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清朝外交:交好沙皇俄国来制衡日本

作者&投稿:梅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马关条约》刚刚签订,李鸿章就开始向光绪呼吁变法: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傅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混耋,实无能力。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条约签订三个月后,李鸿章在给著名的儒家基督徒李提摩太口译的名著《泰西新史揽要》作的序言中,再发惊人之语: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 *** 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夏后传子,汤武征诛,则由公而私始矣。而通道四海亦肇端于此矣。天欲与中国以大一统之势浸淫二千余年,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公天下之局

在这里,李鸿章将夏朝之前的中国说成是天下为公,诚然有些过于尊古情怀,但他敢说秦之后是天下为私,是君主而非民主,并说西力东渐是一个超越人身体验之上的大历史机遇,是要让中国恢复天下为公的传统,这却不免让后人和时人一起震惊。

很快,李鸿章又有事做了,西太后让他公款环游地球。

这一行,前后190天,行程9万里。表面上清廷是让李鸿章考察各国情势,实际上是给了他一个秘密外交使命:联俄制日。

所谓联俄制日就是与俄国签订针对日本的军事同盟性质的密约。

虽然李的几位幕僚,如薛福成、严复、黄遵宪均早就指出,中国的根本威胁在俄罗斯。但是李鸿章还是承担了联俄制日的外交使命。结果是灾难性的。俄国口口声声叫喊的日本威胁只是个幌子,它的真实意图在于攥取东北筑路权,改善沿海州的孤立地位,并谋求辽东半岛上的海军基地。

李鸿章天真地认为联俄可保20年太平,不料却引狼入室,将整个东北拱手让出,更沦为日俄角力的战场——正因为中俄的接近,逼迫英国加大扶植日本的力度。琅威理当初的预言至此可谓彻底逆转:不是中英联手对抗必将出现的日俄同盟,而是英日结盟对抗中俄不可思议的结合。日本终于借此东风奠定其世界五强之一的地位。

用下围棋比喻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以来的政治生涯,他的起手势很是高远,但很快就受到了各种盘外因素的制约,先是在序盘战中被强制在老定式的框架内行棋,坐失良机。接着在中盘战斗中,被迫在极其不利也极不情愿的情势下进行第一次大战。只是靠了一连串的巧妙腾挪和好运气才避免了崩盘。但紧接着就在更加不利的情势下,被迫展开第二场激战,这一次终于彻底战败。但直到这时,李本人尚未主动走出致命性的败招,于是接着依然还能继续收官。但就在最终失败的前夕,忽然犯下了致命失误,全盘皆输,实在让人费解。

有人说,这是一种赌徒心态。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不如孤注一掷、出奇求胜。

有人说,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对李的 *** 实在太大,使之决意压制日本,而不计代价。

又有人说,联俄制日是西太后与张之洞以及全体重臣达成一致的国策,李鸿章只是执行而已。

最后还有人说,李鸿章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恐惧俄国的,既然打不过他,不如与他合伙。



甲午战争后的清朝外交:交好沙皇俄国来制衡日本
答:所谓联俄制日就是与俄国签订针对日本的军事同盟性质的密约。虽然李的几位幕僚,如薛福成、严复、黄遵宪均早就指出,中国的根本威胁在俄罗斯。但是李鸿章还是承担了联俄制日的外交使命。结果是灾难性的。俄国口口声声叫喊的日本威胁只是个幌子,它的真实意图在于攥取东北筑路权,改善沿海州的孤立地位,并...

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
答:首先一句话国际关系的永远真理---弱国无外交。甲午战败,北洋海军 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73岁的李鸿章还被一名日本男子枪击中左颊,换来这位一直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来到的强兵强国的老臣一声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李鸿章与日本代表...

想了解关於大清帝国的外交历史进程
答: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了近代。清朝外交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实行屈辱外交成为清朝最大的外交特点,鲜有外交自主可言。由于清朝腐朽,积贫积弱,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842年8月29日,钦差大臣耆英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 查签订中英《南京...

晚清时期的外交情况
答:中日甲午战争至八国联军战争时期。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更深地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国际资本主义者利用在中国的特权,掠夺廉价而丰富的原科、剥削中国劳动力,免去一切税收,霸占中国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家庭副业逼上破产的道路,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统...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都在干什么?
答:现在,奕䜣的新领导班子依然在走老路,大家还是在做帝国勤勤恳恳的“裱糊匠”,而且裱的还不如之前的好。而甲午战争惨败的事实证明,只靠在窗户上糊上一层纸,是无法抵挡外面的狂风暴雨的。02无人可用的光绪帝 自己的叔叔无能为力,那么作为皇帝,光绪能够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吗?1895年5月2...

中日关系在甲午战争后为什么会进入“蜜月期”?
答:其二,代价极为惨重,两次鸦片战争的规模相当小,清王朝的内政外交权力丧失其实还是有限的,后期的同光中兴又使得表面上国势重振,但甲午战争,清王朝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藩属朝鲜,就连自己核心汉地台湾省都丢了,自宋代之后,中原王朝还未签订《马关条约》如此屈辱的条约,而赔款2.3亿两白银,几乎是鸦片战争赔款的十倍! 日本人...

甲午战争暴露出的问题:清朝不懂现代的外交技巧
答:说得好听点儿,是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做组织上的准备,说得难听一点,借日本人的刀灭后党。我们知道会有人说这是日本人早就预谋好的,根本由不得光绪。事情就在这儿:为什么人家日本人就能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的情况下成功地避免了战争?为什么战争总是在大清最不需要的时候一拍即合?这虽然扯到了...

清朝的哪些屈辱外交史
答:《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

清朝的时候我国有没有在外交上成功的事例?
答:长崎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外交风波,而日本却不这么看。北洋水师炮口所向,日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从此日本加快发展海军的进程,集中精力加强军备扩军,并专门针对北洋水师设计和订购了一系列舰船,从而较早地掌握了甲午战争的主动权。同时,长崎事件也留下了一个隐患。在冲突中,清军密码字典被一个名叫...

清政府外交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当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西方国家以实力为外交后盾的立场之后,清朝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了“对外服务”,国内政策服从于外交事务,别惹毛了“洋大爷”,这种屈辱的外交政策可以用“取悦西方列强”来概括,只是这种列强的范围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又加入了一个小日本。这种屈辱的外交政策一直到清朝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