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分析

作者&投稿:前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谈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大修订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的大修订工作,始于2001年1月,历经两年多才完成。修订期间,适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因此,教材的修订,既努力落实修订大纲精神,又处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修订后的教材,将是学生爱读的语文教科书。

一、选文情、广、精,让学生爱读

课文是否爱读,小学生自有他们自己的标准。读得懂,能满足情感的需要,能满足好奇心、求知欲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少了一条,都会影响学生爱读的程度。因此,选文要注重情,字里行间充满情趣;选文题材要广,中外古今,天上地下,人间万象,科技发展都要包罗其中。除此之外,选文要精,有限的篇幅内要有更多的文化内蕴,要和生活息息相关,要文辞优美,堪称语言典范。因此,编者殚精竭虑,一是重新审视九义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自读课本》,从中筛选要保留的课文。二是从报刊、文集中选取适合入选教材的文章。

义教教材中的课文,学生喜欢的大都保留了下来(当然,在教材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自读课本》中的文章,适宜入选教科书的也选了进来,如《小抄写员》、《小狮子爱尔莎》等。

从报刊、文集中选取的新课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至情美文,反映人间真情的美文,如爱国情、亲情、师生情、朋友情、邻里情,情感真挚动人,文兼质优;一类是科普文章,题材更加广泛,而且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还有道德教育的选文、环保教育的选文,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等。这些新入选的课文,都做到或以情感动人心,或以形象动人心,绝无枯燥的空洞无力的说教。此外,在上述类别题材中,增加了外国作品,使学生能更多地感知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重新调整教材体系,让学生爱读

大修订教材体系的调整,反映以下三条规律:

1、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

小学生记忆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生认知又带有情绪化的色彩。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诵读熟记为主,以感悟熏陶为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表象。

2、母语的学习规律

汉语的特点在于它的意合性,理解它应用它,靠的是感悟。多读是感悟的基础,在多读中培养语感,是汉语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

3、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规律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有其规律,阅读是吸收,吸收多少,靠感悟的多少;写作是表达,表达多少,看能把积累调动多少;口语交际虽然也是表达,却是在互动中表达,不允许有较长时间的思考过程。

基于上述规律,人教版教材体系作了重大调整。

1、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三线平行并进

在九义教材中,阅读和习作是在重点训练项目的框架下交叉安排的。口语交际(原为听话说话)则放在附属的位置。安排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曾被认为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读写训练项目交叉对应安排,表面上看是读写紧密结合,从实际效果看,相互制约的负面影响也不小。这次教材的修订,坚决摒弃了这种安排模式,而是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三线平行并进。重点训练项目,只保留阅读的项目,每册两个,从第五册起开始安排。习作训练不安排重点训练项目,但自成体系,每次习作练习根据年段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口语交际中年级每册8个,高年级每册6个,也自成体系。习作和口语交际都安排在积累·运用中。

读写两条线,并不意味着不再提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读写结合,应侧重远距离的结合,阅读中的感悟、熏陶、积累,在习作中自然会表现出来。近距离的结合,既读一组课文或一篇范文,写一篇作文,表面上看是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从深层看,却是有碍学生自由表达,有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此外,不安排写作重点训练项目,并不意味着不能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恰恰相反,修订教材随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练习。如《鸟和天堂》要求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凡卡》要求想一想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口语交际一条线,则说明修订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

三、导读、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作重大改进

1、导读

经过改写的导读部分,利用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对该组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某一方面点到为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导读,一开始就说,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四篇课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赞歌。读了这段文字,还有哪个同学不想好好学习这组课文呢?

2、预习

精读课文的预习部分,或简介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十里长衔送总理》),或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如《狼牙山五壮士》)更多的是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3、思考·练习

(1)在内容分析上狠砍一刀

思考·练习,可以说是近乎脱胎换骨的改造。九义教材中的思考·练习,内容理解占了很大比重,大修订教材,单纯的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已大部分删除,改为诵读为主和对重点句段的感悟为主。繁琐的内容分析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一大原因。在内容分析上狠砍一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2)强调探究学习

强调探究学习,是这次大修订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修订工作中最难的新探索。这在思考·练习中有充分体现。

一是提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这在每篇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中都有体现。

二是不仅提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体会这些句子含着的意思。

这道题中,提示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什么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用例句作了提示,同时怎样探究句子深刻含义,题目也作了指示,或者是联系上下文或者是联系时代背景。学生有了课后思考·练习这一拐棍,是不难在很大程度上读懂课文。独立探究又能学得懂,学生怎么会厌学呢?

