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

作者&投稿:訾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

此文原载《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9卷第6期
摘要 成果地质资料是公益投资形成的准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必须的。文章提出成果地质资料是信息化的产品、不完整的信息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该产品提供社会服务具有服务面广、不可满足性、效果滞后性的特征。提出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正确认识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严格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大力扶持中介服务组织,解决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构建统一成果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准公共产品
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社会化服务的特点作一探讨,同时提出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建议,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1 成果地质资料及特点
按照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在此不做讨论。
成果地质资料来源即该产品的生产者有三个,一是由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汇交的;二是从事地质工作项目的出资人汇交的;三是由国家出资的,承担有关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汇交的。汇交并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管、利用的成果地质资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利用,保护资料汇交人的合法权益[1],成果地质资料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信息化的产品。承载着矿产、水文、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这些产品部分是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属于公益性产品无需付费(不包括复制费等工本费)即可获得;个人投资形成的商业性成果可以通过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或转让取得。
第二,不完整的信息产品。这是由认识的渐进性决定的,地质工作投入的强度以及对地质客体规律性把握使得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客观的限制。不完整的另一个表现是基于原始数据、实物资料等异地存放,查阅者不能或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
第三,准公共产品。成果地质资料的准公共产品表现为,它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潜在排他性,同时还是国家统一管理的非竞争性产品。拥挤性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需求不断增加而可供量有限引起的,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值(“拥挤点”)后,出现边际成本为正,原消费者的效用减少;潜在排他性,一方面表现为可提供产品数量有限,甲消费影响乙消费;另一方面消费的后续收益,如优先申请到探矿权、采矿权等。非竞争性表现为产品是公共财政资金生产的,产品管理是政府指定的事业单位,理应由全社会共享。
2 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及特点
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宏观决策部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规划部门,专业化生产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国外地质资料服务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词是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和社会化服务(social service),尽管都强调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与社会和民众紧密相关,但是有区别的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正式,多用于经济学的范畴,如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提供社会服务,具有公益性服务的特征,而且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更加强调民众的概念。社会化服务相对比较通俗,并且其内涵比公共服务更为广泛,除包含公益性服务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性服务、非盈利组织的服务、个人服务等内容。正是由于服务范围涉及公益性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部门,使得社会化服务这一产品可区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同时表现出如下特点[2]:
2.1 服务面广,而且会越来越广
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日益广泛决定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显然,为完成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非盈利性活动的服务是公益性的,属于免费的范围,如为建设规划判断区内是否存在断层、地下溶洞等,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即使进行必要的综合研究、数据集成等深入工作也应只收成本,不能存在盈利;而对出于盈利目的的商业性地质活动则要考虑收费问题,如一般性工程地质勘查、地质找矿等活动,如果按照客户要求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如信息集成、成果分析等应该收取另外的费用,甚至达到一定的盈利水平。这也符合财政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财综〔2001〕94号)精神。
2.2 需求的不可满足性
首先,由成果地质资料产品的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引起,更主要的是由社会化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点决定的。社会化服务的准公共性表现为服务产品提供者的唯一性、权威性所带来的非竞争性以及需求者的广泛性与供应能力的有限性引起的服务“拥挤性”。
其次,需求者所希望提供的服务产品与供应实际有差距。事实上,非专业地质工作需要的成果地质资料往往是集成的综合研究内容,这是通常能查阅的专业地质图、文字报告等所不能满足的。进一步讲,由于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供者和多数使用者是同类的,目的也很一致,作为竞争对手,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封锁倾向。一方面呼吁更多的无偿服务、资料的公开共享,另一方面则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封锁有价值地质信息。因此,感叹公益性资料服务不公益等是正常的,服务不尽如人意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三,社会化服务效果的滞后性、间接性和难定量化。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果尤其是服务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出来,如找到了有开采价值的矿床还需要进行工程开拓、采选等投入,产品才能供应社会产生使用价值。间接性表现成果地质资料的服务只是某项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未独立发挥作用,其价值表现为贡献份额,如重大工程的部署,成果地质资料只是辅助性技术支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又不可或缺。难定量化则是服务面广、效益链条长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3 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建议
