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傅作义主政绥远15年"功不可没

作者&投稿:斗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傅作义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你如何认识这一选择~

前边那个回答基本扯淡,第一,ccp不用乌鸦,因为当时ccp实在没那个钱养能渗透到KMT高层社会的乌鸦,那可是个郭汝瑰沙发烂两个洞不换就是简朴过分的阶层!再说国民党内ccp情报人员众多,也不差一个两个,完全不需要。ccp一个内奸都不用,就能把日本人部队精确到人,到军衔,到籍贯,又何须养这么花钱的东西?(《陆军步兵漫画物语》)傅的编制基本保持不动,并且私存了一部分枪,后到52年左右才上缴。傅作恭的传说从尸骨无存到雪化了才找到,有各种版本,不过随便哪个版本都是扯淡,这人也根本不是什么海龟。
KMT有水旱黄汤,黄河决口,长沙焚城,412大屠杀,虐杀新兵,后来觉得黄河淹死人太多,痛定思痛又挖两个,幸而失败了。乃是爱民如子如此,当然怕饿死百姓——其实最怕的是那句“晚了!”再不投降,就没有机会了!

注意看图中的6纵,这是一个军级单位,蓝圈的这些师,是“整编师”,以师为名的军级单位,然而ccp的军级单位可以在KMT的核心区潜伏,最终背后一击封口。
这就说明一点,KMT的情报强度基本是在1战前的水准,这个水准的军队,野战根本就是纯找虐的。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找淮海战役前11纵的位置。
日本人好歹是二战水准,ccp是伊战水准,没看错,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的水准。不信去看日本的正史,防卫厅战史室的《战史丛书》。
一旦情报力的差距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是烧香请鬼了,野战被人打穿插,城市战呢?
也是被人虐的水准,因为情报战力低的原因是士兵容易离散,不能单独行动。而城市战,最讲究小队作战,在这种情况下,ccp的小股分队逐屋推进战术,完虐KMT。这个战术是街上不见人,钻巷炸墙渗透推进,至少有2战水准才可以打这种战斗,这也就是为何ccp不敢打日占城市,却敢打KMT城市的原因。如果KMT守街垒,就会遭到沿街屋内的全方位打击,如果也撒兵进巷,那只能有去无回,直接投降算了,KMT400-500w大军,其实没死多少,都是投降了。
有句话说,垃圾眼中的敌人,不过是他们不敢正视的自己。想想看,抗美援朝,想想看,918事变。
附录:918前蒋对日态度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进攻东北军的沈阳驻地北大营,发动“九·一八”事变。枪声一起驻沈阳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便通过电话向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请示应急办法(张学良当时正在北京慈善义演上看戏),荣臻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第2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遵照注意为要。张学良。鱼。子。秘印。”(《张学良文集》第488页,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参《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8年8月第1版第67页)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上午10时,张学良接受天津《大公报》记者访问时则坦言:  “实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昨晚(即18日晚)10时许,日兵突以300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  不仅如此,多年之后,张学良还在接受唐德刚的采访中明确说到:“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不是的,不是的!这个绝对不是的,不是事实”。  很明显,东北军在“九一八”时的不抵抗政策完全是执行张学良的命令,这一点毫无疑义!  明明是就是千夫所指、丧权辱国的“不抵抗”,何以荣臻却声称“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是哪门子“为国牺牲”呢?而张学良面对媒体竟然也毫不掩饰地宣称“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张、荣二人何以如此理直气壮?因为这是执行蒋的命令:“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蒋介石)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在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愿意公开明言直接谈判的政策。我猜想那就是我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的缘故,要我首当其冲。”[《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42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九一八”事变前两个月,日本人刻意挑起“万宝山事件”、“中村大尉事件”,并鼓动朝鲜排华浪潮,侵占东北之心已经路人皆知。在此危急时刻,蒋总司令在1931年7月12日给张学良发电则明确要求:“此非对日作战之时”。[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54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3年6月]。据时任沈阳市公安局督察长兼公安总队长的熊正平回忆:九一八事变前两个月,沈阳形势即日渐紧张。……黄(警务处长黄显声)遂亲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他回来向我说:“副司令派王维宙(王树翰)代表他到南京请示中央了,蒋介石指示不必惊慌,有九国公约及国联,日本不能强占我领土,万一日本进攻,也不可抵抗,以免事件扩大,处理困难。副司令又说,‘你们地方武装可加紧训练,严加戒备’。”[《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第5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虽说“铣电”存疑,但是当南京8月15日接到关东军将在东北诱发军事行动的情报后[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66页],蒋介石于9月11日致电张学良则是明确无误的:“避免与日本冲突”[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三册》76页]9月15日,东北军方面发现日军有明显异动,中日战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时任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副官处副处长的李济川受张作相的指派当面请示张学良,张学良答复:“蒋委员长告诉我,东北外交总的方针是和平解决,不能酿成军事行动。我们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由中央负责。你迅速回去,请辅帅相机处理。”[《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第15-1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一九三一年五月,南满铁路会社总裁内田康哉曾警告辽宁省主席臧士毅,束北铁路悬案必须作相当解诀,否则日本少壮军人将有行动。六月初,臧士毅派员赴北平向张学良清示,张未加重视。及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发生,七月六日,命沈阳东北政务委员会,力避与日本冲突。蒋中正忙忙于对江西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及应付两广军事,十二日,致电张学良,谓「现非对日作战之时,以平定内乱为第一。」七月二十三日,通电全团,宣布「攘外必先安内。」八月中旬,得知东北军有意启事(?),尚不了解其最后企图。九月六日,张学良命沈阳军事负责人谓,「无论日人如何寻事,须万分容忍,不与抵抗,以免事态扩大。」十一日,蒋亦命其避免与日本冲突。事变之日,蒋赴江西督师剿共,兼防粤、桂。此为不抵抗政策的由来。”[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627-628页]国民党的资料否认蒋介石使用过“不抵抗政策”一词,但是不否认蒋曾经命令少帅避免与日军冲突。……[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109-110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