三是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感受。

比如《夕阳》一文的讨论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阳》,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体现了在比较阅读中产生阅读感受。

又如《桂林山水》思考练习题: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有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又怎能不保持学习语文的兴头呢?

(3)倡导综合性学习

修订教材中处处体现综合性学习的思想。除了每册两次语文综合实践,还随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如读古诗或写景的文章,要求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画一画;故事情节强的课文要求用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并分角色演一演,读游记要求写广告词;读说明文,要求搜集说明对象相关的资料等等,都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把激发兴趣和提出阅读要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和精读课文在编排上的区别。

4、用积累·运用取代基础训练

用积累·运用取代基础训练,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原教材基础训练中体现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拼音、字、词、句、修、逻、点,在修订教材积累·运用中连痕迹都不留,取而代之的是读读背背,在读读背背中,有中华五千年的名言警句、民谚俗语、对联古诗等,借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取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修辞教学,是为了体现多读书,少做题的精神。学生课中或课后的繁琐机械的语基练习,也就没有了教材上的依据。

积累·运用中没有各种类型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并不意味着语文基础知识不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特点是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大修订教材随课文安排了有关语基的思考·练习题,丰富学生对语基的感性认识,如《夕阳》一课,课文中把夕阳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此题的作用是在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比喻句)。像这样的题目不少。此外,每课都有诵读的要求,摘录词句的要求,也都是在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能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功课,除了编者靠教材吸引学生外,还要靠老师用教法吸引学生。老师教法不当,学生刚接触到新教材的喜悦也将随之烟消云散,因此,新教材还要有新理念、新教法。

首先,老师要准确地认识到,大修订教材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操作,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要消除惯势思维的消极作用。多年来形成的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在使用大修订教材的过程中仍然有可能顽强地表现出来。原教材篇数少,虽然用大部分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问,学生仍有一定的时间读书。修订教材课文总数增加,如果仍沿用以内容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将近乎零。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修订教材的优势又何从谈起?

其次,要着重研究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有哪些特征?有什么特殊性?老师要怎样引导?特别是,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又如,要怎样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受益?这些问题,也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就在这里。

最后,还要变着法儿让学生多读书。按大修订教材特点教学,题是做得少了,但不能忘了少做题是为了腾出时间多读书。没有以多读书作保证,少做题的结果可能就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

大修订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用好大修订教材,就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使用课标教材。尽快适应大修订教材,时不我待!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分析
答:老师教法不当,学生刚接触到新教材的喜悦也将随之烟消云散,因此,新教材还要有新理念、新教法。 首先,老师要准确地认识到,大修订教材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操作,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

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1、分析构成单篇教材的基本要素。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一般都是由主题、素材、结构和语言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前两者属于文章的内容范畴,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后两者则是文章表达形式的'体现,即是怎样写的。2、明确不同学段单篇教材分析的重点。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适合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内容。低...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范文
答: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浏览教学、书面语交际等多少方面的教学倡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懂得跟掌握。做为一名一线老师,我将依据新的语文才能实际体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进步,增进语文课程的浮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确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答: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答: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狐假虎威》是寓言,语言内容简单,通过讲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狐狸分奶酪》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的,也蕴含着某种道理。《纸船和风筝》《...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答: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一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以及《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写景文章和一个语文园地。《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

语文教材分析怎么写
答: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分析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分析教材。做到以下几点: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答: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答:如果是写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可以用以下的重点条目进行细化。首先,写一下以什么样的目的,怎样的理念,你对本册教材的认识。再次,写一下具体的项目,比如,1、识字:内容及方法。2、朗读:方法及需要达到的目标。3、阅读:方法及要求。4、练笔:写字的方法及措施。5、说话训练: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答: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3篇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