3.1 正确认识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这是困扰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多年的老问题。各级政府感到资源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社会学家呼吁加大地质投入,缓解资源压力;地质工作者更是心急如焚,需求急速扩大、可供量难有突破。其实,各方面关心问题的核心是地质工作的投入。地质工作者要求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缓解资源供需矛盾,财政要求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提出令人信服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强度。事实上,到底投入多少一直是个未解的难题,其原因在于成果地质资料这一准公共产品本身[3]。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表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取决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公共产品所需付出的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愿意为这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额。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示他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且也都不能准确地表示他所需要的数量,因此,成果地质资料消费者不愿和不能准确地表示出自己对它的需求量。可见,用市场选择来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均衡以达到资源有效地配置的目的是无效的,即市场选择是失灵了,而必须代之以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是用政府决策来替代个人决策。但是,当公众把公共产品交给政府后,政府也不一定做出最佳的公共选择。事实上,政府由于缺乏监督甚至寻租行为也可能出现超需要供给、低效率运行的可能性,政府也会失灵。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工作管理采取的是报销制,即每年计划部门下达实物工作量、实报实销,造成了为完成任务乱布钻孔的现象,提交了许多无法经济开采的呆矿。
3.2 严格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2003年1月3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2003年12月31日印发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均对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内容、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但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资料不完整或不够详细,不及时。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汇交任何资料,尤其是从事商业性地质矿产调查的地质成果更是缺失。从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源头严格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至关重要。下面介绍一下南澳大利亚基础行业和资源部关于矿物勘探许可的管理,从中取得一些有益的管理经验。
《勘探许可》是南澳洲颁发的主要勘探资格证。首先是通过传真或Email申请《矿物勘探许可证》,表明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勘探的几种主要矿物,勘探方案、预计开支,并提交能够证明具备执行该方案的技术能力和财务能力。递交申请的时间先后决定了批准的次序,有效期延期的必须以书面形式,详细阐明目前的勘探情况和开支概要;放弃勘探许可证应填写指定表格,确保承担必须实施的土地恢复工作,同时根据《部门勘探报告指南》提交报告和数据资料。法律规定:勘探许可持有人必须于每满6个月的前30天,每满一年的前60天,分别提交《矿物勘探总结报告》和《年度技术报告》,对上述2份报告在勘探许可、后续许可以及许可规定的采矿权的有效期内绝对保密,但在提交了放弃勘探许可的技术报告之后,该报告将会收藏在公共文件夹中供公众参考。提交的报告未达到标准、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或没有按时提交报告,这些行为被认为违反了勘探许可的条件。要求勘探许可证持有人在发现任何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矿物后,应尽量提早通知有关部门。对地质样品,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勘探许可持有人须向南澳大利亚基础行业和资源部提交各钻探(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几次钻探)样品至岩心储藏馆,这些样品只有在许可持有人同意的条件下才会公开。由上可以看出,南澳大利亚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伴随着整个勘探活动,而且对数据资料、实物资料的汇交与管理均有着严格的规定[4][5]。
3.3 大力扶持中介服务组织,解决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
可行的办法是政府主导投资方向和风险,吸引、鼓励其他资本顺利进入和退出,以扩大成果地质资料的供应队伍,尤其是地质资料的加工、集成等服务性经营活动队伍。借鉴美国气象服务体制,国家气象局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一般性的气象信息,包括普通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天气的基本警报,国家对气象科研提供经费,购买先进设备,进行气象、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分析等工作,不断提高国家气象检测技术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则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制作包括天气、水文、农业、森林火灾、航运等不同领域专用的特供气象信息,提供给相关行业的用户,进行有偿服务。公私气象部门之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这种体制对充分挖掘气象信息资源、盘活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构建统一成果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各组织实施单位成果的整合与发布统一到同一平台,技术上解决与公众网内容的互联互通。资料表明,多数国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都有统一的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可以完成成果目录的查询、元数据的查询。
用户获取产品的途径,除到指定的商店购买外,部分产品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通过网络,用户可以下载免费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订单或E-mail订购所需要的产品。例如,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8.5%。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多部门联合提供社会化服务,在门户网站上查找的成果产品可能属于不同的部门,但这并不影响不同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进生.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资源,2005(6):9~11.
[2]周进生.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J].西部资源,2006(2):6~9.
[3]周进生.国外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及发展趋势[J].国土资源,2005(11):48~49.
[4]周进生,林文.国土资源大调查社会化服务评估体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9),18~21.