天镇防御战,涿州防御战,中原大战,绥远抗战,忻口会战,太原防御战,五原大捷,绥远治水,北平和平解放,绥远起义等等。

历史学者:傅作义主政绥远15年"功不可没"

2014年09月03日 15: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3日电 (记者 李爱平)“傅作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代抗日名将,而且担任了15年的绥远省主席。”3日,内蒙古历史学者马寒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傅作义主政绥远期间“功不可没”。

  绥远省为中华民国时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而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及北京市三环以外全部地区。
  “从1931年傅作义被国民政府任命为35军军长、绥远省主席,率部进绥,主政绥远15年,对绥远的经济建设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马寒梅说。
  傅作义主政下的绥远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发展水利。马寒梅撰文说,1928-1930年大灾后,绥远上下均认识到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决定在萨拉齐(今内蒙古包头地区)开挖民生渠。该工程于1929年动工,但进展缓慢。
  1931年傅作义主政绥远后,便把这一工程纳入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工程。绥远民生渠水利公会第一届报告书中真实记录了当时傅作义对民生渠的态度。在该报告书记载的该公会第一次成立临时会议,傅作义本拟参加,但因故未能参加,但派袁庆曾出席并发言:“民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水利,农业傅主席很是注意,绥远17年旱灾很重,萨托两县尤甚,省政府遂兴工帐又与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议定合同等,筹挖民生渠以达救灾暨发展农业的目的,傅主席尤抱有继续完成的态度。”
  据马寒梅介绍,傅作义严于治军,战时人人都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有了这样一支生力军,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1931年6月20日正式举行开闸放水典礼,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共挖干渠50多公里,支渠200多公里,可灌溉田地200多万亩,使归绥、萨县、托县之耕地,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
  除此外,傅作义在主政绥远时还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傅作义认为绥远地区“皆属童裸荒峦以致每年寒燥不时,雨量不均,甚至风沙虫害春夏时生,所有农田非旱即冻,揆其所以皆由森林缺乏之故,欲图救此种种灾害,势非广为造林。”
  用马寒梅的话说,傅作义在主政绥远期间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开发西北”的机遇,推进新兴工业的发展。
  马寒梅说,绥远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皮毛等产量丰富,开发绥远受到了全国的重视。傅作义主政绥远时,同样把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他根据绥远盛产皮毛的有利条件,与天津人冯欣农合作在归绥创建了“绥远毛织厂”,由地方士绅于存灏担任厂长,聘用留法学习染织的山东人邢国衡为工程师。于1934年6月动工兴建,1935年3月投产,结束了绥远地区不能生产毛料的历史。每年能生产粗毛毯一万多条,粗毛昵一万多码,总产值20万元左右。傅作义提倡官商合办新式企业,欢迎各地资本家来绥投资,并全力扶植和鼓励这些新型企业。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绥远地区一些新型工业纷纷出现。1932年,傅作义任命地方人士闫肃为董事长,董荩卿为经理,聘山西大学王梦麟为总工程师,建起“绥远电灯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五塔牌面粉,外销天津。品质优于当时享有盛誉的无锡“兵船牌”面粉。在包头地区规模较大的有包头电气(电气、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大型近代工业企业,成立于1931年5月,到1935年已有相当的规模,年产面粉约12万袋。除满足本地销售外,每月运二到三车皮销售天津。
  在马寒梅看来,发展交通、通讯是傅作义改变绥远地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在1931年绥远省建设厅全年行政计划书中,交通是其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向实业部提出兴修包宁铁路的建议,完成临河境内(今内蒙古包彦淖尔地区)汽车路和凉城境内的汽车路等。在通讯方面,准备“归绥萨拉齐包头大佘太五原至临河以及归绥至丰镇两路拟以电报局所,所设电杆加挂专线以资通话,又由集宁至陶林以及包头至东胜向无线电之安放,二十年期内连同各县局与所属各区一律筹维依次安设以资消息传递灵通敏捷。”(完)

