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上说:凡善战者,以正合,以速胜,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是什么意思?求解!

作者&投稿:止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二·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其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其四,“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三·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扩展资料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 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2.《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3.《羊脂球》《项链》[法]莫泊桑 4.《变色龙》 [俄]契柯夫
5.《战争与和平》、《复活》[俄]托尔斯泰
6.《双城记》[英]狄更斯
7.《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8.《对话录》[希]柏拉图
9.《荷马史诗》[希]荷马
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11.《红与黑》[法]司汤达
12.《草叶集》[美]惠特曼
13.《神曲》[意]但丁
14.《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15.《浮士德》[德]歌德
16.《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17.《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18.《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19.《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0.《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21.《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22.《荆棘鸟》[美] 考琳 ·麦卡洛
2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24.《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25.《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美]比彻·斯托夫人
26.《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 [法]雨果
27.《三剑客》 [法]大仲马
28.《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29.《茶花女》[法]小仲马
30.《基督山恩仇记》[法] 大仲马
3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32.《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
33.《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印度]泰戈尔
34.《死魂灵》[俄]果戈理
35.《罪与罚》(上下)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36.《双城记》 [英] 狄更斯
37.《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38.《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39.《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40.《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41.《肖申克的救赎》[美]史蒂芬·金
42.《雾都孤儿》[英]迪更斯
43.《天使,望故乡》[美]托马斯·沃尔夫
44.《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45.《裸体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46.《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47.《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48.《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49.《牛虻》[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50.《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孙子兵法中只有前一句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没有后句话。不过我可以试着解释一下。意思是:凡是善于指挥作战的,是用正兵与敌人作战,用奇兵来取得胜利。军事行动没有神奇到出敌不意的,谋略没有善于不被敌人意识到的。

你从哪看到的这句,我怎么不知道?应该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意思是: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

原文好像是,“以正合,以奇胜”,就是说以正规作战和敌人对抗,但要想取胜需要出奇计,表面严阵以待,私下出奇制胜,后两句意思是,行动没有比出其不意更高的了,谋略没有比不被别人识破更好的了,这几句是兵法的精髓,不错!

这话有没有道理: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为敌之可胜
答:春秋时期时期孙武《孙子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译文: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句话,请不要小看它,它是《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军事思想,具有普遍性,现在还没有过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毛泽...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答:此句名言出自于《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放在...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指望通过造成有利态势去夺取胜利,而不去苛求部众。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出处:《孙子兵法·兵势篇》,...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
答:1、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并不是真的没有战功,而是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必胜的优势。以必胜之师打必胜之仗在世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2、“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出自《曹选》――曹操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3、举例:《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言:太宗曰:当今将帅,唯...

孙子兵法里面的 故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 是什么意思
答:“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军形篇》,原句如下: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白话译文:善...

读《孙子兵法》之六:先胜后战
答: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总是关注“战...

《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古人战败时,总是哀叹:“大势已...
答:B 试题分析:矛盾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善战者,求之于势"。古人战败时,总是哀叹:“大势...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什么意思
答: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这句话其实是《孙子兵法》的精髓,结合这句话的上下原文就能很好地理解它。“无智名,无勇功”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指的就是:那些善于兵法、善于战斗的人,他们赢了以后往往不会有辉煌的战绩,以及赫赫有名的战功。 古时候打仗,往往看重的是一个名将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什么意思呀?
答:1、这句话的由来这句话其实是曹操说的,是曹操对《孙子兵法》的一个批注。无赫赫之功并不是说没有声名显赫的战功,而是他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始打仗之前,他们就预料到了成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胜利了是很正常的,输了自己也不会败的很惨,这就叫做善战者。至于哪些战斗让自己损失惨重...

《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及翻译
答:《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文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