[5]艾刚,杜正峰,刘海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J].资源与产业,2006,9(2):99~103.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目的是使实物地质资料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避免毁损丢失,便于开发利用和提供社会化服务。因此,保管与保护好实物地质资料,是我们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机构和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务院于2002年7月1日实施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正在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规定》和《地质资料委托保管暂行办法》。这些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总体布局是建立统一管理下的部门委托与分级管理体制,并在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利用以及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国家地勘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法规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部领导曾多次指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并相继制定了配套的法规与政策,提出了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建设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和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四化”发展方针。这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保护,以保证实物地质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物地质资料一旦受损,将不可再生和难以弥补,更谈不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为了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处于一种良好的保存和利用状态,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既服务于当前社会,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与利用,是一对紧密的矛盾统一体。换句话说,“藏”和“用”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极,无“藏”就无“用”,“藏”的目的是为了“用”。但从根本上讲,保管是手段,利用是目的。保管是为了利用,而利用决定了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使保管与利用得到最完善的统一。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观念和管理机制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具体表现在保管利用的关系处理不当,重保管轻利用。习惯于在封闭状态下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几乎已经蜕化为单纯的“保管”,基本失去了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当前和今后信息社会与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转变观念,开拓一条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自我开发、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新道路,是我们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势在必行。
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管理服务定位与功能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为国家级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它的使命是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全体公众提供可用的、有益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为后代保存认识地球的实物资料,管理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的实物地质资料。同时也为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新的研究探索提供减少重复劳动和经济投入的实物标本,并为有关的教学、科普及社会公益活动提供直观的材料。因此,它的定位应属于“研究型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即能够面向公众、专业人士、各类市场和社会组织机构以及政府提供实物地质信息导航、信息增值和相关法规决策、咨询与服务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它的服务层面主要是:广大的公众用户、有关的专业机构及企业和政府。服务于公众,是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天职;服务于有关专业组织机构及企业,是实物地质资料馆提高研究服务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方面;服务于政府,在完成服务大众的任务的同时,再能满足政府自身的服务需求,那么实物地质资料馆的效益和作用将更加明显和强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不应再是被动的服务和简单的收藏,而应成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知识的推动者。因此,研究型实物地质资料馆,应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知识与信息导航作用,能够为所有的用户寻求实物地质资料知识提供服务乃至直接提供知识。研究型的体现就是提供信息增值和决策咨询服务,通过自己的研究人员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分析和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专业组织和企业可以依靠这种服务提高科研水平和经济效益,政府依靠这种服务可以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的基地。它特有的功能使其具有很强的信息组织和加工能力。通过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整理、编目、保管、传播、利用和统计等管理环节,围绕科研、生产、管理的全局以及某个特定的工作需求,展开信息调研与分析,为科研人员提供前人的劳动成果,直接参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并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供前提条件。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必须把研究作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并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开展多元化的服务,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如下几大功能:①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收藏中心功能;②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导航中心功能;③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加工、生产及增值功能;④实物地质资料研究与事业发展中心功能;⑤国家对外实物地质资料交流的重要窗口功能;⑥面向社会的实物地质资料科普教育中心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必须建立下列几种服务方式:①内外服务相结合,着力于开拓馆外服务;②常规服务与网络服务并举,着力于开拓网络信息服务;③群体服务与个体服务兼顾,重视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服务;④普通服务与研究服务相结合,努力开拓咨询研究型服务;⑤一般服务与开发性服务相结合,努力培养实物地质资料市场信息服务能力。
