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之六:先胜后战

作者&投稿:彭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孙子的思想,一贯谨慎。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来,雷霆万顷,覆天盖地,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获得全胜。

 孙子的全胜思想,全胜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二是争取把对方也保全,不要他败退的时候把桥梁、道路、城池等基础设施都破坏了,把粮仓物资也烧了,要把这些东西都保全,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杀他们的,把他们的军队也保全,一看我们从天而降,没有战斗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队伍就壮大了。

我们评论一件事时,总是说:“看结果!结果最说明问题!”结果不一定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今天的结果来自昨天的决策,换一个决策,结果是比这个好,还是差,谁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试试,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每个人还不一样。我们要讨论的,永远都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一步下去,未来会怎样,那每个人看法差距就大了。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呀、李广呀,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

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个道理。什么叫名医?起死回生,那叫名医。谁都说要死的,给他治活了!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给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吗?

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还没生病的时候给你治!你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病。

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方也懂兵法,也晓得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看谁先失误,如果双方都不失误,就一直熬下去,看谁的粮草多。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不可胜在己”,要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别人没关系。“可胜在敌”,看敌人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失误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敌人不失误呢,当然也不是干等着,就想办法勾引他失误。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先胜后战,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作战,绝不心存侥幸,这就是孙子的思想。

什么样的人能胜呢?孙子总结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保法,胜败之政,是讲政治,讲纪律。政治上人民拥戴你,纪律上秋毫无犯。这可一点也不是诡道了。

这里的“度”“量”“数”“称”,就是第一篇《计篇》里的敌我实力计算比较。先是度,“地生度”,看看我的国土多大,人口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各种资源如何,敌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测量,是衡量。

“量生数”,测量,就测出数来,我这么大国土,这么多户口,产这么多粮食,能养多少兵,如果打起来,能支持多久,敌方又如何。

“数生称”,把敌我双方的数拿来比一比。

“称生胜”,一比较,就知道胜败了。谁的数大,谁的胜算就大。 双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镒和铢差距一样大。镒和铢,都是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480∶1,铢怎么打得过镒呢?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个堰塞湖炸了水冲下来,谁挡得住?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测,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别人不知道,这就是军形,“藏于九地之下”,别人看不见。

等到我决堤而下之,动于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势不可当。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孙子又讲回了基本面:国家实力、政治进步、法制严明。

最开始我们就说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回事,是两个价值观。三十六计全部是诡道,是奇谋巧计,是兵不厌诈。孙子虽然也讲诡道,但诡道在《孙子兵法》里占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孙子始终强调的都是基础和实力。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

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孙子兵法·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咋...
答: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

《孙子兵法》助你赢—先胜
答:      《孙子兵法·始计篇》的结尾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二字,可以概括整个《始计篇》。        “庙”就是“庙堂”的庙。在...

论《孙子兵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启示
答:看一下孙子兵法形篇,这是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作战时要先搞好自己不能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去寻求与敌人作战,而不能靠侥幸心理,自己的防御没有搞好,就去盲目的雨敌人作战,祈求侥幸胜利。这样是不可取的。引申到工作学习中也是这样,要靠自己平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

先胜后战出自孙子兵法吗
答:先胜后战出自孙子兵法。一、成语的拼音、释义和出处 先胜后战,汉语成语,拼音xiān shèng hòu zhàn,意为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方挑战,失败的军队先同敌方交战然后企求在作战中得到侥幸的胜利。源于《孙子兵法-军形第四篇》,原文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二、...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答:孙子兵法曰:“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先让自己变成不可战胜的状态,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然后才去战。解释起来就是四个字---先胜后战。我认为我们的定投策略可以同样理解,道理完全是通的,可以这样看:我们选择种下一棵树,这棵树10年后成长为一棵大树是必然的结果。

《孙子兵法》不战不败,先胜后战
答:5.先胜后战,等胜机出现了再战,没有胜机就永远不战。因为不战就没损失,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6.“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不是, “多算”不是说你算计得多,是你通过双方各种资源的计算,算下来你的分多,胜算大,你就能胜;如果算下来你的分少,那你就胜...

《孙子兵法》强调有备无患,它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
答: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了的时候能够抓住,把握住,不让机会流失掉,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否则,毫无准备,机会来了的时候也抓不住。人生的机遇并不多,有些机会可能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光顾你了。所以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因此,让我们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

《孙子兵法》强调有备无患,它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
答: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了的时候能够抓住,把握住,不让机会流失掉,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否则,毫无准备,机会来了的时候也抓不住。人生的机遇并不多,有些机会可能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光顾你了。所以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因此,让我们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

先战而后战出自何处
答: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附军形篇的译文 孙子说:从前...

战争的艺术:先胜后战
答:塔勒布的建议同样体现了这一原则,他提倡作家在稳定的工作之余进行创作,这与文学界许多成功者的经验相符,他们先确保生活的基石,然后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在生活压力繁重时,借鉴“先胜后战”的策略,如在积累工作经验后才选择创业,显得尤为明智。孙子兵法中的“度、量、数、称、胜”揭示了战争中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