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子什么可教也

作者&投稿:善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有什么论语~

约17000字。弟子孰为好学 苏教版新课程《论语孟子选读》教案“学问之道”,既有语句翻译也有生活拓展,课堂效果好。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作文思维、积累写作素材极有帮助。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评析】
  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可是当别人问孔子谁最好学的时候,孔子没有像我们今天的老师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会有的回答:"我的学生大都很好学",而是明确回答了只有颜回一人最好学。
  孔子在赞扬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的同时,还夸赞了颜回的另外两个优点:"不迁怒于人"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孩子们的脾气是越来越大,表现之一:自己作业不会做、或自己做错了事,不但不认真反省,往往还迁怒于人。表现二:犯了错误不但没有勇气承认,更缺乏反省能力,所以往往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因此一个真正好学的人,不只是书比别人看得多一些,考试比别人分数高一些,作业比别人做得好一些,关键的还必须具备反省能力、不迁怒于人的修养、和不再犯同样错误的自律能力。
  孩子不能迁怒于人,家长和老师更加不能因为生活中的烦恼和不顺心而迁怒于孩子或学生。尤其是许多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往往并不是因为施暴者对被害者有什么仇恨,而是施暴者将生活中的失败、怨恨、不如意等迁怒于被害者所引发的。所以不迁怒于人不仅仅是孩子应该注意的,尤其是成年人更加应该引以为戒。
【读解】
  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公冶长》)现在又听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 ”好学”的人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 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 又一次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化知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德修业”,在儒学 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说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 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 筒;受了太太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拿下级做出气筒。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 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 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是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学”的人呢?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③斯:这。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孔子心爱的底子生病了,孔子去看望,于是发出感慨。具体感慨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很多人考证,没有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但这种惋惜的感情我们是可以体会到的。可惜呀,这样的人却有这个病。

《论语》,语录体与对话体,简单明了。《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孺子可教也

论语孟子子什么可教也
答:孺子可教也

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什么意思
答:“孺子不可教也”原是“孺子可教”,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但世人常与《论语》里“朽木不可雕也”搭配,以致误认为是孔子说的。 孺子,主要指小孩子。本身并无贬意。 “孺子不可教也”是说:这个小孩子愚顿,不能举一反三,所以给他讲道理也是对牛弹琴。“朽木不可雕也”出处《论语·公冶长...

"孺子不可教也"什么意思?出处哪里?
答:“孺子不可教也”原是“孺子可教”,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但世人常与《论语》里“朽木不可雕也”搭配,以致误认为是孔子说的。孺子,主要指小孩子。本身并无贬意。“孺子不可教也”是说:这个小孩子愚顿,不能举一反三,所以给他讲道理也是对牛弹琴。

孺子不可教也是什么意思?
答:孺子不可教也的意思是:小孩子不可以教诲,形容这个小孩子愚顿,无法造就。孺子不可教也:【 rú zǐ bú kě jiāo yě 】1、【解释】:孺子:小孩子;教:教诲。2、【出处】:孺子不可教源自孺子可教,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请问“孺子不可教也”出于何处?“孺子”又是谁?
答: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典故是这样的: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答: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赏析: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 老手。 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

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哪些?
答: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2、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

用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中的观点写...
答:教”包括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也可以用文明这个字来形容,教含有人不知,而不愠中"知"的意思。知,就是智慧,什么智慧,就是孔子说的圣人之道。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予:给予,赐予。之教应该是教之。不屑,指轻视,轻视前面...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
答: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什么意思
答: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