总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必须要走改革、开放、开发的道路,充分运用实物地质资料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搞好二次开发与利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所在,也是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功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科学依据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应性强、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实物地质资料的潜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把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际化的研究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中心。
三、关于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思考
服务是贯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发展始终的原动力,是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发展和今后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因而,服务的内涵是随着不同阶段和服务层面的需求不断深化与更新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服务有着不同的工作核心和重点。第一阶段,采集与整理实物地质资料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工作的核心是整理、扫描、编目与建档;第二阶段,检索与查询服务为工作的中心;第三阶段,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必备的服务基础,它是维系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以及对外服务与交流等各项工作的命脉;第四阶段,帮助用户尽快了解和学会使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库,即发挥信息导航作用,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主要目的,也是未来衡量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工作成效的重心所在。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发展历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从简单的库房收藏,经历了人工与计算机并存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正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高效快捷的管理取代了大量费时费力的手工操作,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服务内容、范围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对社会的开放服务成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与部门委托”的指导思想下,全面实现网络化建设。使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使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查询服务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国内外馆际开放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交流制度和网络化管理,使网络时代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从简单储藏的模式向集信息资料的储存、信息中转及传播一体化的模式转变。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包括储存信息、获取信息及运用新技术提供个性化及多元化信息相结合的服务能力,使实物地质资料达到最优化的管理。
坚持“藏用并重”“以用为主”的服务宗旨,永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指导思想,建立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把用户需求作为服务目标,积极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智能化的帮助程序、先进的信息系统检索与处理工具、全天候的电子检索与处理和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并针对具体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特性化的服务,把地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学科、科研课题、学术带头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度身定制出一套互动式的管理服务体系。
概括地说,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一方面发展传统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推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新的服务手段,利用网上服务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和具有较大经济、科技和文化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努力拓展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组织和服务范围,形成集多种服务方式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及时将密级适宜、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较大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在网上发布,必将产生很好的生产、科研、文化和社会效应。此项工作是我们今后开展实物地质资料对外服务领域需要建立的一套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心。
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需要建立一个与不同用户广泛交流的通讯平台。在信息化条件下,最佳的方式是设计一个友善的能够吸引用户的网页,除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报道、专业网站及各种数据库的链接等,更重要的是开通与用户交流的窗口,与有需求的用户实现个人链接,并与用户建立互动的信息供给渠道。充分掌握国内外相关学科与科研课题的前沿动态信息,并及时通报给用户或充实到用户的链接窗口,为用户推出所需的专题信息,使用户能及时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同时,还可开展与用户面对面的交流,以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信息服务方向。在对外交流上,还可以适当考虑做一个外文版,有利于外籍人士和国外同行的访问,藉此还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国际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展对外服务的工作过程中,要求从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这是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熟悉一门基础学科并拥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在特定领域自如地应对特别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而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只有配备由多个不同专业组成的管理队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才会拥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关于实物地质资料有偿服务的探讨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向公众免费提供馆内实物地质资料的参观与检索是其基本任务。但有些对外服务项目需实行有偿服务(主要指工本费与加工费)则源于多种因素:一是适当的有偿服务有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如对办证收费可提供统计数据等;二是对从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额外劳动支出予以补偿,如开展一些专题编研等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有必要由使用信息的用户分担成本;三是设备、能源、物资等的耗费,如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复印机、胶卷、像纸、录像带、打印机、扫描设备等,它们需要稳定的补偿才能保持正常运转。
