人,淹死了多少人,根本计算不过来。

就这样干了涝,涝后又雪灾,然后在山洪爆发的日子,百姓们过了一天又一天,熬过一年又来一年。百姓们已经怀疑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了,大自然正用它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世间的优胜劣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路有冻死骨,而是冬天冻死,夏天淹死,春秋则饿死。


一年可以坚持,两年能够苦熬,可是三年呢?四年呢?百姓们有田不能种,有屋不能住,他们不停地走着,想要找一处安稳的地方。开始吃自己的积蓄,后来讨饭吃,再后来就只能吃可以看到的一切了,什么野草、树叶、树皮,甚至是树根都要挖出来充饥。


据资料记载,最后人们实在没什么可吃了,他们只能吃黄土,吃土块。因为他们觉得,吃下这样的东西可以不饿。可事实上,不饿不是好现象,而是吃下去肠胃便不能动了,过不了多久,他们便开始死去。

而最让人想不通的,有些人竟然捡了小石子吃下去。而这些小石子因为不能消化,最终变成刺破人们肠道、肚皮的利器。

直到这时,大清政府才挤出一点粮食来准备救济这些可怜的百姓。但是,当人们拥上去抢食物的时候,竟然因为体力不济,抢食过力,直接死在当场。


好在这场灾难总算过去了,历时四年之久,举国死亡一千万有余。大清朝原本已经弱不禁风,在经历了这一场为时四年的天灾之后,变得更孱弱。可以这样说,看似清政府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什么太大付出,可却是真的伤了根本。所谓时者命也,这就大清朝的命吧。



从1876年到1877年几乎一滴雨都没有下过,而这场灾害死亡了大约900万到1300万的人。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当时的社会性质非常恶劣,使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形成了特别大的灾荒。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答:祸不单行的丁戊年,一场大旱没结束,又迎来了蝗灾 1907年,正值光绪年间,大清朝的天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一滴雨也不下。百姓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就这样死去,于是有人提出了借用长江、黄河等水流来浇灌土地。这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所谓靠水吃水,依水而居的农家百姓们,就这样为自己的家田找到...

晚清的“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为何说十分可怕?
答:丁戊奇荒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晚清光绪年间,由于当时正好是丁丑年到戊寅年间,因此就被称为丁戊奇荒。在当时晚清时期北方的各大省份都出现了干旱的情况,一到冬天雨水更加稀少,导致第二年旱情不断加重,灾害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干旱范围几乎覆盖半个国土面积,受灾人数高达两亿。其次还有部分地区发生蝗灾等...

丁戊奇荒发生
答:“丁戊奇荒”这一名称源于1877年和1878年,这两个年份的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和戊寅。由于河南和山西的旱情最为严重,这场灾难还有“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之称。灾荒的发生,旱灾无疑是主要因素,然而,人祸也不容忽视。清朝政府允许鸦片(土药)的种植,这不仅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的萎缩,还使得原本用...

清末“丁戊奇荒”发生了什么?最后是怎样处理的?
答: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中国华北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由于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史称这场灾荒为“丁戊奇荒”。丁戊奇荒波及地区广泛,其中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为重灾区。这五个省份,大旱持续4年,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此外,苏北...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丁戊奇荒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场大灾难,应该用特大灾荒来形容更为恰当,在这场灾荒中人民经历的除了生离死别还有更大程度上心灵绝望的侵袭,那么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灾荒除了给当时晚清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还对我们后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除了有 自然 ...

家人去世不敢哭,怕人听到抢去当食物,清末“丁戊奇荒”有多残酷?
答: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百多年前的“丁戊奇荒”。公元1875年,我国北方的山东、陕西、河南、直隶、山西等省迸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旱灾,据后来统计,此次旱灾至少形成1000万人饿死,曾国荃对此有一个批注,以为这场灾难是“二百余年未有之灾”,由此可见这场灾难的严酷之处。可能大家只是看着这样冷冰冰的数字...

“丁戌奇荒”中饿死百姓上一千多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天灾还是人祸?
答: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在清朝发生的丁戊奇荒这次灾荒是在古代发生的灾荒中最严重的一次,它严重持续了达四年之久。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灾荒是始于天灾的,但灾荒的发生以及最后造成的如此之严重的后果,我认为人祸也是难逃罪责的。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很低下。若遇到多雨时,还可以进...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
答:“丁戊奇荒”便是这一干旱现象所造成的,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尤其是在1877年到1878年更是达到了受灾范围的顶点,1877年是为丁丑年,1878年是为戊寅年,因此这场灾荒史称“丁戊奇荒”。之所以用“奇荒”来形容,是因为这样的荒灾在历史上也实属...

百年奇祸如何改变山西:什么是丁戊奇荒
答:1.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年间一场严重的旱灾饥荒,从1875年持续至1878年,席卷了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2. 这场灾难造成了千万人口的死亡,山西巡抚曾国荃将其描述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3. 灾害的起因与洋务运动有关,洋务派为推进该运动而急增税收。同时,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动乱...

丁戊奇荒的灾情
答: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7-02-26 历史上丁戊奇荒有多严重 8 2016-06-08 丁戊奇荒的救治方法 2016-06-08 丁戊奇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