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苍梧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邢昺疏:“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闲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学习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任务。“学海无涯苦作舟”,相比起玩耍,学习确实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虽然我们提倡寓教于乐,但真正要掌握知识,肯定是要经历过大量的积累。数理方面需要头脑灵活数学物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坚持大量阅读,坚持钻研那些艰涩的书籍。
只要有精力、就要投入学习学习是一项不能在短时期内看到成果的任务。所以很多人都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了。但其实“量变能引起质变”。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闲暇时间坚持去学习,把学习这一项工作当成自己日常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学习到的知识已经沉淀到了自己的头脑里面。知识渊博的人也是在日期月累之中形成的,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些知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只要有闲暇、就要去学习。
终身学习是新时代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这其实也是是新时代对于普通公民的隐性要求。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前我们如何能想到智能手机可以演变为如今这样巴掌大却网络万物。我们也想不到出行金不需要带纸币,只要一个手机就能行走天下。因为支付方式已经转化为电子扫码。我们更想象不到电商行业如此发达,以至于到了今日,快递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几千年前孔子对他弟子的谆谆教诲,随着论语一书流传至今的圣贤之言,这句话,内涵是告诫人们只要在日常事物当中还有剩余的精力,就一定要去学习!不要止步不前,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出自【论语 学而1.6】。
【原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孩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所说过的一些言论都被自己的徒弟记录在了《论语》这本书里面,而这本书更是成为了日后儒学的经典之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就是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在进行过实践活动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献里面的知识。这是孔子教育观的一种体现。

学习是我们终生都在进行的事情,毕竟“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情,也会因此而成长,但是成长是需要我们去付出的。通过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从而丰富我们的经验,但是这还不够,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经验,但是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只是,所以这些经验在脑海里面还是比较混杂的,通过阅读书籍去学习,帮助我们去树立脑海中的经验,从而让这些经验成为我们的一笔财富。

当然,这要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毕竟学习是一件相当消耗脑力的事情,如果没有余力的话,学习起来就会百般困难,并且因此削减了对学习的乐趣,这是不利的。学习的过程往往需要我们专心致志,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地去汲取知识,从而让这些知识与经验相结合,并且让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存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最终目的。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不论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亦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我们在学习方法还有学习目的的明确上都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行是实行孝、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这五件事。文,古指《诗》、《尚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现在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实行这五件事之外,叫“余力”。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弟子求学,应当力行孝、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这五件事,以此为根本,还有余力时,就把余力用在学文上。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做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仁而有信,对众人都能以博爱之心相待,要亲近仁德之人,时刻保持一颗仁德之心,这些都是基本的修养。做到了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学更高一级的文化修养,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了。

使用场景

这句话可以用在老师教导学生或者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场景中,告诫下一辈日常处事需要秉承基本的修养,如果小孩子能把这些做人最根本的品德和学养都修好了、培养起来了,也形成良好的观念和习惯了,还有余力的话,这时再去学习和研修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问。

该怎么理解这句寓意深刻的话呢,一起来鉴赏一下吧: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本意就是把自己该做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要做出来,君子温润明洁的质显露无余;在此情况下,自己要更进一步提升,自己不仅有时间,也有心力,想要实现更进一步的成长,这个时候,再来学文。

有人提出疑问,自己本来就不明理,不知如何才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那不更应该来学吗?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清两个概念。一个是文明启蒙的文,一个是文化熏陶的文。如果自己基本仁义修身忠信这些品质如何实现都不太明白,那需要的是文明启蒙的文,而不是进一步提升文采的文。所以,此文非彼文。不明理,当然要明理;做不到,当然要梳理和分析为什么做不到。

行有余力则学文,这个是质有余,而文采不足,要补足的文。这个文,已经超越了对于心性蒙昧的启蒙阶段,而是在不仅想着去做,而且基本的修身齐家都能做的差不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文。

所以,如果自己行都没有余力,甚至行都还没有开启,那还需要文吗?

当然需要,需要文明来启迪心灵的蒙昧,需要文明来照亮内心的混沌,需要文明来促进真正的践行,需要文明升级对成长的认知。

所以,行有余力,则学文(化);行无余力,更要学文(明)。当然,文明是贯穿人的一生,即使行有余力,不断学习更深刻的文明之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过程中,有人问,知道做不到,是真的不知道吗?

回答是肯定的。做不到的知道,就是不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不要做一个连自己都骗,而且骗的好苦的人。真正的知道,就必然能做到。



《论语·学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邢昺疏:“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闲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
学习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任务。

“学海无涯苦作舟”,相比起玩耍,学习确实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虽然我们提倡寓教于乐,但真正要掌握知识,肯定是要经历过大量的积累。数理方面需要头脑灵活数学物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坚持大量阅读,坚持钻研那些艰涩的书籍。

只要有精力、就要投入学习

学习是一项不能在短时期内看到成果的任务。所以很多人都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了。但其实“量变能引起质变”。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闲暇时间坚持去学习,把学习这一项工作当成自己日常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学习到的知识已经沉淀到了自己的头脑里面。知识渊博的人也是在日期月累之中形成的,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些知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只要有闲暇、就要去学习。

终身学习是新时代的要求。

“活到老、学到老。”这其实也是是新时代对于普通公民的隐性要求。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前我们如何能想到智能手机可以演变为如今这样巴掌大却网络万物。我们也想不到出行金不需要带纸币,只要一个手机就能行走天下。因为支付方式已经转化为电子扫码。我们更想象不到电商行业如此发达,以至于到了今日,快递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几千年前孔子对他弟子的谆谆教诲,随着论语一书流传至今的圣贤之言,这句话,内涵是告诫人们只要在日常事物当中还有剩余的精力,就一定要去学习!不要止步不前,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之余,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孔子强调了在行动中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首先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再利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应该只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继续学习。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的这句话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知识和修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总而言之,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达了在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句话鼓励人们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和修养的全面发展,以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原文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学习做人,然后再学习文化知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即先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再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孔子主张先学习做人,即学会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先学会做一个好人,再去追求知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而知识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文”是指小学的范围,就是指文字和文章。1、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译文:孔子说:“为人子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孝敬兄长,行为谨慎且言出必行,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解释
答: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

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以至于到了今日,快递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几千年前孔子对他弟子的谆谆教诲,随着论语一书流传至今的圣贤之言,这句话,内涵是告诫人们只要在日常事物当中还有剩余的精力,就一定要去学习!不要止步不前,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先人格培养,后知识传授。这句话是《论语》学而第一篇中的一句,全句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为:孔子说:“在家里面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像对待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答: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

《论语·学而篇》行有余则学文
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原 句 译 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读...

《学而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百日共读day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恶化,就再去学习...

“行有余而学文”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如果为人处世能够得心应手,这时候还绰绰有余,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段话最早出自《论语·学而》,经《弟子规》作者改成了这种符合韵律的句式。这是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的...
答:你好,最后的两字为“学文”。句子意思为“(孔子对学生说)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推荐一个对此句解释非常到位的精彩回答(摘自网络):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 属于...
答: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