此外,网上阅览提供的是跨时间、跨地域、跨行业的服务。一套或一个实物的相关信息,可同时满足无数用户的浏览要求,甚至有些珍贵资料有被复制和下载的可能。因而有可能使所有权人及管理机构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网络传播的无限性(或区域性)与所有权发生了冲突。为此,对有些用户有必要采取付费阅览的方式,以平衡所有权人及管理机构的利益。虽然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事业,但在保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是必要的。因此,建立一种利益共享的服务市场机制,将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物地质资料的对外服务,必须兼顾公众与所有权人及管理机构的权益,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将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类型作合理的划分,并针对不同的服务收取不同的费用。为了保持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公益性,又不损害所有权人及管理者的利益,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物地质资料馆可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与会员用户。任何网民只要进入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就可成为普通用户;也可以要求普通用户注册,提交用户信息,以获取并统计分析用户信息。第二类是会员用户,即交纳一定费用的用户,他们除了享有普通用户的权利外,还能获得所有权人许可使用的权限。
实物地质资料的网络服务是否收费,需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性质、用户使用的方式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等多种因素分别对待。超过所有权人保护期的实物地质资料,应允许公众享有参观、阅览、复制的权利。而在保护期内的实物地质资料,要受相应的制度约束。一般情况下,用户的权利也只能限于参观、浏览,而不能进行复制、下载、打印、取样等。但对于有特定信息需求的用户,当在参观与浏览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用户需进行一些特定的下载、打印、取样和测试等服务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必然的。
实物地质资料馆对会员的收费可参考下列几种办法:①会费制。对一般的用户与专业用户设置不同等级的会费,专业用户可以获得较高价值的相关研究资料等服务,同时支付较高的会费。②按信息流及价值计费。当用户复制、下载和打印一些相关资料或取样时,应根据实物地质资料评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以及获取实物地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收取适当的费用。③实物地质资料馆除了对特殊人群的用户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允许某个机构在局域网内使用,并以该机构是否赢利采取不同的收费办法。还可以根据局域网的规模大小确定使用费。
实物地质资料深层次的服务与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按专业或主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加工,向一些特定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业务扩展的潜在领域。要十分重视这种市场资源——用户需求的建立与开发。发展的重点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供需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大幅度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使用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努力使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产生增值效益。而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任重道远。
对实物地质资料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收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其价格主要受到需求弹性、投资成本以及双方对这项服务预期收益的影响。由于信息与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它的价值在使用之前无法用哪类标准来识别。所以,这种信息资源的服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于一般的价格体系与交易方式。此项工作,将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实物地质资料开展的信息服务,主要涉及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检索、查询、阅览以及相关资料、图像的下载与复制、国内外信息交流等服务项目。对于各种信息服务的定价理论研究,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及时展开调研与探讨的重要内容。而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应包括:服务需求是否弹性、服务成本、同类行业服务的价格、用户获取服务的成本、服务对用户的价值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合理的定价,是我们开展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为了对外宣传和树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形象和地位,在开展专业研讨、实物地质资料展览、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发布和定期通报等信息中介服务项目上,可采取免费提供的服务形式,这类服务可以得到公众与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进而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可以开展的有偿服务范围较为广泛且复杂,既覆盖了基本服务层面,又包括了资产经营层面。而有些服务项目的有偿服务应主要限定于资源补偿性的服务,这类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仅为服务成本中的资源耗费,此类服务应以成本价核定。至于有些赢利性的创收服务活动,应纳入不同的系统管理。而有偿服务的项目规范和价格体系的制定,是我们今后开展对外服务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可以开展的有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检索与信息咨询服务:包括使用电子阅览室、复印或下载费、办理查询证、代查、专题咨询、专题资料编研、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举办重要或专题实物地质资料展览等。
(2)实物地质资料加工服务:包括取样、制作光薄片、各种实验测试、制做图片与录像带等。
(3)用户培训费:包括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检索与查询培训等。
(4)其他:包括设备租赁、馆舍租赁等。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进行分类保管。保密的资料进入封闭文档,不对外查询。已公开的资料进入公开的数据库免费提供给社会查询与查阅,用户可从网上下载这些已上网的资料。但经加工的数字地质资料和需查阅分析实物资料,则需收取一定的费用,如制印成本费、资料加工费、搬运费、设备使用费等。
另外,关于在提供给社会利用时可否在实物上进行取样研究的问题,国外各岩心库没有统一的规定。在我国目前仍有意见分歧,有专家提出为了实物的完整性不应取样,但大部分专家认为,不允许取样将失去国家保管实物的意义。强调限制取样并将分析结果按有关规定报告给馆藏机构,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刘向东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三河 065201)

