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楹的科研成就

作者&投稿:上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教育和培训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心点的区别
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主体,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学校规定好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师。
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对他们来说培训活动强调的是参训者需要什么,参训者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什么,培训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而不是培训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培训的中心是学员。
二、学习内容的区别
教育提供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训强调的则是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三、过程的区别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人为导向的过程,个人在接受教育前对学什么专业和毕业后做什么会有很多选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训的过程则是一个以企业工作和任务为导向的过程,你一旦进入特定的企业之后,企业会要求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要求你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与企业规范保持统一,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不可再率性而为,你的个性可能会相对受到制约,你的特长也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发挥,你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生活中。

拓展资料培训就是培养+训练。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目前,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提升战斗力,个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训练都称之为培训!
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可知,职场正确认知(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出)的传递效果才是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

教育不是仅仅获得知识,特分以下几个层次分述,
一、从教育的目的看,生活教育为第一步,“德行教育”是第一要务
显然,教育的目的是最终要对被教育者发生作用,使之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正常化并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从这儿我们发现,教育的对象是人,表面上作用的是人的身体,——感官、大脑和肢体,而实际上作用的是人的灵魂——情感、心理和思维,最终落实到言行上。从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看出,生活能力才是首要的教育任务。也就是说,一个不能正常生活的人是不能正常学习的,更别说会学习、有所突破和在工作上展示才华和能力了。
因此,教育必然是首先注重“成人”教育。也就是把日常的生活习惯、最基本的为人准则和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公德意识和法纪观念作为教育的第一内容,把受教育者的人品教育和全社会的公民教育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被忽略或者缺失,教育注定失败。
二、学习教育是教育的主体,但是学习不等于“知识 ”,更不等于读书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学习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更不是读书。
学习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绝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甚至不仅仅是知识。当然从广义上说,可以把来自世间的任何新信息和对人成长有益的东西都作为知识。 而我们平时理解的知识就是指书本上的,或者说理论上的,特别理性的,而忽略了各种感官得到的,特别是亲历的体验。
这里说的“学习”,是指包括书本、课堂在内的所有获得智慧、推动内心成长的活动。
我们要确定,书本学习要占很大的比例,而目前的状况是,除了书本学习外,几乎一切方式都被剥脱,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而事实上,凡有建树的人,都是在书本学习以外经历了很多,那么我们何不把这些方式运用于学校教育呢?
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被狭隘为“知识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也就被削弱为“书本学习”,甚至是“教材学习” ,这种“学习'称不上真正的学习,也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三、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生命的价值。
每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光辉和价值。教育的目的乃是让这条生命散发最耀眼的光辉,实现最大的价值。其在闪耀自身光辉的同时便自然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甚至为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让我想到了两点: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还有二千多”常人“,不能不说他们都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印证了李白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二是国外一个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祝福A类学生、B类学生、C类学生,把学生分成几类不是等级而是差异,所以有”如果把一个顶好的木匠教成博士生是失败“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体特征、因材施教,通过教育不仅保留其本有特性、天质,而且让其天性中倾向的一面得到发现、发展和发挥,让其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真正实现自身的唯一生命的价值,做'最好的自己”。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搞一刀切,不仅仅是在同一课堂用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教授天性本不一样的学生,而且还用统一标准评价和选拔所有的学生,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必须偏离甚至抛弃本人固有的天性,去适应和追寻离自己较远甚至抵触的“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并强制用它来决定你的生存、生活模式和生命价值。

(2000年以来)
承担的课题:
主持: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活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角”(编号05BZX005)2005-2007
2、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峡西岸和谐文化百项调查研究”( 编号2007Z006),2007年
3、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三平’精神”( 编号2008Z0112)2008年
4、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073DKF006Z),2007~2008
5、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解放思想: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念保障(编号2008A075)2008年
6、共青团中央规划研究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青年主导价值观的确立”,2008-2009.12
7、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伦理视域中的政治制度研究“(编号2003B013),2003~2006
8、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研究”(编号2010A009),2010~2013
参与: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08BZX00)2008~2010(第二人)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殊规律研究(04BKS015)2004~2007(第二人)
论著:
1、《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生活世界的哲学审视》,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政治:一个伦理话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
3、《哲学与宗教》(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
4、《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经济哲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2月
6、《精神的脉络——思维方式的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7、《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
主要论文(2000以来):
代表性论文:
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对话,《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2、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哲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3、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5年第8期转载,
4、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11期转载
5、论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研究》2004年11月;《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6、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0期转载
7、论政治制度伦理——从腐败谈起,《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8、理论诉求与现实观照,《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9、当代政治伦理的实践探索与哲学反思(杨异之),《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0、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11、论非道德主义政治伦理,《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5年第5期转载
12、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13、伦理视野中的政府权力观,《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
14、中国加入WTO的文化思考,《哲学动态》2000年第9期
15、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学术研究》2008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0期转载
16、“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7、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与路径,《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9期转载
18、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光明日报》2007年9月18日学术论点摘要
1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范式”之比较,《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5期转载
20、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精神,《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8期转载
20、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21、论“以人为本”的解放旨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22、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宽容”,《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23、追问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质性差距论”的实质——对何中华教授反批评的批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年第1期
24、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中的若干谬见,《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转摘
25、货币:对生活世界的改造和颠覆,《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
26、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27、论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东南学术》2006年第 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转载
28、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转载
29、哲学的生活归宿,《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4期转载
30、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31、反思“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32、权力伦理:政治制度建设的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33、论“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的张力,《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4、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华侨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转载
35、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视域中的“宽容”,《华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9期转载
36、哲学: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4期转载
37、对话:思想互动与哲学创新,《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6期转载
38、解读“宗教”的新视角——宗教思维方式探究,《学术界》2000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
39、“论哲学的个性与马克思哲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转载
40、“感性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11期转载。
41、“解读‘马克思哲学观’的维度”,《渝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转载
42、“生活哲学视野中和谐社会的建构”,《理论视野》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7期转载。
43、政治制度伦理的地位、结构及其历史始端,《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44、超越“个体伦理政治”与“制度伦理政治”的逻辑,《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被被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45、论古希腊怀疑主义者对民主的正面影响,《福建论坛》2004年第3期
46、执政能力建设的伦理取向——兼论执政合法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杨楹的科研成就
答: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峡西岸和谐文化百项调查研究”( 编号2007Z006),2007年3、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三平’精神”( 编号2008Z0112)2008年4、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073DKF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