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于利而行,多怨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曹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放于利而行,多怨。~

越是一心为自己谋取私利,就必然越损害到别人,所以得到别人的不满和怨恨就越多。

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这一句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里仁篇》第12章。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注释:

(1)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章是关于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扩展资料

义,一般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合乎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或者说它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或者功利。“义”和“利”的概念本来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只是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义,古代的思想家多释为“宜”,是指经济上的利益分配原则,即分配公平、无偏、中正,这便是各得其宜,这便是义。

“利”在 《尚书》《易经》中多次出现,但它的意思都非物质利益之“利”。至春秋时期,“利”才被赋予了经济学上的物质利益的内涵。

春秋末年的孔子更将“义”与“利”对言,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以后,各家各派也都大谈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辩甚至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问题,义与利遂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在对义利关系的争辩中,先秦诸子各家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义利观。

比之各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直到今天,仍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选择以及道德评判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孔子是重义轻利的。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而不是“小人”,就应把义作为个人立身的根本,以义为最可尊贵,把义作为行事的准则,明白义的真正含义, 这是对“君子”的起码要求。

与“君子”相对的“小人”才不知义,才只懂得利,才一味地追逐利益。在孔子的心目中,物质利益远远比不了道德的价值,人的精神需要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

所以他说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贱困苦,也会令人感到乐在其中,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充实;相反,如果凭不正当手段得来富贵,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富 足,但不过像飘忽不定的浮云一般,转瞬即逝,不值得一顾。

在孔子那里,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从“仁”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与 “礼”的要求相一致的道德规范。正如礼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一样, 孔子的义也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

对统治者来说,讲义,就应该实行德政,这才能得人心、利统治,使社会安定;而对于一般的人,义的要求即做“志士仁人”,不仅在德义与富贵的选择中轻视富贵,甚至为了德义,为了崇高的追求,不惜个人的生命。

孔子生活的时代,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衰世,因此,孔子企图恢复周礼,使天下有道。为此,他希望统治者能使民以礼,被统治者事君尽礼,从上到下,社会上人们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合乎道义,但孔子栖栖惶惶,四处奔走,却始终不能施展个人的主张,因此,他便从事于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教授生徒,致力于教育事业。

从孔子的一生看,他始终是以拯救乱世为己任的。他曾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出自《论语·述而篇》,是说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

孔子之所以这般忧心忡忡,是因为他知道“放于利而行,多怨”,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上人们只知道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仁义,社会当然就会混乱。

为此,他不仅本人很少谈到利益,而且希望每一个有仁德的人都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只有这样,社会的祸乱才能结束,“无道”之世才能变为“有道”,这也是孔子重义轻利思想的社会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其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上面的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做事,不应当私利当头,而应当时时考虑大家的利益,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因此,我们有必要记住孔子的另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最佳答案:
http://wenwen.soso.com/z/q157211229.htm

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放:通“仿”,依照;行:行事。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的话,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告诫世人处世要以忠孝仁义为重。
这是孔子的话,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准确一点
答:【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放于利而行,多怨"怎么翻译?
答:"放于利而行,多怨"的翻译如下:翻译为:孔子说:“如果做什么事都以对自己有利作为标准,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句子来源:《论语·里仁篇第四》注释:放,音、义同“仿”,依照、仿照噉解,亦可解释为“以咩咩为标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答: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

急求《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以及告诉我们的道...
答:回答:其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上面的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做事,不应当私利当头,而应当时时考虑大家的利益,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因此,我们有必要记住孔子的另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是什么意思
答:“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这一句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里仁篇》第12章。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注释:(1)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论语·里仁...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答: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注释】①放(fǎng):或译为纵,谓纵心于利也:或释为依据,今从后说。利:这里指个人利益。【翻译】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解读 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

放于利而行,多怨.
答: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的话,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告诫世人处世要以忠孝仁义为重.这是孔子的话,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于利而行 多怨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什么意思···!?
答: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答: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本句出处为《论语》《八佾篇》。表达:表达了僭越礼仪的危害。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

论语中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是什么意思?
答: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