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和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一间茅屋何所值。
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一间茅屋何所值。诗词名称:《水夫谣》。本名:王建。别称:王仲初、王司马。字号:字仲初。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颍川(今河南许昌)。出生时间:公元768年。去世时间:公元835年。主要作品:《新嫁娘》《宫中三台》《十五夜望月》《调笑令》《调笑令》等。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父母之乡去不得”的详细介绍:
一、《水夫谣》的全文点此查看《水夫谣》的详细内容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二、赏析
这首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难以忍受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悲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详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艰难,而前面的驿站又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辛酸。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辛酸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劳作,却无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
而纤夫们却没有逃离这苦难的深渊。“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之风,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遣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酝酿诗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余味无穷,正如宋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三、译文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真是苦啊生长在这驿站旁边,官府强迫我去拉驿站的行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辛苦的日子多欢乐的时候少,在船上睡在沙上行像只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顶风逆流而上好像有千斤重,前面驿站遥遥后面烟波渺渺。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半夜沿着河堤冒着飞雪夹雨,受到府吏的驱使奔来又走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夜里寒冷衣服湿我披上短蓑,胸磨破脚冻裂不忍痛又奈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到天亮一夜的辛苦无处诉说,只好齐声合步吼起了拉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一间破旧的茅屋能值几个钱,因只是生我的地方离开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我愿这河水化做平整的良田,永远让拉船人不再嗟地怨天。
四、注解
驿边:释站附近。驿,古代政府中的交通站。古代官府传递公文,陆路用马,水路用船,沿途设中间站叫驿站。水驿附近的百姓,按时都要被官府差遣去服役拉纤,生活极为艰苦。
使:命令。
牵驿船:给驿站的官船拉纤。
水宿沙行:夜里睡在船上,白天在沙滩上拉纤。
逆风上水:顶着风逆水而上。
万斛重:形容船非常非常重。斛,容量单位,古时十斗为一斛。
迢迢:形容水路的遥远。
淼淼:渺茫无边的样子。
缘堤:沿堤。
他:指官家,官府。
驱遣:驱使派遣。
还复去:回来了又要去。
蓑:一种简陋的防雨用具,用草或棕制成。
臆穿:指胸口被纤绳磨破。臆,胸。穿,破。
足裂:双脚被冻裂。
忍痛何:到天亮。形容许多人齐步走时的样子。高声唱歌,指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高声唱起劳动号子。
何所值:家乡。离开。变作、化作。
长:永远。
五、王建其他诗词
《十五夜望月》、《新嫁娘》、《李处士故居》、《小松》、《短歌行》。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水夫谣的详细信息

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的上一句:一间茅屋何所值。诗词名称:《水夫谣》。本名:王建。别称:王仲初、王司马。字号:字仲初。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颍川(今河南许昌)。出生时间:公元768年。去世时间:公元835年。主要作品:《新嫁娘》《宫中...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是什么意思
答: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品评〕“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

关于父亲与母亲的诗句
答: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 李白《豫章行》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 蒋士铨《岁暮到家》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报答父母恩的诗句
答:12、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1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14、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15、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16、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7、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18、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1...

赞父亲的五言诗句
答:——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 杜甫《百忧集行》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 ...

关于父亲的责任担当的诗句
答:——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 杜甫《百忧集行》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 ...

关于写父亲的经典诗句大全
答:——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 杜甫《百忧集行》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 ...

描写关于父亲诗句大全
答:——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 杜甫《百忧集行》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 ...

赞美父亲的诗
答: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1、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 22、父母吞声哭,禽鸟亦为啼。孟郊《尧歌(一作舜歌,赏郑氏庄》 23、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4、袴襦砧动地,父母歌闤闠。贯休《上孙使君》 25、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元稹《竹部(石首县界)》 26...

感恩父母励志的句子
答:父母之乡去不得。——唐代诗人王建。 6、鸦有反哺之义 羊知跪乳之恩。 7、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8、她不是云彩,因为她不会随风而散;她不是浪花,因为她不会随波逐流。她是爱——母亲的爱。 9、人们也常说父爱就像那巍峨的大山,沉默不语,却为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