摘要 社会化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新形势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基本方向,为全面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笔者结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情况,分析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社会化服务 对策建议

社会化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地质找矿工作的需要,社会各界对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实物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从总体上讲,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新形势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基本方向,为全面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笔者结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情况,就如何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谈点粗浅的认识。

1 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现状

1.1 国家高度重视,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加强地质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研究开发,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对地质资料工作的迫切需求。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第一次将实物地质资料纳入统一汇交管理的范畴。根据《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2008年1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利用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馆藏机构“为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这为进一步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在这些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利用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 实物地质资料分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根据《条例》和《办法》的规定,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体制。其中,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受国土资源部的委托,负责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验收、整理、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采集、验收、整理、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办法》出台后,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全面启动。

1.3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各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或实物地质资料库)是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执行者。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中心)成立于2000年,内设筛选采集、库藏管理、综合研究、网络信息和资料服务等部门,开展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验收、整理和保管工作,并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随着《办法》的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业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工作模式也逐步成熟。《办法》的发布,为加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批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开始筹建。其中,安徽省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资金并已动工建设,吉林、江苏、浙江等省也已申请立项建设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办法》发布后,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工作开始启动,各地勘单位开始按照《办法》规定,履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义务,陆续向实物中心提交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并协助进行整理移交工作。

1.4 实物地质资料库藏量和服务量不断增加

国家级实物资料库库藏体系的建设,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截至2009年12月底,实物中心累计收集地质大调查、危机矿山勘查等项目实物地质资料116份,涉及钻孔150余孔,岩心总长度7万余米,岩屑9千余袋,标本7千余块,薄片2千余件,副样百余件。

实物中心在加强实物资料汇交、管理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实物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09年度,实物中心共接待参观学习4百余人次,利用实物资料10余份,观察岩矿心3千余米、标本8百余块,取样10余块。与2008年度相比,接待参观来访增加200余人次,观察岩矿心增加2000余米。

1.5 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工作为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

要使《办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首先必须掌握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家底,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有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状况,按照分级管理职责,实施分类管理。2008年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试点工作方案》。固体矿产实物地质资料清理试点工作由实物中心牵头,负责研究清理技术方法和清理工作指南,组织河北、黑龙江两个试点省开展清理试点工作,并开发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管理软件,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奠定基础。2009年7月7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旨在摸清全国现有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数量、规模和基本状况,掌握现存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管状况与埋藏情况,为全面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和制定有关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总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在于能为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2 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服务设施不健全,经费、专业人员缺乏

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要有专门的实物库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实物库建设和运行费用需要解决,还需要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否则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就将是一句空话。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缺乏实物资料观察场所、取样加工和化验测试场所。在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方面,我国还没有符合社会化服务需要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

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技术骨干,馆藏运行经费不足。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基本处于空白,申请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费用更是困难重重。

2.2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完善

《办法》虽然对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利用做了明确规定,但在贯彻实施中,还没有与《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要使《办法》落到实处,有必要制定详细的《办法》实施细则。

2.3 实物地质资料多、散、乱、杂,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事业一直处于调整改革之中,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严重困境——大部分地勘单位经费严重短缺,岩心、标本、副样等实物资料库破损倒塌,管理人员退休或转岗,管理制度废弛,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蓬勃发展,又产生了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据统计,1990~2006年,全国完成钻探工作量8785万米,平均每年完成517万米,其中完成最多的2007年达1142万米。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大量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等工作,因此又产生了数千万米岩矿心及一大批标本、副样。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仅有一部分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其余大部分保存在地勘单位或个人手中,而且有一部分已经损毁或濒临损毁。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多样、数量巨大、保管分散、管理不善、损毁严重等管理现状,给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统一汇交、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困难。

