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作者&投稿:储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晋文公准备和楚军作战,召来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以后民众就不会再上当了。”文公说:“好。”辞退了雍季。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敌人。回来后用封爵行赏,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群臣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孔子听到后说:“晋文公称霸是完全应该的啊!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

1)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做珠宝生意。他对珠宝的包装费尽了心思。首先用有香气的木兰做成华丽的盒子;再用高级香料肉桂及山椒涂抹薰烤;边缘还镶嵌小粒圆形的玉石刻意装饰、用翡翠集合在一起加以衬托。
极力向人们炫耀他的珠宝是何等贵重,以便待价而沽。可是,人各有异,取舍不同。有个郑国人,只留意外表流光溢彩,不在乎它的内在价值,
买走了这个漂亮的盒子,却把里面具有真正价值的珠宝退还给了他。可以说这个珠宝商只是长于制售精美的包装盒罢了!不能说是善于经营珠宝生意啊!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言论,都是华丽巧辩之谈,正是因为君王舍本逐末,只欣赏采纳那些华美的言辞,而舍弃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2)郢书燕说
楚国郢都有一个人,夜里急着给燕国丞相写信,一边思考一边写着。由于烛光昏暗,就命令持烛的下人“举烛”,意思是使明烛高照,写信才看得清楚。
那时,他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道“举烛”,不知不觉地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随后又未经仔细检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国,丞相读来读去,对“举烛”二字,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堂堂燕国丞相,又没脸面去向别人请教。只好自作聪明胡乱解释一通,说:“楚人之才的确高深莫测,
这‘举烛’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原来是希望我有明亮锐利的眼光,尊重贤明之人,也就是要选拔任用有才德、有见识的人。”
燕国丞相,把他穿凿附会的理解,禀告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丞相的意见,广纳贤才,一段时间燕国曾治理得很好。
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楚人误书,燕相谬解。误打误撞,竟成了燕国的国策。不过,这只是一种侥幸罢了,不足为训。可是,当今推举那些所谓治学的人,大多近乎于这种类型啊!
3)齐桓服紫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齐国上下竟相效仿,都以穿紫衣为荣。所以,当时紫色布料的价格,是素色的五倍以上。
齐桓公对这种情况十分担忧,他对管仲说:“我爱穿紫色衣服,紫色布的价格涨得太高,如果全国的百姓都爱紫衣不止,这不是太奢侈了吗,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这好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您想制止国人不要太奢侈,何不试试自己不穿紫服,并对您身边的人说:‘我现在非常讨厌紫衣的臭味了。’”
齐桓公说:“好的,就这样办。”
齐桓公的话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当天朝中近臣就没人穿昂贵的紫衣了;第二天,整个都城就没人穿紫衣了;到了第三天,全国再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4)曾子烹彘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小儿子紧跟不舍,哭哭啼啼地要跟着一起出门。曾妻逗哄孩子说:“你快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捕捉尚未养大的小猪,准备杀掉它。妻子急忙制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就当真了呢!”
曾子严肃地对妻子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尤其跟小孩儿是不可随便开玩笑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分辩是是非非的能力,全凭摹仿父母的样子、听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做事。
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做绝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呀!”于是,曾子果真把猪杀了,煮肉给孩子美餐了一顿。
5)鲁相嗜鱼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
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
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因为以形容某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滥竽充数》,

郑人卖履,老马识途,守株待兔。

出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
答: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因为以形容某行事...

韩非子·难一有哪些成语故事
答:一、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难势》上说,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

《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
答:《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选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是韩非,时期战国是思想家。原文: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自相矛盾出自于哪个寓言故事??
答:《自相矛盾》的作者是:韩非子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

寓言故事《互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答:互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成语寓言故事,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互相矛盾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

韩非子写过哪些寓言故事?
答:《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

<<韩非子·难一>>是什么?
答:一、《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即寓言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目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寓言”一词大致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有所寄托的话。二、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某个道理或教训和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在《战国策》、《孟子》等诸子散文或历史散文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

<<自相矛盾>>是一则什么故事出自?
答: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答:2.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3.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去世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矛和盾出自于哪个寓言故事?
答: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韩非子难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