绥远战役的二次绥远战役
答:(3)战斗序列 解放军方面,包括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司令聂荣臻、冀察纵队司令郭天民、冀晋纵队司令陈正湘、冀中纵队司令杨成武、晋绥军区野战军司令贺龙等。而国民党军方面,由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指挥,包括第35军、暂编第3军、骑4军等。(4)战役结果 解放军在绥远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1...

绥远战役的战役起因
答:绥蒙伪军暂编骑兵第5师、第1旅分别在凉城、陶林等地。并企图攻占张家口,控制平绥铁路(北平至归绥)全线,妄图在国共会谈中,迫使中国共产党处于不利地位,并借此扩充实力.为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消灭傅作义主力,收复归绥,解放绥远,切实保障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战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傅作义的人物评价
答:傅作义生在黄河之滨,青少年时期家乡的黄泛灾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许多苦难的记忆,主政绥远时,对水患感受颇深。当上水利部长后,认为这是实现他多年追求的“为民造福”夙愿的绝好机会。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年都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各大中型水利、电力工地,调查研究,检查指导。为了满足国家对...

傅作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现临猗)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军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保定军校毕业。原为阎锡山部属。 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

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是谁
答: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人物评价 傅作义生在黄河之滨,青少年时期家乡的黄泛灾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许多苦难的记忆,主政绥远时,对水患感受颇深。当上水利部长后,认为这是实现他多年追求的“为民造福”夙愿的绝好机会。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年都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各大中型...

绥远事件的介绍
答:1936年11月23日,绥远驻军傅作义等部奋起抗击侵犯绥远省东北区的日本侵略军,收复百灵届(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这一事件被称为“绥远事件”。

傅作义在京任什么职务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作义曾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1949年傅作义起义后,却私藏武器电台一年多,主席得知后如何处理_百度知 ...
答:1949年1月22日 ,躲在 北京故宫 的傅作义部队,在中央领导干部们的轮番劝说下, 傅作义决定投诚起义 ,他率领着二十多万大军走出北平城,在城外接受了解放军对其军队的改编。 因为傅作义的主动投诚, 北平城和平解放 ,使北平城内珍贵的 历史 文物和建筑完好保存了下来。 但就在傅作义投诚后的一年多之后,突然发现他还私藏...

和平解放北京,当时驻守北京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是谁吖?
答:和平解放北京,当时驻守北京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是傅作义。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于绝境。为了保护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

谁是傅作义?官大吗?
答: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临猗)人,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解放后,傅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