另外,当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难主要还在于: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需要的整理、运输等费用难以落实;由于存在重大利益,部分汇交人不主动汇交。

2.4 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量有限,服务产品单一,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对于实物中心而言,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最突出的问题是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单一、数量有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可容纳钻孔岩心50~60万米,而目前馆藏钻孔岩心仅7万余米。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刚起步,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服务产品单一、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5 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

当前地矿系统内与系统外共享机制缺乏,地矿系统内国家与地方共享机制缺乏。汇交人不及时汇交实物资料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把实物资料交到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自己想用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

3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

根据《条例》和《办法》的有关规定,逐步确立实物地质资料分级管理体制。强化国家级馆藏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服务设施,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网络服务系统,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指导。在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服务设施的同时,加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好人员编制和长期运行经费来源。各地质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责任。

3.2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当前,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处于摸索阶段,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服务需要。要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数量和质量。

3.3 实物地质资料深度开发亟待加强

当前,实物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严重滞后,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转变观念,加大实物地质资料研究开发力度,加强现有实物地质资料综合、集成、分析试点研究,提交研究成果,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上级决策提供支撑。

3.4 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2008年,实物中心创办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内部刊物,建议加强与省级及基层实物地质资料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时机成熟时,需要创办更高水平刊物,建立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议今后组织策划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学术会议或工作会议,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上台阶。

3.5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人才问题是个大问题。针对目前实物地质资料工作急需高级人才的现状,要不断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实物地质资料工作者的待遇,使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辛继升.试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第六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2~17

张业成,刘凤民,张立海.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31~136

张立海,赵晓青,刘凤民等.健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的措施.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41~144

张立海,任香爱,张晶.新时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8):22~24

张立海,张业成.全国实物地质专项清理部署建议.实物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2009,(1):2~8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需求现状与分析
答:我们在2006年9月至12月,对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调查。调查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需要服务信息的内容、实物地质资料的用户结构、获取地质资料信息的主要途径、需要实物地质资料的主要类型、被调查者对各种实物地质资料的需求程度、需要数据信息等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

实物地质资料科普服务前景探析
答:(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三河 065201) 摘要 如何提高实物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体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者素质水平的关键。目前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严重滞后,缺乏适宜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尚未健全。本文从科普的角度,探讨社会化服务的前景。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科普服务 1 实物地质资料的科普特性...

以藏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
答:因此,应根据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及系统性原则,制定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跟踪地质工作的最新进展,逐步丰富馆藏实物地质资料,形成代表地质科学理论、反映区域地质条件、显示重大地质工作成果的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体系,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方法研究,...

试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
答: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服务体现管理的水平。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按照现代行政管理的说法,管理就是服务;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管理是为了效益最大化;就地质资料的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来讲,笔者认为,管理中涵盖服务,服务中体现管理,应当树立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 1.4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答: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体系是一种对实物地质资料实行规范化、系统化社会服务的工作体系。它包含组织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服务的办法、法规、技术...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简述
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明确指出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应建立独立网站,提供资料目录、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办事程序、借阅利用办法等信息,有效地查询利用地质资料,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答:三、服务的内容 英国地调局自成立以来着重于地学信息的采集、获取和加工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数据,内容覆盖区域地质、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化学、环境地质、水文地质、海洋地质、遥感地质、地质灾害、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等实物样品、岩芯、化石、标本等地质资料。从资料形式上看,有文本、影像、照片、数据...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答:数十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开发矿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近些年,由于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地质勘查投入机制变革,大量地质资料不向国家汇交,国家地质资料得不到补充和更新,社会利用率大幅下降,需要单位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资料。而地质资料服务的社会化可以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节约...

加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更好地开展社会化服务
答:加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是当前地质资料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1 地质资料部门应该面向社会向公众开放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
答:摘要 成果地质资料是公益投资形成的准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必须的。文章提出成果地质资料是信息化的产品、不完整的信息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该产品提供社会服务具有服务面广、不可满足性、效果滞后性的特征。提出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正确认识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严格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