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介词

作者&投稿:藤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介词什么意思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2,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从 自 自从 于 打 到 往 在 当 朝 向 顺着 沿着 随着 (2)表示方式: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为了 为着 (4)表示原因:因 由于 (5)表示对象,范围: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同 给 关于 (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去 除非 (7)表示被动:被 叫 让 给 (8)表示比较:比 和 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 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 (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如: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2.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介词

(1) 文言文中介词的概念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用 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与其 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 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 式、对象等。

介词能带上宾语,但不能充 当谓语。介词主要有“于(於、乎〉、以、为、与、自、从、及因”等。

(2) 介词常见的语法功能 ① 介词能带宾语。 ② 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 除外)。

③ 由“因、为、与、从”等词组成的介 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 表时间、处所意义的可作补语,“以”字介 宾结构表工具、方式的也可作补语。

3.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4. 文言文有哪些主要介词

介词是一种动作性不如动词强的表示关系的词类。

它跟所带 的宾语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的前面,充 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或用在谓语的后面,充当补语,对 谓语起补充作用。介词结构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比较等意义。

这是古今汉语都相同的。 文言文常用的介词有“于”(乎)、“以”、“为”、“从”、“自”、“在”等。

其中,“于”、“以”、“为”用 得最普遍。 文言文介词不同于现代白话文介词的特点是: 第一,文言文介词动作性较强。

除了“於”(于)字以外,几 乎都有动词、介词两类词性。 试举数例: ①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动词)(忠贞的 人不一定被信任啊,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使用!) ① b以一平板按其面。

(《活版》)(以,介词)(用一块平的 木板按压它的表面。) ②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前一“为”字去 声,介词;后一“为”字,阳平,动词。)(公输般给我做了云梯,我 一定要攻取宋国。)

③ a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与,动词,等待,满足的 意思)(只恐怕岁月不能满足我的希望。)

③ b孤当与孟德决之。 (《赤壁之战》)(与,介词)(我要与 曹操决战一场。)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在文言文中是动词,还没有虚化 为介词,我们不要将它们误认为是介词。如下列两例中的“把” 与“将”: 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卖炭翁》)(手里拿着文书,嘴里 宣称是皇帝的命令……) ⑤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 之战》)(就任命周瑜、程普为左都督与右都督,带领军队跟刘备 合力抵抗曹操的军队。) 第二,文言文介词所组成的介宾结构,作补语的情况比白话 文多。

“于”的介词性最纯粹,这个特点便最突出。如《公输》 篇中的“于”都用在动词之后。

⑥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曰十夜而至于郢。 (墨子听到 这件事,便从鲁国起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 城——郢。)

⑦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 人民却太少。)

⑧ 胡不见于王?(何不把我介绍给楚王。) ⑨ 今有人于此……(现在,在这里有一个人……) 介词“以”带宾语表示工具、方式等时,也往往放在动词后 面。

如: ⑩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在它里面灌了 油,用帐幕包围遮盖起来。)

⑪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何不用脚试 它一下呢?) ⑫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私自会见张良,把 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

) 既然文言文的介宾结构作补语的情况比白话文多,所以译成 白话文时往往要将补语译成状语。如“起于鲁”、“有余于 地”、“不足于民”、“裹以帷幕”、“试之以足”等。

当然, 有些仍作补语翻译,如“至于郢”。总之,翻译要符合现代的语 法习惯。

第三,文言文介词,用法灵活。 文言文中的一个介词,往往 相当白话文的几个介词。

且看“于”、“为”所表示的多种 意义。 (一)介词“于” 1。

表处所,相当白话文的“在”。如《岳阳楼记》•。

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那楼上。)

2。 表时间,相当白话文的“当”、“在”。

如《史记•儒林 列传》:于威、宣之际。(当齐威王、宣王的时代。)

3。 表起讫,相当白话文的“从”与“到”。

如《墨子•公 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子墨子听 说这件事,就从鲁国起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

) 4。 表对象,相当白话文的“向”或“对”。

如《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军事情况危急 了,我请求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5。 表趋向,相当白话文的“给”。

如《庄子•逍遥游》:尧 让天下于许由。 (尧帝把天下让给许由。)

6。 表比较,相当白话文的“比”。

如《礼记•檀弓》:苛政 猛于虎也。(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7。 表被动,相当白话文的“被”。

如《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全部 拿出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的部下,被别人控制。)

8。 表范围,相当白话文的“在……方面(中)”。

如《墨子•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却 在民众方面不足。)

(二)介词“为” 1。 表被动,相当白话文的“被”。

如《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吴巨是平凡的 人,处在偏远的郡县,即将被人吞并。)

2。 表原因,相当白话文的“因(此)”。

如《史记•项羽本 纪》: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汉军十余万人都被 逼进睢水,睢水因此不能流动。

) 3。 表替代,相当白话文的“为”、“替”。

如《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保为将军破之。(保证为将军击溃曹军。)

4。 表时间,相当白话文的“当”。

如《晏子春秋》:为其来 也。(当他来到的时候。)

5。 表对象,相当白话文的“向” “对”。

如《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面的人们说。)

此外,文言文中,介词常常省略,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省略。 这也是文言文介词使用上。

5.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6.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
答:1.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虚词 (一)而1学而时习之--连词,进而,表承接2人不知而不愠--连刺,然而,表转折3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并列(二)以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借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把,拿3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4...

文言文某某者语于
答:2. 求几句带\“于”字的文言文和该句中\“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于”是介词,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来说明“于”字的意思和用法。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文言文中什么是介词?
答:那你得先搞懂什么是介宾短语,状语等,吾儿奉先何在?翻译成在哪里,做状语,在就是介词,要搞懂得多读,多想,建议你买一本薛金星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我高中时就用的它,说错了别介意啊

初中文言文
答: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

文言文重点词
答:乎:相当于“于”,介词,在。 3. 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5323530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求初中文言文虚词分类
答: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

初中文言文实词大全
答:(《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

初中文言文常识【绝对高分】
答: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

文言文为的用法
答:4.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为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